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片子,一部《北京遇到西雅图》,另一部《致青春》,国产电影的表现让人惊喜。不过,在我看来,任何一部片子的好坏不能单纯的用票房来说明,票房只不过是一种关注度爆发的体现,好坏其实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吧。每一个人都会从影片找到一种自己想要的感觉,一种熟悉的味道,一种由心底而发的共鸣,这些都是让你回味无穷的。《北京遇到西雅图》,我温暖的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魅力;《致青春》,我触及到了回忆,我的回忆,关于青春的回忆,就像看完片子回到家后发的微博,是借用网络上的话“我看的不是影片,是对于青春的回忆”。
无论片子拍的好还是原著写得好,这都不会妨碍我们从片子里面去找寻到自己的影子。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寻找和比对,才让我害怕在看完电影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毕竟青春对于我,对于大部分我的同龄人,我身边的人而言,似乎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尽管我们还不大,但是一旦“当爸了”、“当妈了”这样的字眼和光环扣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似乎所谓的青春就这样远去了。就像我现在提笔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老了。有别于当年在大学时天天矫情的说自己老,现在的“老”真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疲惫了。
我喜欢郑微,这样大大咧咧的女孩怎么能不招人喜欢呢,敢爱敢恨,又能够直面自己的一切;我喜欢陈孝正,不是因为那句让人爆笑不止的“你神经病啊”,而是觉得这样的人物才真实,才有血有肉的展现出校园爱情的残酷;我不喜欢林静,因为那么成熟的姿态不适合肆无忌惮的青春,毕竟不是谁都能够那么理智的观望;我也不喜欢阮莞,因为电影一开始的镜头就让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心中女神的样子,加上后面在爱情面前的懦弱;我喜欢张开,不仅仅因为这个霸气的名字,更是那种仿佛谁都记不得但又离不开的性格;我喜欢朱小北,觉得女生有着男孩子的性格也不错,至少我们可以像哥们一样放纵;我不喜欢许开阳,我相信没有会喜欢一个拿钱来装B的二逼青年吧;我也不喜欢黎维娟,尽管年龄已经不在一个档次的张瑶表演的已然出色,但是正是因为对角色诠释的好,才让我觉得现实和世故的确是现在我还不能接受的性格。
影片中的四男四女,映射着无数人的校园时光。当然,我也不例外的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当时的我们,现在已然如何了呢?这几天,我总在闲暇的时候找寻你们的影子。我最好的兄弟,当然你们还在那儿,只是我们联系的不多了,但是感情似乎一点也没淡。这是我庆幸的!我最可爱的女生们,这一毕业的一转身,仿佛你们已经不见了,你们结婚了,你们生子了,但是这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了。我会想,当时那么好的大家,为什么在毕业之后就断了联系呢?那样的感觉或许真的再找不回来了。这是我遗憾的!我曾经喜欢过的那些花儿,有些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但只是那么少的偶尔,感觉依然不是从前,有些似乎连影踪也找寻不到了。你们,经历的和承载的不正是我年少的青春,但现在每每回忆起来却有种涩涩的感觉。就像当我看见你带着婚戒幸福的样子,忽然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那是一种对青涩的眷恋,一种对时光的感慨,更是一种对青春的告别。这是我感伤的!
突然发现,就连给我们青春最多印记的校园都更改了他本来的名字,或许在我的那些学弟学妹们看来这是一种进步的姿态,但是对我们来讲不正是一种青春的告别,再也回不来了!
或许我该谢谢出现在我青春中的你们,是你们给我带来了完满的回忆,让我至今还有往回不断翻看的资本;或许我该谢谢曾经在青春里留下的点点滴滴,有过放纵无忌,有过年少无知,有过欢颜笑语,有过泪水哀愁,只有这样才让我觉得原来这也是一种充实;或许我该谢谢匆匆逝去的岁月,甚至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叫它青春,虽然是无声无情,但却着实让我感受到成长的力量,让我有可以诉说的28年。
片中还有句经典的话,好像是电影结束前的最后一句话,“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我看到这样的语句一点也不觉得煽情了。或许我就是正在怀念的那一个吧。青春终将会逝去的,你和你们却不会消失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人还是事,因为我的青春就是你们组成的。
与其说“致青春”,不如说,致我亲爱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