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1035|回复: 0

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解码

[复制链接]
心理自助中心 发表于 2010-2-12 1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闽南师范大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解码6 _: p& R( q' I6 o3 |/ o

$ L- ~8 z( d( }/ X/ M  o/ J2 G' D当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方面讲,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我国教育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足,眼前正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向实体经济蔓延……那么,当下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9 J/ s! k) W* u5 P5 [' j* E, }% s' c9 n8 l0 x  y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毕业生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具体包含五个层面——8 ~' B7 E$ h; B" s0 D/ ]

1 `; j) T; R0 B9 @4 C- |. [4 ?    用信心引导自己& y( f: K$ Y' |4 e, P/ v

) B9 W) M; Z* p2 o2 _    现在,用“谈就业色变”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就业困难”的现实,但“哀莫大于心死”无疑也是重要影响。9 x- J) b) {$ O5 `$ c0 A

) }- ~. |1 Z1 B: ~    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在努力,我们的学校在努力,我们的企业家也在努力……全社会的种种努力可能对部分人能够直接见效,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给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我们不回避危机,我们更不会向危机低头,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岂不是更糟?# D/ G; j- v5 R& z

  r8 x( m' f! U" z    用智慧武装自己
. q" a, E/ G& E; d9 R2 C) O$ |4 j
# R5 L4 M. \& `. C7 R' o    用信心引导自己可以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勇气,但有勇无谋又是不够的。现实中我们恰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在面试中问“你能为我们单位创造什么效益”或“你能做什么”时,应聘者往往“失语”,起码回答不能令对方满意。其实,大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但“知识≠智慧”,经过数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就出在如何把“吸收”的知识“贡献”出来,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重新组织、发挥。
, b! N! R$ F; Z3 H
$ J2 a: k2 r7 E* [$ c1 H" B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对大量来应聘的毕业生发出“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叹,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普遍都是“骄子”,毕业立刻会有人要,甚至是抢着要;但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提高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生必须“出新”——创造新的生产力,而要“出新”就必须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n' I+ @* h/ F6 l/ f) k- E* b

1 C. ^. {/ C+ V1 r6 b6 g. O) e4 f    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
. ]# Q+ ^5 I* `) x6 {
. d9 Y3 |3 m: e* j/ U    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比较强调“升学”和“应试”,虽然国家一再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少,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升学为导向:初中时学生被告知“要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进了高中,学生被告知“进了大学就好了”,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学就是出路”“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学的“骄子”都对“出路”和“收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真正等到毕业时,大学生才发现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面临的职业收入想“收回成本”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已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类似现象与客观的就业形势一起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话题。" M+ G! |; ?# ]

. T, U1 F* l- s    虽然职业低收入让大学生们感觉“亏”了,但目前来看,还必须接受。只要这个职业收入不突破生存的底线——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就先立住脚跟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增加。
: ?) t3 v1 a/ a4 }. O4 L, M8 W7 W' v, f; o$ _( S  k: X' |0 {# s% w
    生存底线与行业选择
4 ?9 a5 U% E+ m! r
, ]( |6 O' U! q1 O9 C    当下,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对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已经屡见不鲜。类似比较热门的行业如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很受青睐,但涉及体力劳动或半体力劳动的行业普遍被冷落。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体面的文字性工作怎么能叫文化人呢”?
9 }9 \' ~- @8 ]6 m+ }  P, |$ S, r/ j! m$ W( V
    虽然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以体力劳动为宽底层的就业结构,给人们造成的“金字塔”心理还非常固化,这在部分冷门专业尤其明显。比如,不少大学生及其家长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社工是“照顾”人的保姆,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当保姆呢?我们暂且不分析对专业的“误解”,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头脑灵活、信息丰富、知识专业型的保姆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普及化出现的必然趋势。退一步讲,即使你非常不喜欢某岗位,在各行业普遍“开源节流”、就业吃紧的情况下,先生存再择业又有何妨?
; `  `7 R4 a! m7 M! ]- @+ F# e, U* ?* y  O
    生存底线与发展空间选择- x  M& c0 z3 b& o- D% P# i& |, j
# s: U( }5 S6 s: ~1 f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考虑,我的收入可以不高,但要有发展空间,即将来“升职”的可能性要比较大,而不是一直做普通员工。( T- `  A% K- W1 E  }5 ?7 e
5 q9 y$ ]4 ]% ^3 t- G. s* V
    问题在于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一定“可以预测”?如果大学生当一个酒店的服务员,能够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再学习,最后提升酒店服务水平、改进酒店服务管理的机会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初中毕业的服务员。不是有“行行出状元”那句话吗?所以,“大学生卖猪肉”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新闻,只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让人们觉得“卖猪肉”与“成龙成凤”发展空间的差距太大才成为新闻,而淡化这种心理暗示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 |" f" ]  O6 ~( d: y7 A( ?' w
' p2 }9 d' d4 W/ O+ _. {    既然社会是动态的,我们就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就业与发展空间的变化。在温州、义乌等地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发家”有一个共同特征:资本起点低,文化水平低,但当初他们离开农田迈出“商贩”经营第一步的时候,谁又能够料到他们今天的发展空间呢?没有更好的条件或平台时,从小事做起,从低微处做起,适度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实践中寻找拓展发展的空间才是更可行的。
# y! M/ D0 O. m# ~: J' ~  g/ ^- t! G3 x$ J" }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回避当下的就业危机,也不能低估其带来的障碍,而应该调整自我心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才能积极应对变化的就业局势。0 |* j( ^! j" ~$ N6 ?

$ f8 M5 \5 A1 Y# u, \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5-6 22:23 , Processed in 0.04962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