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3697|回复: 33

网上无意发现的——我们学校竟然有如此出名、且那么受人尊重的老师

[复制链接]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3-5 18: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闽南师范大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在今天在网络上随便逛,竟发现我们漳州师范学院竟然有口碑这么好、如此出名的老师(有人说他是在音韵学中两千年来的第一人,又有人说他是当前学术界中最牛的人之一),于是便在百度里面搜索了一下,发出来跟大伙“共享共享”——</P>
<><STRONG><FONT size=2>骆驼进食式教学法————周祖庠<br><br></FONT></STRONG><FONT size=4>在青少年文科教育中应该大力提倡骆驼进食式教学法</FONT><br>                                                                                          ——旧式诵读法<br>                               <br>周 祖 庠<br>  (漳州师范学院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所  363000  福建漳州)<br><br><br><br>“死记硬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当作“注入式”而否定了,认为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记忆。<br>记得五十年代末,有一幅宣传画,上面画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和一条语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反对陈腐僵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儿童读书的情况:<br>“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上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br>即使是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很多人也搞不清楚迅哥儿们读的究竟是什么书上的句子。<br>你想想:七、八岁的儿童读的是《易经》、《论语》这些“儿童难以理解”、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所以儿童时代的鲁迅们怎么不怀念百草园?怎么不经常在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溜到后面的梅园去玩“捉苍蝇喂蚂蚁”的游戏呢?<br>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当然应该废除了:这就是我们过去的认识。<br>五十年代初,我在读小学,至今还记得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课的题目是:“开学”;正文是:“开学了”。第二课的题目是:“上学”;正文是:“我们上学”。三课是:“学校里”,“学校里,同学很多。”——这些课文老师都不要求背诵,可是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br>这就是新式学校和旧学堂的差别。<br>这样的内容,当然是很便于小学生学习的,今天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依然在采用这类教材和教学方法。然而这样的内容,今天看来,就是记住了,对我们究竟又有多大用处呢? <br>几十年语文教学下来的结果,我们的水平究竟怎么样了呢? <br>语文水平今不如昔,而且是大大的,答案是一致的:我们语文被耽误了。当代文科无大师,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br>我在小学前,曾跟着母亲背诵了不少古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之类。也曾读过半个月的私塾,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增(广昔时贤文)”;——当时,并不完全背得,字也没有认识多少。<br>但上小学后,我对语文课的内容及教学总是感到:吃不饱!时间长了,对语文课也就产生反感。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从来没有好好地上过一节课,但我的成绩在班上却一直遥遥领先,语文老师还经常把我当作榜样教育同学。之所以能如此就是我喜欢阅读书籍报刊杂志,而且阅读面很广,数量也不少;也一直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的培养,那怕初中时因为政治的原因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改为理科后,也从来没有放松过语文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也老了,做了个大学中文教师,人们很难想道,我很多中文知识,都是小学初中时积累起来的,即使四十多年来没有再温习过,也很少忘掉。<br>最悔恨的就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很多古代经典外国经典很难看到,即使见到一些也不懂得去诵读,当然很多该记的东西也就没有记下来,浪费了最佳的读书年龄——再加上十年的“文化革命”——学的很多东西现在也没有什么用,有用的又没有系统学。参加工作当了中文教师后,感到损失极大——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系统地去补课、去记忆;总是事倍功半,记了又忘——原因就是错过了记忆的最佳时期。治起学来也很苦,比别人要多花几倍的劳动。<br>几十年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也在反思我国的文科教学。