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的一段同性爱情:; q+ e4 k. G: N7 K
- A% o; d& ^9 O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梅赛德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耳曼词语,比如梅赛德斯奔驰,德国在世界上叫的最响、喊的最亮的汽车品牌,即使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让全球的有钱人放弃对这个牌子的喜爱。事实上,梅赛德斯本来就是个美丽的女孩名,一百年前,一个叫梅赛德斯的小女孩成功的说服他父亲,汽车商人艾米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汽车,很快就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汽车。但是梅赛德斯还可以是另外一个女人的名字——Mercedes de Acosta,她1893年3月1日出生在纽约,二十世纪初期活跃在美国时尚界。也可以不必称她为梅赛德斯,很多人说她厚颜无耻,不配享用这些美丽字母拼写出的浪漫名字,或者说是一个女巫,一个女王?要么就是一个征服者,一个勾引者?怎么说呢,她的本质行业是纽约一家古董行的职业收藏家,她的丈夫是来自芝加哥的人物肖像艺术家普乐(Abram Poole),一个有钱的优雅的绅士,虽然从年龄上看比梅赛德斯要大岁。可是十岁能代表什么呢?一个你追我赶的约会,一个不动声色的会意,一场从1893年出生开始就款款走来的婚礼。总之,梅赛德斯痕痛快就答应了画家,然后两人乘船远赴千疮百孔的欧洲甜蜜温馨度蜜月,虽然新婚第一夜梅赛德斯并没有和新郎同床。——这是1920年的事。" `0 l+ l% y9 i- V& ~/ P1 K
& ]& K- ]8 z$ n/ n6 B5 P: f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香港的董桥非常怀念这位好莱坞划时代的明星,他这样写嘉宝的出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春天。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火车站对面有一家咖啡馆,一位英国报纸驻瑞典的记者坐在咖啡馆里拆看一封信件。无意间抬头,他看到车站那边一阵忙乱。好几个扛着摄影机的人冲过马路,窗外有个熟人匆匆跟他打招呼。。。围在车站外的人群开始挥手欢呼。瞬间,嘉宝穿着骆驼毛大衣步出火车站,苍白的脸透出一丝枯槁的残艳,罗兰巴特(嘉宝传记的作者)说的幽情的线条、毁灭的预兆。他隔着玻璃窗看到几部摄影机跟着嘉宝的身影缓缓开动,嘉宝用手微微半遮着脸钻进车里,有人扔上一束名贵的鲜花,扔不中,花束掉在马路上,轿车开走了。——这是嘉宝在好莱坞功成名就后第一次回到她的祖国。
$ h) S+ c6 b5 Y1 L , H( D, @: [" Z
罗兰巴特在嘉宝的传记里说她“有着臻于完善的美貌”,在赫本、费雯丽、梦露、邓波儿等等绝色美女艳倾一时的好莱坞,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着实不易。而事实上梅赛德斯对嘉宝觊觎已久,她为了能够“平和自然的接近这个让人欲火难禁的可人儿”,甚至学习写作电影剧本,并且冠冕堂皇的出入好莱坞。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31年的春天,嘉宝刚刚住进圣文森特街171号,梅赛德斯为她准备的礼物是一个新衣柜,还有里面满满一柜子时髦的裤子——嘉宝不是喜欢裤子吗!
0 s# W8 \( v$ Q9 t* P( Y2 D0 L( [ # }/ Z2 v( G7 x; I4 V( W; C6 j
按照梅赛德斯的阴险计划,所有的前奏都过去了,剩下的就是两人的见面方式。毛尖小姐在《别说我没有送过花给你》里面这样写她们的相见和相处:1931年4月的一天,梅赛德斯一身雪白的衣服,头发在脑后挽成髻子,左手“意味深长”的戴了一只德国奴隶钢镯,两人沉默片刻,好奇的嘉宝首先发话:“你的手镯真漂亮!”梅赛德斯马上从自己手腕上撸下来递过去:“亲爱的,我在柏林为你买的。”很多年以后,梅赛德斯在自己的自传《心在这儿》里说:“我们握手的时候,她朝我笑,我感觉认识她已经整整一生,不,我的所有前生里都有她。像我想象的那样,她无比美丽,白色上衣,深蓝裤子。。。。。。她英语说的不大好,但是很奇怪,她发错的那些语音让我觉得比正确的还能准确表达。”两天以后,这次是嘉宝主动约见梅赛德斯,她俩在一座面朝大海的空房子里跳舞,舞曲是当年著名的“凯西,你令我疯狂”!临近夏天的时候,嘉宝经过深思熟虑,邀请梅赛德斯去内华达山谷的一个湖畔“单独住上六个星期”,这无疑是一个美妙的消息,梅赛德斯很兴奋,“整整六个星期,我们攀登内华达山的悬崖峭壁,嘉宝的秀发飞扬,光着脚在岩石上奔跑,然后,”在这里梅赛德斯暧昧的说:“然后,我们很早就上床了。”/ W. g% u; z9 e( ~1 W
6 f) U1 D7 F, E5 Q0 h' _! {嘉宝很喜欢给人写信,这一点在她的档案文件里多有展示,对梅赛德斯也不例外,前后写了55封给梅赛德斯的信件,都保存在费城罗森巴赫博物馆。据嘉宝的研究人员介绍,还有很多信件已经被嘉宝烧毁,后人无从得知她们更为详尽的来往和情感交流,大概都沉浸在她在《茶花女》里的那句传世名言:“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1931年两人相恋的时候,嘉宝24岁,梅赛德斯38岁,两人的感情延续了两年就以嘉宝人性的挣扎而进入若即若离的状态。此后的30年,梅赛德斯继续她的同性生活,1968年死在她丈夫的家里。嘉宝则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备受孤独的折磨,1990年4月15号,这个美丽的瑞典女人在她纽约的寓所里去世,死前她留给人们的话是:“Leave me alone,Please!”
