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1

罕见历史照片100年集锦(网速慢有的图片可能无法显示)

[复制链接]
多晴空雨 发表于 2006-5-24 06: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闽南师范大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1919年5月清华大学师生焚烧日货<br/><br/>送给宋庆龄的签名照 <br/><br/>大内高手-清宫廷秘藏最早的照片 <br/>  此照拍摄于1863年。摄影术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距今已有整整152周年了.奕譞的这张影像是在照相术发明后的24年拍下的,说明那时我们接受西方文明的速度并不慢,在中国人中间拍照肯定比之还要早。其时尚为醇郡王的奕譞,在朝廷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可见该影像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时年24岁(虚龄),这是迄今保存奕譞年轻时唯一的一张照片。“奕话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原文如此);左右是奕譞的两个贴身侍卫,分别肩扛火统,手握长枪(实际是一种铁矛),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禁卫军的风貌。这也是宫廷秘照中至今保存的最早的一幅照片,为研究我国军事史,为研究我国摄影史,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至为珍贵。<br/><br/>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 <br/><br/>西藏农奴 <br/><br/>光绪帝宠爱的珍妃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1):影星陈燕燕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2):杜月笙情人孟小冬<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3):影星胡萍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4):影星顾兰君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5):女明星周璇!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6):宋子文夫人张乐贻 <br/><br/>1930年代风光一时的美人(7):上海小姐郭安慈 <br/><br/>宋美龄在西安事变时写给老蒋的信 <br/><br/>十八岁时的中山先生!<br/><br/>1903年,鲁迅先生留学 .时 <br/><br/>大清帝国护照! <br/><br/>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 <br/>  英国人组织的中国人部队,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作战。 摄影集“英国统治下的威海卫”有好几张这支部队的照片。 这张也收录其中。 <br/>还有作战后英国人向他们授勋的照片,看后唏嘘不已。 <br/>   <br/>  照片中的确实就是八国联军中的中国部队,即中国军团。以往的一些资料中误记载为锡克兵。该军团的士兵全由中国人组成,军官则为英国人,装备西式武器,采用西法训练。庚子之役中,该军团参加了攻打天津、北京等战役(大家可以注意照片中军团士兵的帽徽,庚子之役后,为给中国军团表功,特地仿照天津城的城楼重新设计了军团的帽徽),因为作战异常英勇,战后在军团军官的坚决要求下,英国女王为军团士兵授勋,并在威海等地为军团的阵亡士兵设立纪念碑 <br/>   今天再来回顾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实在令人感慨。这支部队的士兵来源是三国干涉还辽后,英国人在华招募的,从关于该军团的更多资料和照片分析,这支军队的装备相当精良,训练水准也很高。 <br/><br/>慈禧与西洋贵妇 <br/><br/>北洋大学堂毕业文凭这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颁发的北洋大学堂文凭,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毕业文凭之一,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见证。 <br/><br/>清廷皇宫中的大太监。右起:刘兴桥(养心殿御前太监)、王凤池(养心殿东夹道二带班)、杨子真(养心殿御前太监)。 <br/><br/>清末上海十大名妓 <br/><br/>一个日军在炫耀他的“战绩”<br/><br/>围看西洋镜的儿童(1900年,昆明) <br/>从衣着上看,两个正在观摩“进口大片”的儿童应来自富裕人家。而更左边的那个孩子也许正焦急地向父亲提着这时髦的要求。对于古老的中国百姓来说,西洋镜(皮影戏)与洋枪洋炮一样给人印象深刻,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而这三个字中包含的惊奇含义一直保留至今。从摄影上说,这是一张层次分明、构图完整的照片,一看之下几乎完全注意不到摄影者的存在,除了右边那个小孩以外,所有人物都自然生动地活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同时又像戏剧角色一样衬托着主要的事件。在摄影才刚刚发明不久的那个年代,这样水准的拍摄眼光和技巧的确令人称奇。 <br/><br/>日军占领时期的“发廊女” <br/>1941年初,日军占领广东期间,广州一家由汉奸所开设的理发厅公然打出“皇军大欢迎”的字样。两个女郎站在门口揽客,其中一位嘴上叼着烟卷,风尘味十足。这一幕由 .随军记者拍下,刊于 .报纸上,作为日军进占中国受到“欢迎”的证据,大事宣扬。日军占领中国期间中国人中也确有少数投机份子卖身投靠,气节全无。古诗有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图中的“亲日女子理发”不仅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卖国求荣,恬不知耻。事实上,二战期间的法国也出现类似的事例,一些法国女人主动向德国占领军投怀送报以换取物质享受,战后这些女子被愤怒的法国民众削光头发,游街示众。 <br/><br/>当皇帝只是听起来比较过瘾罢了,瞧瞧吧!这些就是清帝的妃子 <br/><br/>袁大头称帝登基 <br/><br/>三寸金莲的真实面目 <br/><br/>北伐时期周恩来标准照!。 <br/><br/>恩来酷照!用西方人的语言,这就是圣徒的目光(长征时期所拍) <br/>  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br/><br/>周恩来被江青骑马撞伤后所拍,左为刘少奇。 <br/><br/>中共瑞金时期的足球队!可能是最早的“红色足球队”。 <br/><br/>上山下乡通知书 <br/><br/>中越战争时,解放军的战地通告 <br/><br/>革命婚礼 <br/><br/>参加苏联红场阅兵的中共将帅 <br/><br/>胡锦涛主席风华正茂时的照片 <br/><br/>1950年代的“驾驶执照”! <br/><br/>倾家荡产捐献“香玉号”飞机的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演出。常香玉已于2004年6月1日去世!纪念老艺术家!<br/><br/>常香玉捐给志愿军的飞机 <br/><br/>红色中国的“第一父子”! <br/><br/>老蒋难得一见的“调情”照片!<br/><br/>过去的“刑满释放证”<br/><br/>大家都熟悉,那个时代愤青的标志! <br/><br/>忠字舞 <br/><br/>真实的黄飞鸿 <br/><br/>真实的十三姨 <br/><br/>苏联红军在东北发行的军票<br/><br/>捣毁白虎团指挥所 <br/><br/>解放初期的毕业证书 <br/><br/>这位,是杜月笙的开山兄长,“流氓大亨”黄金荣!<br/><br/>孙中山灵堂,灵堂上的对联,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革命名言!<br/><br/>白求恩大夫和他的朋友,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儿童团员的合影 <br/><br/>铁人王进喜,一个朝气蓬勃时代的象征 <br/><br/>周恩来夫妻恩爱<br/><br/>1970年代宣传画《拾到5分钱》 <br/><br/>二战时期德军中的中国炊事员,他可是个传奇性的小人物哟。先被日军征招;参加日军对苏军的诺门坎之战时被苏军俘获,在苏联西部开始劳工生涯;1941年下半年被德军俘虏,然后一直在德法一带当炊事员;最后被美军俘获。 <br/><br/>这玩意叫猫车,是以前高丽县衙里老爷坐的。 <br/><br/>满州妖艳——川岛芳子 <br/><br/>卫星拍摄的 .. 全景,何时归故里?<br/><br/>抗日名将吉鸿昌 <br/><br/>1940年,马占山在困境中表示:“ .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 .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 <br/>   <br/>  他在一次营团以上军官会议上慷慨誓言:“作为军人,志在以身报国,苟有一线之机不减,自应鼓舞勇气,而为. 尽其最后之牺牲。凡为官为吏,不过一时职业之选择,民族之保存,始为骨头之归宿! <br/>” <br/><br/>战时日国防大地图(野心真不小)<br/><br/>汪精卫在伪政权办公室!