<br>文科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过分强调了认识规律,而忽略了人的生理规律、记忆规律。<br>现代科学证实,人的大脑细胞在胚胎形成后到十三岁前,分裂速度是最快的,成几何级数百倍、千倍地增长。这个时候,无论你往里面灌什么东西,它都能装得下,而且能记得住,可以说开发能力是无限的:你往里面灌的是精华,那这样的脑袋就可能是大师级的脑袋——这叫精英教育;如果灌的是一般的甚至是次品,那可能就会成为芸芸众生或庸碌小人——这叫大众教育或庸才——平庸之才——教育;不往里面灌呢?就会成为白痴——这叫扼杀人才。这就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也就是“孟母三迁”的原因。<br>而人的记忆力却是容易早衰的,据研究,十三岁后就进入了半衰期,二十四岁后就进入了全衰期。所以,人类最好的次好的接受教育时期是三岁前、十三岁前,再次就是二十四岁以前。<br>可是,我们现在实行的文科教育,看起来却像庸才教育:十三岁以前,因为理解能力差,我们只是给学生讲一点很简单的东西,基本上没有灌输精华知识。十三岁进入中学后,灌得多了一点,但大多数也是常识性的东西,不进学校也学得到。二十四岁以后,我们的理解能力加强了,但是,由于面临诸事,一来没有时间去系统阅读文科经典著作;二来,即使读了一点,也记不住,因为我们的记忆已进入全衰期。何况极“左”影响还没有彻底清除,右的诱惑(金钱名利)又来得那么凶。<br>著名的学者辜鸿铭曾把那时我们的外语教学比作引车卖浆者语言的教育,我想,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也是这样。<br>少年辜鸿铭留学欧洲时,在他义父英国布朗先生指导下背诵了英文原著弥尔顿的《失乐园》以及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剧本;学了英语后,布朗又要求他学习德语,背诵歌德的德文《浮士德》原著,这些都是顶尖的外语经典著作:<br>“我根本不懂德语,怎么能背颂《浮士德》?”<br>“没关系,我念一句,你就跟着背一句。”<br>“我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呀?”<br>“这更没关系。现在只要求你背得熟练,并不要求你听得懂什么。如若等到听得懂了以后再来背它,你的心也就乱了,反而倒背不熟了。明白吗?等你把这本书也能倒背如流的时候,我再讲给你听也不迟。①<br>辜鸿铭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背熟了对于他来说是丝毫不懂、如同咒语般的《浮士德》。这样,一个精通英、德、法、意若干语种以及通晓西方文化的著名大家就被培养出来了。<br>我们现在提倡“轻轻松松地学习”,反对“死记硬背”刻苦读书,这实在是一个误导,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之谈,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几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br>天地之间,是没有任何可以“轻轻松松”获得的学问,所谓“轻轻松松可以获得的学问”,是没有多少用的。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的文、史、哲学问,犹需“十年寒窗”之苦。对今天搞文、史、哲的人来说,不仅要精通过去的,还要精通今天的;不仅要精通东方的,还需要精通西方的,所谓“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同时还要学习理科知识至少到高中。以大大减少的付出,却想获取大大增加的知识,这可能吗?我们这几十年在文、史、哲上产生不了大家,这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国人文、史、哲水平的严重下降,已经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度。<br>过去了的文科大家如陈独秀、鲁迅、陈寅恪、钱钟书这些人,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这里只强调一点,他们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受到过严格的传统文科教育,其中一项就是诵读教育:<br>一开始发蒙就大声地背书,不管你懂不懂(过去叫“读望天书”、“读白眼书”——即读既不懂得内容,又不认识文字的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到《四书五经》,到《十三经》……,这样,这些古代的知识精华就装在自己大脑里了,终身不忘。也可以说,它们有一半已属于自己了,这时候的他们,仅仅是个少年儿童,而我们一辈子也作不到这点了。<br>章太炎、黄侃、黎锦熙、钱穆、蔡尚诗、梁实秋……,都受过这样的训练,他们中的很多人,十三岁以前就能背《十三经》了。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现在的文科教授们翻过《十三经》的又有几个?<br>稍长以后,理解力加强了,把原来囫囵吞下去的这些枣子再逐一消化,这一下,这些精品就全部属于自己的了,永远为我所用了。就像已输入电脑的资料一样,不管什么时候,想扫描就扫描,想输出就输出……比电脑还快。而且电脑作不到的,人脑还可以作到:想发酵就发酵,想酿制什么就酿制什么……。这时候,他们不过二十来岁,然而很多名篇都是这个年纪写出来的。对此,当代人只能是望洋兴叹!<br>为什么要背诵?而且要大声背诵呢?<br>背诵就是要你去记住大量的词汇及其用法,记住大量名句及其用法,懂得名著作法,学会了语法、修辞,同时也掌握了语音、声律。<br>古人云:“《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都是从诵读中吸取感性认识,从实践中悟出真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言,就包括作文。现在的作家们词汇贫乏、语言无味就是没有打好这个基础。<br>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修身养性。用名著的语录、名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作为自己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往往能收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潜移默化的巨大功效,绝不是我们现在的空洞说教可比的。