. G8 _) w5 p& c& `
; }, x2 r' T8 Q8 {这句话,1948年嘉宝就说过,是对梅赛德斯说的:“不要来找我,你来的不是时候,Leave me alone,Please!听话,小男孩,现在别打扰我。”8 _9 _" l" D1 V, h
4 i) @- v3 O+ O7 Y- P$ ] / Z! b$ v$ S9 K
1 ]# T. _$ \3 B9 Q, c
Ellen Show,熟悉美国娱乐节目的人应该都知道,美国脱口秀主持人ELLEN“脱口秀女皇”6 J' [( v; ?( |' x- k2 o
+ Z8 s% d1 i. k8 \/ y, _; [ R艾伦·德杰尼勒斯CBS高层给予了德杰尼勒斯很高的评价,“她毫无疑问是个多才多艺的表演家,我们相信她的语言喜剧技巧和在舞台上的能量将能够令这次的颁奖盛典转播成为经典。”事实上,德杰尼勒斯自己所主持的脱口秀节目《Ellen:TheEllenDeGeneres Show》就曾经获得过艾美奖的荣誉。此外,德杰尼勒斯曾担任过两届格莱美音乐奖颁奖礼的主持人,其余包括MTV电影奖、民选奖等颁奖礼,她就更是出任主持人的常客了,在2001年纽约刚刚发生“9·11惨剧”过后的那届艾美奖颁奖礼上,德杰尼勒斯曾以出色的主持功力赢得一片赞美之辞
$ A8 q" R, m3 J
- W% d3 k i; g8 m+ j9 A! W" M5 {3 j而她也在节目上公开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其对娱乐界乃至整个美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ELLEN也为此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4 {& u8 h; h* `2 U/ o
) s* ~( ]/ X. h5 e; O7 M% n ( ^8 r& C& W7 A3 E8 H: r/ E- {4 }
: K6 s& Z$ Q0 i- p传奇叛逆的纳娃:同性恋+女金刚+299个冠军(转载) ; I9 Z0 F, D2 ?4 ~- w
9 U7 }4 n6 G4 {) g8 D/ E$ Q & l- \6 y! ]- h+ w7 V. o
马蒂娜纳·芙拉蒂诺娃(1956-):本世纪最伟大的女子网球运动员,来自捷克。她宁愿失去巨额的广告收入,也不愿隐瞒自己的性倾向。/ Z J/ x! E2 k4 b5 @
/ i6 ?7 `, X1 ~' F2 M4 l
当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21岁第一次在温布尔登夺得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座冠军奖杯时,迈克·布莱恩还是个刚出生不到3个月的孩子。27年后的今天,这对奇特的“忘年交”组合竟然出现在温网混合双打赛场上,并且一路打进了四分之一决赛。5 e0 F- g9 `7 S G
/ D p x5 m7 n3 Q& d& z且不说纳芙拉蒂洛娃至今已经夺得让人战栗的299个冠军奖杯,她以48岁的“高龄”竟然还能在温网赛场上和“徒子徒孙”角逐,本身就是一大奇迹。6 r8 U* i. `4 o) @
: ]) q8 t B( f9 C) G这位“金刚斗士”是一个活着的、没有划上休止符的网坛传奇。她用自己无与伦比的天赋、率直的个性和对个人人性自由勇敢的追求,谱写着一段离奇的、充满争议的叛逆人生。无论是赛场上,还是在赛场以外的生活中,这位公然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网球选手都是一个叛逆者。
% G) ]0 ]. B4 i% G. ` : |* G, E# u' x( E: W
1956年10月18日,纳芙拉蒂洛娃诞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3岁时父母离异,母亲远嫁给一位名叫纳芙拉蒂尔的男子。她随继父改名为纳芙拉蒂洛娃。此后,她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生身父亲。+ x; v8 f1 u) f/ W
8 B3 w4 }: |' M6 `% f; O
受外祖母的影响,小玛蒂娜4岁的时候就开始拿着小球拍对着水泥墙练习网球。外婆待她很好,并成为她的启蒙教练。小玛蒂娜有点羞涩,挥拍动作甚至有些笨拙。在训练中,外婆要求她把自己想像成男孩去比赛。
$ k6 u4 B- ]; X! T
% H8 h6 }! P" Q3 C* s8岁时,玛蒂娜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就打进了半决赛。她的天赋立刻引起了前捷克斯洛伐克体育部门的注意。于是,她被当作特殊人才培养。
: `- \) W1 s% X3 @0 ]. |! ? ?2 H0 m 2 C: D# y) C8 {
纳芙拉蒂洛娃从小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孩。她不断地抱怨政局,这让当局感到不满。他们威胁她:如果再不闭紧嘴巴,就别想拿到出国参赛的护照和签证。' u }. o* }9 J" u- D/ V
0 m9 e% v' K N- c1975年,纳芙拉蒂洛娃费尽周折拿到了赴美参加美国公开赛的护照和签证。比赛期间的一个晚上,她跑到了纽约当地的移民局,请求政治避难。1个月后,她就拿到了美国绿卡。她的叛逃行为让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恼羞成怒。他们禁止国内媒体报道任何有关她的消息,声称若她胆敢回国,将被立即逮捕入狱。纳芙拉蒂洛娃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长达4年之久。初到美国,纳芙拉蒂洛娃一度迷恋汉堡和热狗等垃圾食品,体重因此急剧增加,状态大不如前。不过,她马上开始瘦身行动。她是网坛首位聘请专门体能教练的女选手,有自己严格的食谱,坚持像男子选手那样训练自己。 g1 g. S( T, W/ {6 n
