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楼主: 天涯浪子88

网上无意发现的——我们学校竟然有如此出名、且那么受人尊重的老师

[复制链接]
dyhxg 发表于 2006-3-15 02: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系的果然是强啊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3-16 18: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米兰和雨</I>在2006-3-6 14:27:24的发言:</B><BR>
<>星期一,星期四晚上都有他的选修课,博东107,是国学研究概论,不过教室都满了,上个星期我去上课,害得一个原来报这门课的没有位子坐了</P>
<>还有星期五上午3-5节课,在博东609(只要教室没改的话)</P>
<>他对我的影响在我所接触的所有老师里是最大的,他完完全全是依靠个人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人,他相当强调尊师之道!有时甚至都有些不近人情.颇有学究气</P>
<>听他的课有很多的收获,不过个人感觉,他的教学进程显得不够周密严谨,需要学生课后多整理多钻研</P></DIV>
<p>的确的确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3-16 1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他的论文一篇,有兴趣的也可以直接去百度里面搜一搜,有关于他的评论很多很的:如认为“对语音史的研究,当起很大作用”(周祖谟),“而能引导学者向纵深的研究迈进,做出了自己出色的贡献”(杨耐思)。</P>
<><BR>                                 《名义》音与新现代音韵学<BR>                             —《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一<BR>                              周祖库<BR>    提要::现代音韵学与传统音韵学一样,其基础都是建立在《切韵》综合音系上的。因此,应以《名义》为基础建立新的现代音韵学。对《名义》音系及新音韵学作了系统介绍。<BR>    本世纪初,著名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 Karlgren )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说:“所以假如我们要知道一套完整的真汉语,那么最靠得住的方法就是推溯的越古越好;因为越往古推溯由方言纷歧而误人歧途的危险就越少。关于有反切的最古字书,马伯乐Maspero①根据Pelliot②的话说明如下:<BR>“‘这些古字书里有一部《玉篇》,是543年作成的,不幸在1013年陈彭年的再版里经过很多的修改,几乎使我们不能利用它了’。‘还有《切韵》现在也失却了它的本来面目’。‘最后有一种在1007年重加增修现在还完全存在的本子就是《广韵》’。    <BR>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内部的证据,从这些反切里可以得到一种完整的语言的准确轮廓,而且把年代推到600年左右,那么对于反切的真实,就可以更少疑惑了。”③<BR>这里说的“不幸在1013年陈彭年的再版里经过很多的修改,几乎使我们不能利用它了”是指在宋朝时,为了让((玉篇》与《广韵》配套,曾将其部分反切按《广韵》音系作了改动,使它丧失了原有价值。“还有《切韵》现在也失却了它的本来面目”,则是指其已残缺不全,不能利用它整理出一个完整的音系了。“最后有一种在1007年重加增修现在还完全存在的本子就是《广韵》”,则成了高氏等人认为是最早的可以利用的完整的音系资料了。<BR>高本汉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工具,不仅对《广韵》音系进行了历时比较,还进行了历空比较:与现代汉语方言对比,与历史上的域外汉语译音对比,从而为《广韵》构拟了一套音值。并且以之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方音,形成了完整的音韵学体系,实现了音韵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标志就是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BR>但是,由于高本汉的标准古音是建立在《广韵》基础上的(但他连《广韵》也未见过,《广韵》反切均摘自《康熙字典》),拟音主要参考的又是韵图(他甚至连反映《广韵》音系的韵图((韵镜》、《七音略》也未见过,使用的是不伦不类的《切韵指掌图》)。而我们已经证明:《广韵》是一个南北金陵洛下雅音的综合体系,④韵图又是宋人根据当时语音状况对《广韵》的理解而人为分析的产物。因此,高本汉所建立的现代音韵学体系与传统音韵学一样,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方法,但依然是空中楼阁,是脱离语言实际的。这正如荀子所说:“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劝学篇》)。<BR>高本汉、马伯乐等的“研究汉语,首先要建立一个越早越好的古音标准”想法是很有见地的,遗憾的是,他们在实践上并未成功。其原因是遇到了一个千载未能解决的大难题(因此我们不能对他们苛求:中国人自己尚且不能解决的中国的问题,怎么能要求外国人必须解决呢?恰恰相反,像高本汉这样的汉学家,我们只能是由衷地向他表示敬意,他毕竟为我们开创了一个音韵学的新时代,至今我们还在这个时代脚橱。说20世纪的中国音韵学是高本汉时代,我想也不过分)。<BR>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搞了一辈子音韵学的著名音韵学家魏建功先生,在他重病弥留之际,对前去医院看望他的学生说:音韵学是“伪科学”。⑤魏先生为什么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也许永远是个谜;但魏先生的论断,却不幸被我们以事实证明了。<BR>    音韵学这门在古代即被视为“绝学”的学问,进人现代以后,仍然被视为“绝学”,其难学程度并未有所减轻。