<br>而高声吟诵,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语感,更好地体会文章语言之妙包括声律之美。古人作文,一定要通过吟诵来修改文章,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另一个作用就是加强记忆(所谓李扬英语就是取的这一点。可悲的是,中国人发明的妙法,现在却不用在国语之上,而只用于畨语之上)。你想想,如此这般,大师怎么会培养不出来呢?人材怎么会培养不出来呢?过去是培养一个是一个,现在是培养一万个也难成功一个。<br>我们把这种旧式诵读法叫做“骆驼进食法”。<br>骆驼是沙漠之舟,在沙漠无水草的条件下,它即使半月、一月不进水不进食也能照样前进,就是靠大自然给它选择出来的特殊消化系统和功能。<br>骆驼有两个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它能大量进水、进食,而不管它能不能消化,甚至可以说,它不需要消化。等到在缺水、缺草的情况下,它再反刍消化。牛也有这种功能,只不过它的储藏量远不如骆驼。<br>旧式的这种诵读法跟骆驼进食是一个原理。在有水草即记忆力好的时候大量进食、大量背诵,不管它能不能理解甚至还可以这样说:根本就不需要理解(所以古代有名的塾师在这个阶段当有学生问他们问题时,他们并不回答。不回答并不是不懂,而是要等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再开讲。否则一知半解,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辜鸿铭义父给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等的文章中也有反映。但绝不能等到开讲理解了后再背诵经典,这样,就要被耽误——我们就是被耽误了),只管给我背诵。这就是旧式教育强调诵读教学之所在,这也是几千年来的教学总结出来的一条可贵经验。<br>等到没有水草时骆驼开始反刍消化了,等到学生理解力到一定程度而记忆力却半衰或全衰时,老师开讲了;学生开始消化自己肚子里的东西,等到消化完了,巨匠们的杰作就成了自己的营养。再结合现实思考——将自己肚皮里的营养与之融会贯通,就可能吐出新的精品,这些精品尔后又可能成为后人的诵读对象。<br>而我们现在的文科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br>在读书的最佳年龄我们没有诵读过应该读的中国经典著作,甚至于连书名也很少听说。进入记忆半衰期和全衰期以后,我们才开始在教材中接触到为数极少的文选和一些关于经典著作的概论,这叫“蜻蜓点水”,还没有来得及看原著,已经是大学毕业了。<br>中国现在的大学毕业本来应该是我们自修专业的开始,至少文科是这样,但往往却成了我们学习的结束。此后,对于这些经典原著,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不愿意抽时间去系统地阅读,或者即使读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不是读不懂,就是记不住;往往没有深入钻研,落得一知半解。而形势又逼着我们要发表论文评定职称,最后的结果就是去吃别人不知道嚼过多少遍的馍,因为我们自己肚子里没有货:不管是别人的货,还是自己的货。这里翻翻,那里凑凑,断章取义地引用经典上的一些语句表示自己读过了这些东西。于是,一篇篇论文发表了,一部部专著出版了。而实际上,都是别人的牙慧,从来也没有一点自己的有价值的原创。又于是,从助教升到讲师,又从讲师升副教授,好不容易熬到了教授——如果占的地势好,搞不好还可以混个博导当当。于是功成名就了,再加上自己感到过去当文抄公混职称也还是挺辛苦的,因为还要考外语什么的,这个时候,还想系统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呢?同时,读书又有什么用,不读书不是职称还要升得快些吗?钱还要捞得多些吗?何况现在想读书的学生又有多少呢?你要他们多学点知识,他们反而认为你跟他们过不去。<br>对于西方的经典著作也是采取这种作法。<br>你想想,这样的师傅能带出什么样的徒弟呢?<br>所以,我们现在文科的水平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大学生的水平,不如过去的初中生;博士生,赶不上过去的大学生;教授,远远不如过去一个秀才。搞文学的人没有通读过《诗经》、《左传》,搞历史的人没有通读过“前四史”,搞哲学的人没有通读过《老子》、《庄子》,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过去的读书人却是:不分什么专业,这些书都统统要精读或背诵的。<br>好一点的有没有呢?有,但由于被耽搁了,毕竟补课读书研究要时间,等到把书读好消化好用好质量高的论文专著写出来并且发表和出版时,人已经老了;而职称还要从助教逐级逐级往上升还没等到升为教授时,就要退休或归道山了,谁还会用他们这些老朽呢?何况他们又没有文凭——博士帽。<br>我们过去常常嗟叹为什么曹植在七步之内、骆宾王在七岁时就能够写出这样好的诗歌?王勃十六岁时就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现在的人就是六十岁、七十岁也写不出来,永远也别想写出来!是时代进步了呢?还是别有什么原因?<br>从内心说,我们倒宁愿牺牲文科的这种进步,去换回几个王勃、骆宾王重现。如果王勃他们确实是神童,一般人是不可能学习的,那现在为什么又产生不了这种神童呢?倒是像什么严新、李洪志之类“神童”出了不少。对此,我们是感到悲哀的。<br>现在,联系起王勃他们所受的教育来看,觉得他们的出现也很平常。<br>我们难道不应该从这一系列的事实中总结出一点什么教训吗?难道还不应该对我们的文科教育有所觉悟吗?<br>我这里并不是要提倡回到过去的教育中去,而只是说,对旧教育要辩证地看,对于其中有用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应该继承下来;不能一提到旧教育,就是封建的东西,应该统统扫地出门——而真正封建的东西好多我们现在还没有触动呢。近百年来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倒出去了的惨痛教训应该认真吸取了。<br>也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提倡这种诵读教育,但我想:至少文、史、哲专业必须如此。