! M' A4 ?, \3 g% y7 Z* @& d5 @1978年,她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当年在温布尔登女单决赛中,她击败宿敌艾弗特,夺得第一个大满贯比赛的冠军,世界排名也首次升至第一。
; ^# i$ r' }0 q
, `4 P3 ?& q- R3 u成名之后,纳芙拉蒂洛娃的个人生活开始陷入争论的漩涡。小报记者开始追踪她的个人生活。这些狗仔没费太大力气就捞到了猛料:他们发现纳芙拉蒂洛娃经常和著名的女同性恋者、作家里塔·布朗成双成对地出入各种场所。于是他们开始纷纷质疑纳芙拉蒂洛娃的性趋向是否正统。纳芙拉蒂洛娃随后毫不隐讳地发表声明:她是一位同性恋,她和布朗是“夫妇”。6 Z: k- O# O$ q- P* s+ _' M( P3 P! w
7 S/ I; b) S" Q. D/ m8 R* v( L2 d她的直率坦诚给她的声誉和收入带来了巨大损失。所有的赞助商都开始回避她了,他们不愿让一个同性恋者去当他们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毕竟,当时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反社会、反自然的丑陋行为。纳芙拉蒂洛娃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同性恋并非过错。她说:“我从不认为同性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我对此也从不害怕。我是个怪胎?不,我从不这样想。”7 ?3 r8 Q/ `: ]. G4 v, o8 D/ ]
3 U% Y- M( K9 T* S4 Z
纳芙拉蒂洛娃和布朗的爱情维持了3年之久。1981年,两人分道扬镳。布朗随后写了一本名为《突然死亡》的小说来披露两人的感情秘密。她也因此大发一笔横财。: M1 z7 q( w0 }& X# i) ]8 C0 x
: B& ]5 a+ W" K9 B- K B
1982年,另一个女人走进她的生活。她名叫朱迪·内尔森,是位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曾经当选得克萨斯州选美冠军,也是一位作家。内尔森认识纳芙拉蒂洛娃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名医生。当时,纳芙拉蒂洛娃刚从温布尔登捧杯归来,内尔森的儿子是纳芙拉蒂洛娃的球童。他把母亲引见给了纳芙拉蒂洛娃。3 o; S2 G2 c+ R, U$ Z
1 Y' `; }, ^5 ~" Q5 J' O, f内尔森后来在一本书中描述了她和纳芙拉蒂洛娃的最初交往。“我的儿子埃迪说,我应该见见她,因为她实在‘太酷了’。我和她共进午餐,感觉她的确非同凡响。回家的路上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我接近男孩时的感觉。我们刚开始像朋友一样交往,后来我发现我们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朋友的范围。有一次玛蒂娜问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说想吻她。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就一发不可收拾。”
; ^) P: G+ I; l6 ?8 a4 t& n
6 T5 f( p0 Z; W+ |- L7 u内尔森抛弃了丈夫和孩子,陪伴纳芙拉蒂洛娃周游世界参加比赛,两人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交换了订婚戒指。纳芙拉蒂洛娃每年付她9万美元。纳芙拉蒂洛娃和内尔森共同生活了7年。1991年两人关系破裂。内尔森上告法庭要求纳芙拉蒂洛支付她后半生的生活费。纳芙拉蒂洛娃刚开始坚决不同意,但内尔森拿出了证据。那是她们“热恋”时纳芙拉蒂洛娃写给内尔森的一个字据,答应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送给内尔森。最后,纳芙拉蒂洛娃被迫付给她200万美元。内尔森随后写了好几本书来披露她和纳芙拉蒂洛的感情交往经历,一度畅销无比。+ C% S+ m' Z9 x5 p
. J5 [1 H1 r2 n1 v在人们的飞短流长之中,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成为无所匹敌的网坛霸主。1982年,她横扫网坛,一共夺得29个冠军,因此成为首位年度比赛奖金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女运动员。- {- n- k5 Q- n' X3 f
5 m( t- r# k7 l" _% e
纳芙拉蒂洛娃是在球速较慢的红土场上学打网球的,但她更喜欢发球上网的攻击性打法。1982年至1987年,她前无古人地连续6次夺得温布尔登单打冠军,世界排名也一直保持第一,直到1987年来自德国的格拉芙在网坛崛起。
% }; Q0 }8 Y, ^+ k, u % r; @3 P1 H" r) W$ |