虽然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国际音标工具等,使过去繁复怪诞、莫衷一是的诸多术语概念具体可辨了;但传统音韵学只讲音类,现代音韵学又为音类构拟了一整套音值,而这些音值实际上仅可目治,既难口辨,又难耳明,人们又增加了一份负担。更重要的是,诸多传统音韵学中未能解决的难题,在现代音韵学中依然是一筹莫展。<BR>    音韵学这门古代读书人奢龄即需学习的“小学”功课之一,现代在大学、重点大学,甚至研究生院的汉语言专业中,已经很少开设了。除了社会的不重视外,师资匾乏是一个重要原因。老一辈音韵学家相继去逝,年轻一代又多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与功利有关,但音韵学本身难学也是一个事实。长此下去,不久的将来,音韵学也许会真正成为“绝学”—绝断之学、失传之学。音韵学潜伏着深深的危机,不管是从它的科学性来说,抑或是从它的可学性来说。音韵学的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读古代文化典籍,因而造成我们现在仍可赖以自豪并为举世所景仰的中国典籍文化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失传。为此,中华民族也就必将面临着被西方异族所同化的危险,也就是面临灭种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志士仁人(甚至包括一些西方的正直有识之士)早已告诫过这一点,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已经预示了这一点。<BR>现在,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奋斗。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套完整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音系,这就是《名义》音系。马伯乐、高本汉等人惋惜不能利用了的《玉篇》,我们终于有幸地通过从日本回流的中国典籍《玉篇》原本(残卷)及日本改编本《篆隶万象名义))两书,探求到了它的本来面目。<BR>    我们证明了,《名义》音就是《玉篇》音;《玉篇》音是齐梁时代南朝的雅音也是中国的雅音,是个单一音系,是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最早最完整的音系。⑥<BR>    《玉篇》音比《切韵》早58年。不要小看这58年,它把我们的古音标准代表时期名正言顺地从中古后期的隋唐宋阶段往前推到了中古前期的南北朝阶段。过去,人们因为《切韵》产生于隋代,就把它当作隋唐宋时期的代表。实则,《切韵》虽然产生于隋初,但颜之推等人所讨论、陆法言所采用的资料却是南北朝时期的。所以,《切韵》的代表时期实际上应该是南北朝,但至今这一观点仍未被学界所采纳。现在,对于《玉篇》所代表的时代,是不会再有异议了。高本汉把古音标准推到“公元六世纪左右”的想法今天终于真正实现了。<BR>    关于《名义》音系暨新音韵学,在此专以介绍:<BR>    一、声调<BR>    《名义》与《切韵》一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BR>    二、声类<BR>    《名义》凡26声纽。计:帮傍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章昌常书、影晓匣以来日。轻唇音、舌上音均未产生,庄组归精、邪归从、侯归崇(从),无船母有常母,喻三归匣。日母可能有,也可能无,慎重起见,暂定为有。<BR>    其声韵配合规律,除章昌常书、日、群以主要与((切韵》三等韵配合(一、二、四等也有少数字)外,其余声母一二三四等都有。由于《名义》三四等合一,一二等不分,章母等七纽,则应认为是端母等纽与细音配合后的音变。<BR>    三、韵部<BR>    《名义》只有41韵(举平以赅上去入),如果开合口算一韵,仅31韵。《名义》韵部特点主要是三四等合一,一二等无分,半数以上的重韵合并。总计有:<BR>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祭)、佳、皆、哈(灰);真(臻)、欣(文)、痕(魂);寒(桓)、山(删)、先(元)(仙)潇(宵)、肴、豪;歌;麻;阳、唐;庚二(耕)、庚三(清)(青);蒸、登;尤(幽)、<BR>侯;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实际上可能比这还要少。因为有的韵部可能实际上是同类,但因为混切的字少甚至没有,我们暂未将它们合并。<BR>    由于一二等不分,三四等合一,因此等的概念不存在了(其实即使在《切韵》中,也没有等的概念)。只有开口合口、洪音细音的区别。一二等为洪音,三四等为细音。另外,在韵部开合口划分上,也与《切韵》有所不同,主要是些“重韵”,如东与冬钟、鱼与虞,我们认为是开、合口分韵;而严(凡)、尤(幽),我们则认为是开合口合韵。<BR>    另外,我们认为《名义》音系不存在重纽。重纽是《切韵》综合性质的产物。其根据是《切韵》的重纽字,在《名义》中,有的跑到非重纽韵中去了,而相当多的非重纽韵又跑到重纽韵中来了。<BR>    《名义》也不存在“重韵”,“重韵”也是《切韵》综合性质的产物。《切韵》的“重韵”,在《名义》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合并了,剩下来的不再是同摄、同开合口、同等的“重韵”,而是普通的韵类了。<BR>    由上可见:《名义》较之《切韵》,声类、韵类大大减少了,等的区别没有了,复杂的声韵配合关系也不存在了,长期困扰音韵学界的重纽、重韵问题也解决了。总之,《名义》是个简单而明晰的音系,是符合人们交际需要、便于人们学习掌握的一个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个真实存在的音系。<BR>    以《名义》音作为标准古音,然后以它上推先秦古音,下比各地方音,也就是把《名义》音作为中古音的代表,建立新的现代音韵学及新的音韵学理论,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必要的。<BR>    在新的现代音韵学中,传统音韵学三大分支(现代音韵学的四大分支)之一的等韵学—这音韵学中最核心、最复杂,也是问题最多、最为难学的部门,已经不复存在了。剩下来的另一分支今音学,已由简明的《名义》音系代替了复杂的《切韵》音系。