<br>同时文科教育要提前抓,要从幼儿抓起!要像音乐、体育那样,不能等到高考时再分家。叶圣陶、赵朴初等老先生九十年代向党中央的建议:古汉语要从儿童抓起,就是这个意思。<br>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当然是很好的。但减负,并非只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去学习,而是要去掉那些学生化了大量精力学了无用或者有害的东西,或者是学了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br>应试教育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出在学校,但根子在社会,它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按目前的情况,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解决好的。我们如果坐等它的解决,就可能要耽误一代又一代人。目前,较为切实的作法就是:<br>教师尽量给学生灌输点有用的东西,但需要有不怕影响自己利益如奖金、职称、晋升等的精神,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需要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积极支持、配合。<br>学生家长也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而不是引导学生去争取高分数、考重点大学。要作到这点,学生家长也必需首先提高自己的认识。<br>学生,包括大学生,也不要以学校教学、考试的指挥棒为转移,去争取什么高分,当什么优秀学生,而要注重真才实学,高分低能是没有用的。招聘人才的那些只会看文凭,不会看水平的人事干部也应该淘汰了。<br>当然这样作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中考、高考,以至于一些学生是本来可以考进重点大学的却考了个普通大学,能够考取普通大学的可能要落选。这就希望家长和学生们看远一点:是培养一流人才重要,还是上重点大学要一个重点大学的文凭重要?是文凭重要,还是水平重要。有文凭的人无水平,有水平的人无文凭并不是偶然现象,最后决定一个人的是水平而不是其他的什么。<br>现在的重点大学与培养一流人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流人才在重点大学被耽误了的也不少。试问,这几十年来,我们的重点大学文科究竟培养出了几个大师?我们的重点大学又有几所是真正的一流大学。<br>为文凭、为就业而读书是可悲的,古代称之为“衣禄小人”。不知怎么的,现在这种人竟会如此之多?当然这也是个社会问题。因此奉劝诸君,千万不要把自己可以培养成为大师级的子弟耽误了,虽然他们头上可能带着重点大学的博士帽。<br>我们也盼望国家加大改革步伐,早日把应试教育的土壤清除(这土壤是我们这十几年创造出来的),而去创造一个培养文科大师的优良环境。须知,没有文科大师的社会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灵魂!现在北大有个王选,而没有一个鲁迅!我们重奖了王选们,而找不到鲁迅们重奖,那怕是马寅初、梁漱溟们。我们宁愿要一个马寅初,而不要一百个王选!有了一个鲁迅,自然有一百个王选!<b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没有一流文科人才,国家是强大不了的。这方面,日本人比我们重视得多!多!<br>大力提倡诵读教育吧,没有诵读教育的回归,就没有一流文科人才的培养。<br>    最后,借一则外国谚语寄语同学们:<br>“少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的;<br>中年学的,好比纸上写的;<br>老年学的,好比沙上划的。”<br>要读书,趁少年!<br>要背书,趁童年!<br>万一童年错过了,就紧紧抓住青少年!<br><br>注:<br>①兆文钧:《辜洪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文史资料选缉》 第108辑)<br><br>备注:此文乃代为转发,并非鄙人所作,引自:<a href="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3399" target="_blank"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3399</A></P>
<>周祖庠<br>男、汉族、湖北荆州籍贯、1949年5月25日生于贵州威宁、大学本科文化、教授职称;<br>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国际汉藏语言学家会议会员。 现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老师。                   <br>一、学术成果:<br>(一)已出版专著四部:<br>1.《切韵韵图》(38万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br>        本书对1947年发现于故宫的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从音韵上进行了全面校勘,出了校勘记。并将该书1423个小韵目及其切语全部纳入韵图(即“声韵调配合表”、“音节表”)中,对于了解《切韵》音系的本来面目和性质,“对学习音韵学及从事语音史研究的人都大有帮助”(周祖谟语)。<br>2.《原本玉篇零卷音韵》(39万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br>        本书对十九世纪末发现于日本的中国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原本残卷2300多个字头及其切语进行了全面校勘,整理出其音系。证明了其音系性质是西晋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吴语的结合体的金陵雅音,是齐梁时期中国南朝雅音的代表,也是当时中国雅音的代表。