不同寻常的感情生活,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纳芙拉蒂洛娃状态开始下跌。这时网坛已经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格拉芙、塞莱斯、桑切斯等已经开始鲸吞蚕食她占据的领地。1994年,她在温网单打决赛中输给了西班牙人马丁内斯。
7 Q3 c: P$ `, J$ v; G" q
4 } o3 Q$ H/ r- I: P当年11月15日,在年终总决赛中输给阿根廷选手萨巴蒂尼后,纳芙拉蒂洛娃宣布退役。这时,她在职业生涯中已先后夺得167个单打冠军———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世界纪录。她的比赛收入也多达2000多万美元。
4 W9 h8 g; j& W2 ]4 `- N
, e! L) s5 O& j* X: ?( T1995年,美国一家电视台邀请纳芙拉蒂洛娃来温布尔登当转播顾问。这时,她突然发现自己在这里还留下一些缺憾。她从来没在这里夺得过混双冠军,而比利·金还把持着20个温网冠军的纪录。纳芙拉蒂洛娃决定要弥补这些缺憾。2000年,44岁的纳芙拉蒂洛娃宣布正式复出。如今她的“晚辈”格拉芙、桑切斯等都已退役,以她名字命名的瑞士天才辛吉斯也早已淡出网坛,她却如愿以偿地捧走自己的第20个温网冠军。而她显然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因为她要打破金夫人创造的纪录,一定要夺得自己的第21座温网冠军奖杯。) i' Z+ Z) a% Z" J1 `
! N2 }0 Z6 O% J& c4 K% w& p7 P% e
R+ `( u& q- J0 `4 N& Y6 S+ h5 n5 P( |+ D" f, i3 L
% ^- @2 E2 z5 g2 t: a朱迪福斯特,《沉默的羔羊》中的女主角,两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好莱坞天才女性3 X8 z: V/ _4 t& W" g
9 N T" m: q1 e9 E Q$ D- _* P; X
痴迷她的男性影迷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刺杀总统,然而即使这样,她也不喜欢男人! |, u0 U/ w& L" c
0 A5 Z I$ }( c6 F) ]5 j$ f2 M; Z
她说的是:“我不要男人,结婚我也不愿意,我只是想要孩子,”说话的时候右手轻轻一扬,一个随便挥动的手势。“即使没有什么父亲,我也能养好孩子。”她的神情让好莱坞的雄性骄傲感到气馁,各色的经典男人在她的身边缭绕纷飞,而她两个可爱至极的儿子却是精子库匿名父亲的杰作。在她聪慧的眼睛中不存在任何的边界,这或许与她早年离家的父亲有关,或许仅是她天性中对规则的嗤之以鼻,但这也确是她迷人魅力的缘由。
S T+ W* C& q0 z- n* y# N, k
0 r2 k% U" [( }" N2003年她带着小孩和一名女友亲密出游,当她发现媒体跟踪后,马上逃开,两人关系简直是欲盖弥彰。
. X5 J# s5 q3 f2 r+ J: [: T& Q. u& X" R3 k5 ~: `
和朱迪·福斯特出游的女子拥有一头金发,当时戴着太阳眼镜,肩上扛着朱迪·福斯特的两岁儿子基德(Kit),左手边则跟着朱迪·福斯特5岁的大儿子查理(Charles),三人看起来很熟稔。当天,她们前往洛杉矶的威尼斯海滩参加活动,朱迪·福斯特一发现被媒体认出,立刻神秘兮兮地跑开。9 Q- }3 W, V0 G+ C5 P; a, |% Y
: S: E& t& D2 q0 ]3 A4 Y
独立自主的朱迪,很少跟圈内的男星交往,甚至可以说,她很少跟男人约会,身边围绕的都是女性友人,因此说她是女同性恋。而1998年她决定未婚生子,而且坚持不透露孩子的爹是谁,同志的猜测愈传愈烈。三年后,她再度未婚怀孕,外界几乎已认定她只爱女生。
, x" a! _- T" p7 B8 d& n: q% w( @0 F( K5 c5 C* Z' X, V" `

% i6 U5 ]( y( q b- B0 D2 J: w( h( S' I/ \' R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在生前已经赢得不朽者的地位,而她的作品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她也因此而跻身经典作家之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 84岁高龄才去世。在她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私下销毁自己的部分资料。她其实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写入传记作品的人。但是本书作者历经曲折,奔走于大西洋两岸,终于写完了本书。# n" b/ }$ i9 _- \: |
1 @- f' a5 p9 A/ ]/ r
尤瑟纳尔真正称得上是不世出的作家。然而正如让·勃洛特在《尤瑟纳尔论》中所说:“她作品中最缺少的东西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作者。”这一点贯穿了尤瑟纳尔全部小说创作。甚至连这个表示性别的“她”,我们都难以察觉。与她的同时代人尤其是同为女性的作家比较一下,也许更能显示区别:波伏瓦或杜拉斯是喧嚣的,尤瑟纳尔则是缄默的;她们站在聚光灯下,而她置身黑暗之中。 8 \& j+ ?6 M/ }. e8 W) X# L. U+ J
. P9 b/ r, I1 e8 K