而第三个分支古音学也随着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而变得简单、实用了。<BR>    本世纪的现代音韵学,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这就是《中原音韵》学,或叫北音学或近古音学。由于其研究对象及建立依据是《中原音韵》,而《中原音韵》是在元代语音基础上整理出来的革新的韵书,与《广韵》已没有关系。所以《名义》音系对北音学并无影响。我们改革音韵学,并不包括北音学。当然,在寻求《中原音韵》的源流上,我们不再以《广韵》作为参照物了。新的现代音韵学还应该包括当代语音学,含普通话语音与各地方音学。<BR>    这里,我们还想强调一个问题:以《名义》音系代替了《切韵》音系,建立新的音韵学体系后,《切韵》是否就一无价值了呢?不是。因为《切韵》虽然是一个综合体系,但由于它综合的方式是从分不众合,而从分的音类在当时是实际存在于南北语音中的,并非凭空杜撰。《切韵》把南北语音中的细微分类都详尽的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对各声类、韵类的命名标准。也就是说,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语音系统,用来陈述语音的分合情况。同时,《名义》取代了《切韵》,也不意味着我们对《切韵》的研究到此而止,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剖析《切韵》的不同层面,特别是它的另一层面:洛下音系,以便更具体地了解当时及历代汉语语音的全貌。<BR>    高本汉在40年代,再次强调:“要继续探究清代大儒开创的基业,并且用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来钻研他们所收集的材料,以便构拟出某个阶段的古汉语音系,而这个阶段要古得足以为我造成研究现代方言的基础。”⑦<BR>    197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美籍华人教授张现及夫人张谢蓓蒂发表了《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和&lt;切韵&gt;》一文,提出《切韵》是综合南北各地方音而成,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方言特点把《切韵》音类简化,也就是找出各个方言在《切韵》中的层面,从而建立原始方言音系甚至原始汉语音系。⑧张馄夫妇对《切韵》的认识诚然比高本汉高明。但他们主要靠现代汉语方言找出《切韵》的不同层面和建立原始汉语音系而不是靠《切韵》以外的历史资料的想法,却难以避免高本汉所说的“由方言纷歧而误人歧途的危险”,在这一点上,他们就不如高本汉了。高本汉还知道刻意寻求一个越古越好的标准古音。<BR>    1997年第6期台湾《声韵学会通讯》刊载了杨素姿等女博士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梅祖麟先生的纪要:“先生近来恍然大悟,认为高本汉的中古音完全得重做。因为高本汉研究中古音有一个前提,认为后来的汉语方言除了闽语之外,都是从他所谓中古音分支出来的。如此一来等于说唐初或者是《切韵》时代没有方言,问题是《切韵&#8226;序》早已说过‘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明明白白指出当时有方言存在。因此,先生有了这样一个期望,希望构拟出江东方言,就像《切韵》的情形。另一个是河北方言,河北方言的资料较多的是晚唐敦煌的东西,如诗的押韵。这两个方言的时代虽然未必平行,河北方言大约是在晚唐,而江东方言则可能是在六朝时期,文献资料有《切韵》、《玉篇》、《经典释文》,方言资料有吴语,闽语。”这大概是海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信息。其对《切韵》看法的局限性暂且不谈,仅就通过《玉篇》等寻找江东方言的想法来说,与大陆相比,已显得姗姗来迟。十几年前,我在《原本玉篇零卷音韵》中曾说过:“原本《玉篇》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研究《切韵》音系的活方言资料,它使我们对六世纪的汉语语音面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在语音史和音韵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遗憾的是,原本《玉篇》仅存残卷,以此得出的结论极可能有偏差。但我们相信,若对《方言音》、《尔雅音》、((博雅音》、((万象名义》、《经典释文)),今本《玉篇》等六朝前后的语音资料有一个全面的整理和比证,‘校其异同,寻其流变’,一定能更好地探求出古代语音的原貌,掌握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更准确地解释古代汉语,使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茫。这是老一辈音韵学家黄侃、吴承仕、罗常培、黎锦熙、丁声树等先生的遗愿,是我们后辈人努力奋斗的目标。”现在,可以告慰老一辈音韵学家,包括六年前去逝的周祖漠先生的是:通过对《篆隶万象名义》的研究,我们终于初步实现了这一愿望。<BR>    新的现代音韵学建立了,但它不是一千四百年来音韵学的总结,而是音韵学走上正轨后的开始。尽管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但我们相信,她必将很快地度过自己的初创阶段,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BR>    \"20世纪中国音韵学在海外”的局面,终于随着20世纪的结束而结束了。</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搁浅誓言 发表于 2006-3-16 21: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物电系的老师那才叫真的强.</P>
<>不信用baidu搜一下这个名字:黄湘友</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8-25 10:53 , Processed in 0.0239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