以事实证明了《切韵》音系是南北朝金陵、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并对《切韵》“重纽”、“重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玉篇》无“重纽”、“重韵”,现行音韵学的等韵理论并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音实际。<br>3.《篆隶万象名义研究》第一卷·上册(33万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br>    本书对十九世纪初发现于日本的唐时日本著名高僧空海大师根据中国南朝梁顾野王《玉篇》原本编撰的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全本从音韵上进行了全面校勘,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音系。并以其证明了《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并分别对“等”、“重韵”、“重纽”等一系列音韵学重大问题做出了符合语音实际的证明。提出现行音韵学理论及音韵学体系由于是建立在《切韵》综合音系基础之上,因而是脱离实际不可靠的;主张以原本《玉篇》音系为中古音的代表,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音韵学理论和新的音韵学体系。<br>4.《新著音韵学》(19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版                                                                                          <br>       本书为音韵学新体系通论性专著。全书分为引论、音韵学基础知识、中古语音学、上古语音学、近古语音学、现代语音学共六章。中古语音以早于《切韵》五十八年问世南朝梁顾野王原本《玉篇》音系为代表,音系切合古汉语实际,简单明了,无《广韵》复杂之声韵配合关系及诸如“等”、“重韵”、“重纽”等疑难问题。同时论证了《切韵》(《广韵》)音系的综合性和等韵理论以唐宋以后已经变化了的语音图解《切韵》综合音系的不可靠性;仅将《切韵》音系作为纵合理论审音与命名体系附录于中古语音学后加以介绍;主张废除复杂难学不切实际的今音学和等韵学。在上古音方面也揭去了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强加于其上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帽子,恢复了其应有面目。本书对以往(一千四百年)的音韵学体系来说是部正本清源之作、创新之作。亦为高校文科换代教材。<br>(二)出版中专著二部<br>1.《新著汉语语音简史》(28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br>2.《古汉语文字学》(25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P>
<>引自:<a href="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28308-page-5.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28308-page-5.html</A><br></P><br>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楼主|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3-5 18: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的一些评论:<STRONG>周祖庠</STRONG></P>
<>                        《〈篆隶万象名义〉研究》<br>                           (第一卷·上册)<br>        <br>                              周 祖 庠 著<br><br><br><br><br><br><br><br><br>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br>                       地  址:银川市解放西街47号<br>                       电  话:0951--5044614<br><br><br><br><br><br>序<br><br><br><br>余初识周祖庠先生,以为必周祖谟先生之族弟,非止姓名一字之差,而所研究学术之方向又<br>何其相似耶。三十余年前,余读罗常培《&lt;经典释文&gt;和原本&lt;玉篇&gt;匣于两纽》一文,得知周<br>祖谟先生有考《万象名义》中原本《玉篇》音系之作,其后读周先生《论篆录万象名义》及<br>《万象名义中的原本玉篇音系》二文,于《万象名义》一书始有初步概念。今祖庠先生《篆<br>隶万象名义研究》,又从《万象名义》着手,因而有此误解也。<br>《篆隶万象名义》者,乃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所撰之字书。空海生当唐代,于德宗贞元二十年<br>(804)尝来中国,受业于惠果,至宪宗元和元年(806)东渡返国,携走中国书籍甚多,此<br>书即彼返国后所作也。其书分为三十卷,本据陈顾野王《玉篇》而作。顾氏之书成于梁代,<br>至唐高宗上元间孙强增字本出,则渐失本来面目。宋真宗时复命陈彭年等广益之,增字一万<br>二千有馀,大乱部中次第。且注中所引经传及野王案语大都芟刈无遗,去原书益远。至元代<br>所刻《玉篇》,次第注文改变更甚,尤非宋本之旧矣。今幸日本尚存有唐宋间所写原本《玉<br>篇》残卷,得以略窥顾氏《玉篇》原书之面目。而《万象名义》之部目次第全与现存《玉<br>篇》残卷相合,正可以据以考见顾书分部隶字之情形及其与今本之异同。杨守敬《原本玉篇<br>跋》云:<br>   <br>“日本释空海所撰《万象名义》,其分部隶字,以此残本较之,一一吻合,则知其全书皆据<br>顾氏原本,绝无增损凌乱。”<br><br>以此而言,据《万象名义》以考原本《玉篇》之音系,实为可行者也。故周祖谟先生行之于<br>前,而祖庠先生踵之于后也。<br>祖庠先生之研究结果,认为原本《玉篇》之音系,乃齐梁时期南朝雅音之音系,实为单一音<br>系。其声调四类,为平、上、去、入。声纽二十五类:计有  滂並明,端透定泥来,见溪群<br>疑,精清从心,章昌常书,影晓匣以。