尤瑟纳尔的写作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一场与人物或历史合谋针对作家自己的战争。为此,每部作品都花费很长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才告完成。她说:“我之所以选择用第一人称去写这部《哈德良回忆录》,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至于摆脱“中间人”之后,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对其选定的倾诉对象说什么,怎么说,那是另外一码事。相比之下,《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坦诚自信,《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中阿列克西欲说还休,《一弹解千愁》中的埃里克则满口“流露真情的谎言”;因为这是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境。 5 }0 x! W; f: m/ l
* p8 B' C2 o" y2 ~! W
尤瑟纳尔所写通常被称为“历史小说”,这一名目说明存在着一个面对过去亦即位于历史之外的点;作家藉此立足,由此出发,描述那些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事件与人物;此时他所担当的正是前述“中间人”的角色。尤瑟纳尔则取消了这一立足点或出发点,或者说把它移到历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写的是“历史的现实小说”。她说,《苦炼》写到后三分之二,“我觉得自己才有些远离了再现十六世纪的生活,而更加接近了十六世纪的生活。” ( M7 ?8 p0 ^& I5 p" x
+ L4 o. F2 V* N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一切都是具体的,微妙的。当尤瑟纳尔说:“通过《安娜姐姐》,我平生第一次领受小说家的最大特权,即完全进入人物角色,或者由他们牵制。在那几周时间里,我生活起居与交际虽然一如既往,却又一直活跃在这二人的躯体和心灵中,忽而由安娜化为米格尔,忽而由米格尔化为安娜……”意味着小说中那对贵族姐弟,因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活,去爱,去死;尽管惊世骇俗,却又真实可信。尤瑟纳尔笔下的人物多有非同寻常之举;唯其合情,所以合理。尤瑟纳尔与众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她对人物体验得更深;当这种体验深切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的程度,也就成为她所特有的方法了。 ; ]8 D/ {. R, ~$ y! @: |+ g
& J. U( m1 `) l% F6 H 尤瑟纳尔的《苦炼》、《安娜姐姐》和《默默无闻的人》等,都用第三人称写成。这时是历史而不是某位“现代叙述人”在讲述泽农等人的事情,所以才能那么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而在《哈德良回忆录》、《阿列克西》和《一弹解千愁》中,主人公无不置身于终结之处去叙述既往事件,叙述者也很接近于我们称为“历史”的那个角色。笼统地讲作家消除自己与哈德良之间的距离还不够,关键要看她与什么时候的哈德良消除距离——不是进行中的他,是已完成的他;尤瑟纳尔是与“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的哈德良融为一体,重温的生命历程。她所写的,对历史来说是现实的,对人物来说是历史的。无论第三人称,还是第一人称,尤瑟纳尔小说的叙述主体几乎是相同的。对此可以借用《〈默默无闻的人〉跋》中有关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的话来形容:“对周围世界悄悄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停顿迟疑的情况极少见,并不像口吃的人竭力向人表达一点儿思想那样。”
% e1 k' F* z! R+ e6 y1 _
* ?3 `; u7 M' K( O 尤瑟纳尔的小说,以形式论都是精美之作;然而她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使形式哪怕在细微之处也不至于成为内容的障碍而已。其致力于让作品中“没有作者”,目的也在于此。作为一位作家,尤瑟纳尔胸襟甚高。勃洛特说:“尤瑟纳尔……通过重新理解和体验一个皇帝对其宠儿的感受来介入时代和爱情,通过哈德良或哲人泽农对人类的尽责来和智慧、仁慈、纯朴、正义感相结合。她正是通过它们来表现她面对世界现状的不安。”虽然从根本上讲,尤瑟纳尔并不针对一时一地写作,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历史,从中寻找或创造与自己在思想与心灵上对称的角色。尤瑟纳尔与她笔下的哈德良、泽农等人息息相通,承受同一命运,享有同一精神世界;此种契合,超越古今而长存。0 _7 G' ~; r! C( \
1 ?( b8 G3 S7 B7 U5 z" e6 i 非欧洲文化圈儿的、美国普通学校的普通师生,被挖出来介绍情况,为尤瑟纳尔的形象提供了有趣的补充资料。9 G6 y; u8 O; b+ z
+ H9 q5 h" n& K/ A& f1 i S
校长:
+ e' _! k4 o2 ]9 A& P0 W: Q; o( U