<br/><br/>1943年秋季大扫荡,被日寇强奸并碎尸的阜平县罗峪村22岁的妇救会主任、 . 员刘耀梅。   <br/>  日寇拷打她时,割下她的肉烤吃,最后砍下了她的头颅,并从她的躯干上挖下肉来带回去包饺子。畜生!<br/><br/>日军战时死亡通知书 <br/><br/>满州国界碑<br/><br/>殖民统治时代的 . 帝国大学 <br/><br/>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三分区二团在涞灵战役中,二团一连连长李永生<br/><br/>真实的地雷战!不是电影哦!<br/><br/>罂粟田里的中国人:1899年 红河——昆明 <br/>   <br/>  一个中国人茫然站在广阔的罂粟田中,这一画面象征性地表现出当时烟毒在中国的泛滥肆虐情况。而广种罂粟、发展与沿海各省的“云土”贸易,进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争雄,也是方苏雅代表的法国 . 在华殖民的主要战略方针之一。 <br/>   <br/>  罂粟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悠长。古希腊伟大的盲诗人荷马曾说它“能消除所有的痛苦和争吵、却不会带来一丝罪恶”,但到了晚清的中国,这句话已成反讽。 <br/>   <br/>  众所周知,在列强近代打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之时,鸦片扮演了侵略的急先锋角色。吸食鸦片的恶习虽在17世纪就从南洋传入中国,1729年清雍正帝下令禁止。鸦片战争后,烟禁废弛,清 . 开放陕、甘、川、湘、滇、黔等省份种植鸦片。云南由于自然条件宜于罂粟生长,受到清 . 鼓励种植,并以盛产色香味优的“云土”著名。当时因为云南种烟比种豆麦获利更丰,地方 . 还开征“土药(鸦片)厘金”征收税费,完全承认了种鸦片的合法性。至光绪年间全省各县均开遍了罂粟花。昆明48堡,竟有50多个村落发展到家家皆种植罂粟。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省大丰收,产量达570万两,其中除部分自用以外,均由烟贩运销外省,昆明成了集散枢纽,有庆丰号、源庆号等52家烟土商号,此外还有外省驻昆烟号43家。可以说,当时云南的大商号起家都与烟土有关。据《清实录》记载,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云南吸食鸦片已很普遍,“文武衙门幕友、官亲、跟役、当差,以及各城市文武生、商贾、军民人等,吸烟者十之五六”;而到晚清,不但有“阿芙蓉会馆”这样的公开营业场所,妓院、私娼处也是每床一灯,一些富户家中甚至以鸦片待客。还发展出对烟具的癖好。据罗养儒《纪我所知集》记载,光绪初叶一个叫谢瑾的腾越太守,仅烟枪就特制了36支,且枪枪有名,每吸三口就换一支枪;而其烟灯罩用水晶制成,枪一靠近灯会发出彩色;烟盘用紫檀木制成,大小三个并一斗架;烟斗则有三四百个,也时时变换。而当时的一个著名瘾君子被叫作“烟魁”,竟然每日晨要喝一碗开水拌烟土,否则饭都吃不下。由官到民的这种风气,可见烟毒对当时云南的祸患之深。 <br/>   <br/>  作为推行法国殖民政策的外交官,方苏雅当然很注意鸦片在中国的种植和吸食情况,不过就连他也对中国人对鸦片的依赖程度感到惊讶。当他看见为他抬轿的苦力们把辛苦挣来的一点钱几乎不用于吃饭而用于吸烟时,感到极大的震动。如果他活到现在,大概也会为在他的祖国法国每年有250人(1980年代官方数字)死于过量吸毒而感到内疚。历史有时是讥讽性的,有时也惊人的相似。 <br/><br/>在最佳亚洲电影:《黄昏清兵卫》( .)奖颁发过后,主持人黄子华对原岛大地说:麻烦你跟 .人说一说, .是中国的。 <br/>  全场掌声雷动 <br/><br/>赵四小姐时装照 <br/><br/>二战时期德军中的中国士兵 <br/><br/>永恒的《大前门》 <br/>在不同年代的时期有使用中、英文字的,中文和汉语拼音的。解放前最早使用过全英文版的(见图所示)。烟卷有纸嘴烟、过滤嘴烟和普通烟之分。10支装全英文版(最早期的硬卡包装)、20支装、50支马口铁听装,也使装潢各具特色。尽管有以上种种变化,但《大前门》的标记形象从未改变过,它的牌名和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尊严。这在中国烟草装潢史上是罕见的。 <br/><br/>同仇日,共赴国难!<br/><br/>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左左 发表于 2006-5-25 18: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贴[em02][em02]</p><p>不过我没什么兴趣把他全看完</p><p>里面有几个女明星长得不错</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5-20 22:24 , Processed in 0.0702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