轻唇、舌上均未产生,庄组归精,邪、俟归从,船併<br>于常,喻三归匣。韵部仅四十四部,计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br>齐(祭)(废)、佳、皆(夬)、咍(泰)、灰、真(臻)、谆、欣、文、痕、魂、寒、<br>桓、删(山)、元(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耕(庚二)、<br>青(清)(庚三)、蒸、登、尤(幽)、侯、侵、覃(谈)、添(盐)、咸(衔)、严<br>(凡)。<br>《万象名义》所显示之韵部现象,为一、二等不分,三、四等合一;重韵无别,重纽相混,<br>在在表现出与《切韵》大相径庭,是则单一音系与综合音系,本质即异。吾人观诸家古音分<br>部以后,再从古至今作一浏览,往往有两头细而中间宽之怪现象出现,此则于《切韵》音系<br>有所误解所致。盖《切韵》撰述要旨,首在“论古今通塞,南北是非”八字,古今南北之<br>分,乃《切韵》分韵之要旨。故《切韵》之分韵,其古同今异者,必据今而分;今同古异<br>者,则据古而分;南同北异者,乃据北而分;北同南异者,实据南而分。《切韵》从其异<br>者,不从其合者,故分韵遂多。后人不悟,以为《切韵》为隋唐时首都长安之语音,根本错<br>误,则后来推论,自一无是处,所谓中宽端细者,亦此之由也。<br>了一先生为音学之魁首也,早年论韵,亦墨守瑞典高氏长安方音单一音系之说,未敢逾越。<br>迨其晚年,尽弃高氏之说,另起炉灶,乃谓《切韵》音系,若以唐代洛阳语音为基础,则其<br>构拟之音系,自较今人所拟《切韵》音系简化甚众,故其《汉语音韵》所构拟之《切韵》音<br>系,已较高氏所拟,韵母大为简省矣。若脂之同用、咍灰同用、真臻同用、痕魂同用、寒桓<br>同用、删山同用、先仙同用、萧宵同用、庚耕清同用、尤幽同用、覃谈同用、盐添同用、咸<br>衔同用、严凡同用之类,亦与《万象名义》大致相同,可见若为单一音系,绝无如此复杂之<br>韵部。今祖庠先生研究《万象名义》,确定为单一音系,则昔人对《切韵》性质之争论,已<br>无必要者矣。也许此后国人对中古音系之研究,可跳出高本汉之窠臼,展开另一新面目矣,<br>余企佇望之。<br>祖庠先生与余一见投缘,虽相处之日不久,然其治声韵学之观点与余相近,此其所以嘱余为<br>序之故欤!<br><br>千禧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古虔老人陈新雄伯元谨序<br> <br><br>* 陈新雄先生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导师,台湾声韵学会首任理事长,台湾训诂学会首<br>任理事长,台湾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兼汉字振兴小组召集人。<br><br>目    录<br><br><br>序  ……………………………………………………………………………陈新雄 1<br>前言 ……………………………………………………………………………………1<br>引论 ……………………………………………………………………………………1<br>一、《篆隶万象名义》之体例………………………………………………………1<br>二、原本《玉篇》与《说文解字》之异同……………………………………… 2<br>三、《篆隶万象名义》与原本《玉篇》之异同……………………………………6<br>四、《篆隶万象名义》与宋本《玉篇》之异同……………………………………11<br>五、整理《篆隶万象名义》音乐之方法及步骤………………………………… 17<br><br>上编  《篆隶万象名义》音韵研究<br><br>第一章  韵类………………………………………………………………………… 3<br>    第一节  通摄  江摄……………………………………………………………… 3<br>      1.11  东韵系、冬韵系、钟韵系  ………………………………………………3<br>1.12  江韵系………………………………………………………………………7<br>    第二节  止摄 ………………………………………………………………………10<br>      1.21  支韵系………………………………………………………………………10<br>1.22  脂韵系、之韵系……………………………………………………………11<br>1.23  微韵系………………………………………………………………………17<br>    第三节  遇摄…………………………………………………………………………21<br>      1.31  鱼韵系、模韵系、虞韵系…………………………………………………24<br>    第四节  蟹摄<br>      1.41  齐韵系、祭韵、废韵………………………………………………………24<br>1.42  佳韵系………………………………………………………………………26<br>1.43  皆韵系、夬韵………………………………………………………………27<br>1.44  咍韵系、灰韵系、泰韵……………………………………………………28<br>    第五节  臻摄  山摄<br>1.51  真韵系、谆韵系、臻韵系…………………………………………………36<br>1.52  殷韵系、文韵系……………………………………………………………37<br>1.53  痕韵系、魂韵系……………………………………………………………39<br>1.54  寒韵系、桓韵系……………………………………………………………42<br>1.55  删韵系、山韵系……………………………………………………………43<br>1.56  元韵系、先韵系、仙韵系…………………………………………………46<br>    第六节  效摄…………………………………………………………………………55<br>1.61  萧韵系、宵韵系……………………………………………………………55<br>1.62  肴韵系………………………………………………………………………57<br>1.63  豪韵系………………………………………………………………………58<br>    第七节  果摄  假摄 ………………………………………………………………60<br>1.71  歌韵系、戈韵系……………………………………………………………60<br>1.72  麻韵系………………………………………………………………………61<br>    第八节  宕摄  梗摄 ………………………………………………………………64<br>1.81  唐韵系、阳韵系……………………………………………………………64<br>1.82  耕韵系、庚韵系二等………………………………………………………66<br>1.83  