1 X" F, t0 w+ F, h “她行为怪异。她彬彬有礼,但是无人可影响她的决定。你瞧得见,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上完课赶紧走。她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人们试图了解她,无人成功。形象上,她令人起敬。她永远笔直,永远穿长裙,永远端正,像个中世纪的女人。对她的生活,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住得那么远(离学校100多公里,上课的日子,瑟瑟早上四点起床赶路)。她对工作十分严肃,但从不与我们探讨教学。她的思想在别处。她其实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她经常泡图书馆。晚上她在小房子里工作,没人打搅她,没人想过要去打搅她。尤其当她开始写那本书以后。我们都感觉到那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学校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活动,她也不参与,但是大家都知道,她肯定是自由思想者,她尊重宽容。只不过,她的大脑完全属于公元二世纪,我们没想过要去拉她参与什么事情。”' O2 o% B+ [. _3 T- l
1 g& r: F6 o& v! }/ n5 j 8 e' k7 S# S# A
" N; Z5 R& ~; }5 F, l4 K) I; L
她的学生们:- y( }' ?8 W U1 w4 S( E3 k
: `9 c# l+ M" s ^& ~8 @
“我们完全被她的个性震住了。这个人,只要在校园里见过一次,你就忘不了。”+ H. J% t+ r. S( Y+ o
/ W; Q6 _ ?2 {: c6 |1 o
“她着装诱人,对颜色搭配非常讲究。”
2 Z( @2 ~! h; P
! Z9 T$ F3 s; v) F “她讲课方式正统。滔滔不绝,一个英文字都没有。”
& V8 h9 P* Q4 t1 n" F $ B/ P, D; Q$ P4 G
“她对学生要求高。但她从不没必要地刺伤学生。”/ N: k0 }8 j5 |9 ~/ | A. I4 s
% }; `, N0 ]0 D( T8 M8 q* n
“她对我们淡漠,从她讲课的样子,你能感觉到她要么是极度疲倦,要么就是不打算用心。身体笔直,而你能感到她智力上是松懈的。她讲的东西,她并不真地在思考。”
' x& ]4 r5 D1 T
" O6 ]. D6 `: M* X “她像一个权威的男性,有一种自然而然就高高在上的方式。她像男人一样吸引我。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她烤面包或者拿吹风机吹头发的样子。我甚至猜她一天天用的都是中世纪的器具。我们都听说她跟一个女人生活,但谁也不敢跟她提这个事。我想她肯定没有孩子,也从没想过做母亲。她在我记忆中,就是一个石头刻出来的人。这种人不在现实之中,不在时间之中,因此也永远不会死。”4 C0 G& Z; r& {) G
- }6 O: G+ s& F/ H' W7 {2 ^

$ ?# U0 l) a0 h- f& U+ Z0 o6 O% I/ h2 L" S0 D: b, ]/ Y3 L5 x

0 `2 ]6 S5 v* \& C# m: ^
2 }& Q4 W; F$ _; y1 W6 N
3 c6 ~$ J+ ?+ B5 l. v风雨杳如年——任白(作者:程灵素,来自“文学视界”)
% f' S) k6 C: T2 d$ b i9 C
! h: c! e# H- c3 S. k) k+ E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 ~4 T/ l! _4 l( |
( K4 J1 G' r/ ]# E3 I! j" I ——刘以鬯
L1 E) ~; J! H/ v9 L% P( s! E
+ A$ _3 U/ b1 c/ \; I: u4 k 一开始,只是舞台上最普通的一对生和旦。
) y( p/ t; h% U1 q; M4 Y
, x2 p2 Z. H2 y$ i. v: D$ [$ {, Y 粉白的脸,浓彩夸张地勾勒出突出的五官艳丽的面容。
/ e- a' X& C. G8 r% V
! \# M& w* e4 @3 R 且听那广东大戏的锣鼓敲起来:拨动“边造”,“铮铮”几下;慢拍云板,铿锵峥嵘;咿呀的二胡声声思念,音乐把情绪酝酿到饱满。
4 }) w2 A/ `/ [9 ~ 9 y2 q- O6 }( e. ^; g: |: _6 a
这才袅袅娜娜走出那凤眼女子,凤冠霞帔,红颜如花。一个亮相,唱道:“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亡国的夜晚是帝女花的洞房花烛,她只忧虑着,把心事相问,怕身前这历经磨难心上的人,不肯与她弃家殉国同临泉壤。然后她的驸马知道告诉她,夫妻们泉台上再建新房,地府阴司里再觅那平阳门巷。
- a4 _9 v0 S+ T
5 L% g# Q% z7 A, w! H2 p, a 因为深情,它不同于任何一部戏剧。 * y. L/ ?$ k8 k/ o
) U$ `1 u3 ?! ?0 {7 j/ X$ ?
这是最喜欢的一出粤剧,《帝女花》。 ; @; b* _4 O2 p- P/ c5 ]
# m$ Y# d$ q1 M# [. E' q 而面前这张稍有折角的照片,岁月日久,已经翻黄: 7 J1 c' D6 {+ Z( L
$ S8 {8 f0 `! E& b5 \/ \% ] 做花旦的这一个,小小瓜子脸,烫发,头发全部挽在后面,分明是初登台时跟在师傅薛觉先后面的那个哑口梅香。头微微枕在旁边那人肩上,我见犹怜。浅浅笑着,一脸的伶俐,眼波是活泛的,却并不显风情,所谓的正大仙容。 / ~* `5 r9 B" L; [6 |
1 a$ w$ E4 T0 X) q; [ ] 而另一个,瘦削的脸,颧骨突出。穿西服倒真有种玉树临风的感觉,却还是瘦,穿旗袍就真的像一个平常广东人所谓的“师奶”。可是,怎么说呢,一旦油彩涂上来,冠冕穿起来,她便变了那倜傥潇洒的少年郎,那历险经难牵挂着小玉妻的李公子,那夜半挑灯有心作窥妆的明朝驸马。
! G( c7 G7 q0 f Y! Z% P* y4 S+ m
' o/ i$ z8 p8 M$ `; m 就是这两个人,这两张面孔,缔造了香港舞台上的任白传奇。 - K! q" x" x9 Q# {8 J$ P, J
1 P' o3 c+ e0 f/ K8 y4 m' H5 z
——戏梦人生。
( E: x3 `7 [# |; L $ l. L* D; Y' W. k4 U5 ^: \
任和白,指的是任剑辉和白雪仙。
9 h3 e) X% g* J* Y! q) K
( |) L; ?/ h- l& a+ B 同样的出身粤剧世家,一是花衫一是小生,相识在虎度门中。桃李春风一相逢,便是48年的相依相随。 0 G4 v9 H, ~. ~, O+ U
: O q, j( }% c8 m* f
从1937年澳门的新声剧团结缘,一个正印小生,一个二帮花旦,演出那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 H6 D2 t# p$ i& W
8 r4 A; |4 w% j# h6 V
到1956年,组建“仙凤鸣”,一生一旦,把离合悲欢翻演。 3 ^8 J5 r" t& A" c# j9 _( {
( r2 `' v) [3 @: s$ G) d
《紫钗记》中李益因拾得紫钗与霍小玉结下情缘,纵使分离亦痴情不改将爱妻唤回俗世中;《蝶影红梨记》的才子赵汝洲与名妓谢素秋隔门倾诉情定一生。而《帝女花》及《李后主》更把爱情升华至家国情怀。 , [" i' O% k9 `$ Z
7 H3 e# K' ^ r; f" @0 e3 j 再加上唐涤生,梁醒波,靓次伯,仙凤鸣自此把香港的粤剧事业推至顶峰。
, {1 v5 m$ h/ B9 k6 ~. u
1 r( H2 }8 ~9 w$ a( g' N b; o 即使不是粤剧迷,港人也莫有不知任白其人,任剑辉白雪仙,足以成为一个香港文化的象征。
4 I6 ?9 K. `2 f, e5 y
5 T" b4 `( t: Y. L" O# n% w" t 而最可称道的,还是任白情。
! U7 @. V, M4 Q " E) `% s5 u3 z) v% @2 b9 w
娱乐圈组合无数,但合久必分差不多成定律,只有任白由“仙凤鸣”时代至72年参加“六一八”水灾义唱,皆是“出必一双,入必一对”。舞台上任姐是“戏迷情人”,与仙姐演尽痴男怨女的故事,下犹如姐妹共同生活,如影随影。
8 k( u. [& y1 a' V# P( H 4 Z+ X' o9 T& e6 C* @0 Y
直到1989年11月29日凌晨3点50分,因肺癌恶化,任剑辉于跑马地逸庐寓所,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 V+ `/ O3 e) E( l5 a) q- p( [
# S' {4 x! E( E0 y% }* N
小说里写,人最悲痛时,只觉得身体某一部分业已死亡。仙姐的悲伤,怕不止于此,是以会在挽联上书“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如能代替你,我愿死一百次”。
! {* z, Q, o Y: l9 N2 @ - H5 B5 s7 G. s1 q
任白自此,缺一成憾。
! r6 c" U5 W( a7 Q/ f
3 D: H) k% o$ Q+ K. S 而她去后这多年,她只一径做着更多的事。 * B0 C$ Y0 E9 B) E: c' G/ W
/ g2 a0 T- v3 s
彼时是陪着搭档金盆洗手,这一刻,那一个人已经驾鹤西去,粤剧界多方邀请她重出江湖,但她一一回绝,她只平淡地回答:“没有任剑辉,舞台没有颜色”。
$ I, [# A& {2 Z8 p/ O7 S
$ T$ t* f. Y. X( U4 q 1956年,她初担正印,组织“仙凤鸣”,票房惨淡。已是当红小生的任姐不发一语,陪她一力苦撑,直到“紫钗记”大收旺场,“仙凤鸣”方成为班中之霸。
; ~. g w+ N5 L# M; `7 q
1 t% `3 R- y; ^ 而此时,是回报知己的时候。 ( I9 _3 c; ^& ?9 u- `* [, ?
. I) |6 Z8 H! Q, u' N2 J
帝女花已是绝响,长平和世显都殉了大明朝,这长平只是世显一人的长平,好比世显也是长平一人的驸马,白雪仙也守着一个任剑辉,是一生的忠贞。
! o6 k1 j# V s# ~/ J' Z
3 C# d: {0 L) y3 _# F. ?$ C" _! ] 她只为她做更多实际的事:
- R; R. Z) R X% X; s* o h # q, P2 m. Q, h) ~, p+ P2 O6 |
——为纪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于1990年重映两人告别作《李后主》,疯魔万千戏迷。——1996年白雪仙获香港演艺学院颁授荣誉院士,又捐款与香港大学兴建工程大楼,并亲笔提写“任白楼”三字悬于外墙,成为一时佳话。
8 C# e6 e% C& t8 Z; G" H 4 t3 \5 d1 v+ s$ h% j, b; |
而今年,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终身对粤剧鞠躬尽瘁的任白中的白——“花旦王”白雪仙。 # s8 ^' I$ J$ p$ l9 \# U/ m
- Q2 s6 q( w& B5 I: i; y
仙姐致答谢辞时款款细表:“世事是很奇妙的,我今日领奖一半为自己,另一半是为另一个人,得到这个不迟又不早的终身成就奖,成就了另一个人的成就。”