清韵系、青韵系、庚韵系三等……………………………………………68<br>    第九节  曾摄  流摄 ………………………………………………………………75<br>1.91  登韵系、蒸韵系……………………………………………………………75<br>1.92  尤韵系、幽韵系……………………………………………………………76<br>1.93  侯韵系………………………………………………………………………78<br>    第十节  深摄  咸摄  ………………………………………………………………81<br>1.101  侵韵系  ……………………………………………………………………81<br>1.102  覃韵系、谈韵系……………………………………………………………82<br>1.103  咸韵系、衔韵系……………………………………………………………85<br>1.104  盐韵系、添韵系……………………………………………………………86<br>1.105  严韵系、凡韵系……………………………………………………………89<br>第二章  声类  …………………………………………………………………………93<br>    第一节  唇音…………………………………………………………………………93<br>2.11  帮母、非母…………………………………………………………………93<br>2.12  滂母、敷母…………………………………………………………………95<br>2.13  並母、奉母…………………………………………………………………96<br>2.14  明母、微母…………………………………………………………………97<br>    第二节  舌音 ………………………………………………………………………103<br>2.21  端母、知母…………………………………………………………………103 <br>2.22  透母、徹母…………………………………………………………………104<br>2.23  定母、澄母…………………………………………………………………106<br>2.24  泥母、娘母…………………………………………………………………107<br>2.25  来母…………………………………………………………………………108<br>第三节  牙音  ………………………………………………………………………112<br>2.31  见母  ………………………………………………………………………112<br>2.32  溪母…………………………………………………………………………114<br>2.33  群母…………………………………………………………………………116<br>2.34  疑母…………………………………………………………………………116<br>第四节  齿音…………………………………………………………………………119<br>2.41  精母、庄母   ………………………………………………………………120<br>    2.42  清母、初母 …………………………………………………………………121<br>    2.43  从母、邪母、崇母、俟母 …………………………………………………121<br>    2.44  心母、生母 …………………………………………………………………124<br>    2.45  章母 …………………………………………………………………………130<br>    2.46  昌母 …………………………………………………………………………131<br>    2.47  船母、常母 …………………………………………………………………131<br>    2.48  书母 …………………………………………………………………………133<br>    2.49  日母 …………………………………………………………………………133<br>第五节  喉母 …………………………………………………………………………140<br>    2.51  影母……………………………………………………………………………140<br>    2.52  晓母……………………………………………………………………………140<br>    2.53  匣母……………………………………………………………………………141<br>    2.54  云母……………………………………………………………………………143<br>    2.55  以母……………………………………………………………………………144<br>第三章  调类   …………………………………………………………………………150<br>一、关于“四声”的论述……………………………………………………………150<br>二、《名义》的调类 …………………………………………………………………153<br>第四章  《篆隶万象名义》音系…………………………………………………………156<br>一、《名义》音系 ……………………………………………………………………156<br>二、《名义》音系的性质 ……………………………………………………………159<br>第五章  馀论   …………………………………………………………………………163<br>一、从《名义》音看“重韵”………………………………………………………163<br>二、从《名义》音看“重纽”………………………………………………………169<br>三、从《名义》音看《切韵》音的性质……………………………………………187<br>四、从《名义》音看“等韵理论”…………………………………………………192<br>五、从《名义》音看上古音 …………………………………………………………201<br>六、《名义》音与新音韵学 …………………………………………………………208<br>校后记   …………………………………………………………………………………215<br><br><br><br><br>校  后  记<br><br><br>对《篆隶万象名义》的研究,在“前言”中已经说过:我计划从音韵、文字、训诂三方面着<br>手,其成果分别作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第一卷可谓是“焚膏继晷,夜以继日”<br>地在一九九八年年底终于赶出来了。其所以要拼命赶出来,除了是争取早日恢复中国音韵学<br>的本来面目之外,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想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结束中国音韵学以外国人名命<br>名的这个时代。但赶出来的第三稿虽已是定稿,却由于无经费出版而大违初衷。