' V( {) I5 @% U7 ?5 _ 2 R2 a1 d- i" c7 A9 N% u% V& x# L: n
——“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 e6 |6 U3 @/ D0 k! o
3 ^, b; _$ v9 {: h" F 所有台前的“生旦”,都只是幻影,临水照花,难以永恒。 - T& x9 W& `$ D3 l0 X
4 W* [8 x: I) X6 W/ _8 O
而幕后任白,却终成为经典一双。 # j7 s: X% u) A( T6 f3 w5 W
- c( H3 Z6 [# ?3 P9 d ——“愿作双鹣鲽,情深永无懈”,说的是任白。
( r" ?. Q; ]' @7 S8 x 5 _8 u% r, M* H0 W) o2 C
——“一夕恩深记紫钗,赤绳长系足,那得再图赖?”说的何尝不是任白。 ) y$ W6 {8 F( ^+ D7 {9 x. Y
6 m- q* r; W; ^7 u1 h7 R8 } ——地老天荒,情凤永配痴凰。这一生,是知音,是伴侣。
# k) P. I- k/ n0 c% _: `5 S# ` _ : ~. q! d w9 z' ?
——伯牙、子期和琴。
5 m# E' E+ ]3 \) g' P 6 {. Y5 Q' { l- Q- T, h
互相推崇,视对方为理想人格,一生追随的目标;把对方当作另一个自己,在彼此的凝视和厮守中求得灵魂的完满。共同面对,互相扶持,在艺术上、性情上志同道合,生活里相伴相依。 / n' ]5 `, l5 d1 m4 j5 C
# f/ b l/ I( k, F$ k 这本身,就已超越普通意义上的姐妹深情,男欢女爱。
6 i. K2 W+ X [4 R g1 E) n7 _0 F4 c9 I9 C
它包含着比同金坚的姐妹情谊,共进共退的兄弟情分,有贫贱夫妻的相濡以沫,也有江湖儿女的铁肩道义,有疼惜之意,也有感恩之心。
; d! |) r$ A5 _: s1 s0 w , H5 c4 C$ c' K& W' M' ^- ^
这伴侣二字,实是最高境界。 . o* U9 b* e2 y" ]( T7 h
4 P6 s+ ?- n w
任白的故事,能如此叫人怀想,或许就是因为这样。
; W) G* o7 P, j- l- O + Z7 D/ T( M7 I# W7 d
岁月黯淡往事,死亡使人分离。 ! V' Y9 d: e+ |% r! g) e
$ n: ^) C8 p& l+ v9 A5 M( F# T) o# h
最辉煌的任白,是在六十年代。而那种牵绵缠绕的不解情愫,也深深地刻上了六十年代的烙印。
% ~$ p8 f/ R5 U, ~, H; o$ e
& a. d6 r4 u0 N$ C, } 六十年代的香港,浮华荼靡的城市与古典的情谊相得益彰,盛世的记忆,寂寞苍凉浅淡。
7 @3 i; Q( b, Y3 e3 a& _ " V- l# h9 t2 @# R
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总是围绕着情感优雅而缓慢地流转。是以那时的感情,可以这么真挚淳朴坚定。 / m* K( L8 ^5 Z" p# S- i
& N/ P6 E! O1 c# U( P
老好60年代,一毛钱的轮渡,卡萨布兰卡情调的吊扇在冰室中悬转,日子在白兰花的香气里慢慢度送。 5 A7 P9 K+ [: _/ @6 R
+ Q+ k4 P5 c% k: @ 中环银行区、维多利亚湾、石板路同着茶餐厅。
' \4 e2 ?8 x- J3 E 6 W3 E7 y3 `' [" J& m
浅水湾的风,红艳艳的影树一蓬蓬地开,阿飞正传的时代。
' L# L# M4 G5 [% k, N/ c s8 e
9 w% o2 e! A+ D, I8 Z1 ] 七个寂寞日子,在钢琴声中悄悄逝去;银相框里发黄的照片。 ) w7 v8 s4 E( }
" u0 Z" A3 q% ?" P
那样的时代,适合唱一出戏爱一个人,过一生。
4 Y1 R) i% W! t+ i6 ?; z; _$ _
' B6 d& @( f5 @4 @4 p! I 那样的时代,方有底气说“爱一个人,我便永远都不会变”。
5 O1 X' {0 B t& ]) B, ] / C& H, F- [3 I. J$ T2 U' [ [
“六代繁华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 ; r; P$ J& U- r. r, Y4 L7 v q
( U7 T- a* x8 r" ?) d# M 正是那样的时代,叫我们记住了任与白。
; Q7 U, p3 Z2 p6 ^2 s3 @. W; C# |* C 8 N- U) c' B# w3 G/ @/ C
故时光,老情怀,人不如旧,誓约常在。
7 o. a: Y& M5 ?
2 I/ l% [% ?* O* J' F# w" R& I s9 c 或许是时代变了,也或许是人变了,这之后再没有听过这样回肠荡气的故事。
9 W$ `; Y( Q, |9 R2 b3 O! g
) o( n9 ^6 t! [: S* p5 O% Z2 t3 ] 时光如河,这些涉水而过的男女,注定要被带走所有的体温。 : { {( N% s( K. z6 f
$ F4 j* \+ Q; ]& m 一个已随波逐浪而去,另一个就痴立水中,上不得岸,因为,这河里有对方的体温。 5 [7 o: P7 W- x9 }5 B( G. b
7 T& U: F# p4 c4 S( y6 {! U" R 离开这河,就离开了这份体温。
- @% j2 m. _0 \! {6 u
4 S. ? \# K& ~ 正是: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 q9 u* E- J6 m5 \4 S% a6 M) K. F; e* I( h4 | k( U

3 }9 {0 |3 z. R2 |5 e# g
6 m5 v& B+ T: @& m2004年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颁奖礼上凭借《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拿下喜剧类最佳女配角奖的女星辛西娅-尼克松感性之言震惊了美国娱乐界,
2 r! y# {. X. r7 F( a. O* \
# ^3 w" b& D, M “很多男人都曾希望与我交往,而我也喜欢他们中的一些人,但是我发现自己其实更爱女人一些
( }3 d/ W1 ]. }+ d J $ Q' P4 r2 N, A- P
辛西娅-尼克松(右)6 x/ B z p6 K0 k
" y4 e+ q1 j) Y6 h3 r# o* f-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