<br>在此之前,贵州教育出版社分别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和一九九五年五月出版了拙著《切韵韵<br>图》和《原本玉篇零卷音韵》,这两本书的出版已耗尽我一家的储蓄,还使我负债累累。而<br>从一九九七年起我即不断地向各级主管部门申请“《名义》研究”课题资助经费,但均未获<br>准。<br>在友人的建议下,我只得将此成果的主要内容再撰写成系列论文,拟在刊物上发表以期产生<br>社会效益。然而一九九九年从元月至六月底,我一边写一边投出去的五篇稿件,一如泥牛入<br>海,均无消息。七月份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年会在福州召开,我又将此系列论文的第一篇<br>《建立新的现代音韵学刍议》寄往秘书处请求在会上散发交流,会后在《中国语文》杂志上<br>看到此次会议报导所附的会议交流论文目录却没有我的论文,虽为会员,由于我无经费参加<br>会议,论文连存目的资格也被取消了。<br>所幸延至年底十篇系列论文写完时,《刍议》一文总算由我所在学校四川三峡学院的学报于<br>一九九九年的最后一期上刊登了,虽然该刊发行面并不广,但我总算是在二十世纪向社会通<br>报了我的这一成果,因为那时盛传二000年就是二十一世纪了。<br>二00一年二月,我调入宁夏大学,承学校同意资助出版本第一卷·上册,在此谨致谢意。<br>要感谢台湾中国声韵学学会首任会长陈新雄先生,在世纪之交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为<br>本书作序并题签了封面的书名。<br>感谢陈振寰先生为本书内封题签书名。<br>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书。<br>还要感谢宁夏华地彩色印刷厂排版中心主任桂进学及排版员李莉英、吴兆萍、张慧琴、袁珊<br>四位女士为这本造字繁多的书排版所付出的艰辛劳动。<br>本书第一卷原为“上编”《&lt;篆隶万象名义&gt;分韵字表》、“中编”《校记》、“下编”《&lt;<br>篆隶万象名义&gt;音韵研究》,现因出版经费问题,只好先将“下编”调为“上编”作为“第<br>一卷·上册”出版。这样调动,也许更为方便。“中编”、“下编”即“第一卷·下册”何<br>时出版,只待经费了。<br><br><br>作  者<br>二00一年十月二十四日<br><br><br>* 本书定价36.8元,七折优惠(含邮费),欲购者请汇款:<br>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建处严昌卉 邮编:210044<br><br>[附]<br><br>               《篆隶万象名义音论》系列论文<br>                   目  录<br><br><br><br>之一:纯四等韵与三等韵的合一  <br>之二:从《名义》音看“重韵” <br>之三:从《名义》音看“重纽”<br>之四:“精庄归一”的证明 <br>之五:“娘日归泥”新证 <br>之六:“群母归匣”论<br>之七:《名义》之声纽<br>之八:从《名义》音看等韵理论 <br>之九:从《名义》音看上古音<br>之十:《名义》音与新音韵学  <br><br><br><br></P>
<><STRONG> </P>
<><br></P>
<>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99%\" align=center>

<TR>
<TD bgColor=#f0f0f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bold>宇天7777</TD>
<TD align=right>2004-11-27 10:12</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smalltxt bgColor=#f9f9f9><B>周祖庠</B><br><br>男,湖北江陵籍贯,1947年5月25日生于贵州威宁,大学中文系毕业。1967年7月威宁一中高中毕业。73年9月应聘到威宁二中任语文代课教师,76年11月转正。82年9月考入贵州教育学院首届本科班攻读中文。84年7月毕业后调县政府办工作。一月后应聘到六盘水师专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90年2月为照顾家庭调回原籍,在沙市市纺织职工大学任教。97年9月调三峡学院(重庆)中文系。现教授“古代汉语”基础课及开设“音韵学”、“方言学”选修课。副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国际汉藏语言学会会员。73年起系统自修大学中文系课程,在此基础上主攻古代汉语,认为它是打开中国传统典籍文化的钥匙可以备用于它时,另外它没有阶级性,不会因此再累及家庭。以后重点逐渐转向音韵学则因为它是古汉语的基础、但由于被视为“绝学”而少人问津,亦感慨于少年时期喜爱旧体诗词而无人可请教格律。十多年的努力使他了解到音韵学祖述前人者多,有自己发明者少;局部研究者多,系统整理者少;音韵学的核心今音学等韵学有很大的人为性而与语言实际脱离。其原因在于对早期反切资料重视、整理、占有不够。因此应致力于汉魏六朝语料的系统整理、研究,正本清源,使音韵学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86年8月至今,他撰写了《从原本玉篇音看吴音、雅音》等多篇论文,出版了《切韵韵图》、《原本玉篇零卷音韵》两部专著,得到海内外不少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对语音史的研究,当起很大作用”(周祖谟),“而能引导学者向纵深的研究迈进,做出了自己出色的贡献”(杨耐思)。另有专著《切韵异读研究》、《威宁汉语方言志》及两本语言学普及读物因出版经费问题仍置箧底。目前他又完成了《篆隶万象名义研究》第一卷和《新音韵学》两部专著及《建立新的现代音韵学刍议》系列论文的撰写,主张对音韵学进行彻底改革</TD></TR></TABLE></P>
<><br></P>
<>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99%\" align=center>

<TR>
<TD bgColor=#f0f0f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bold>迂儒</TD>
<TD align=right>2004-12-1 15:03</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smalltxt bgColor=#f9f9f9><B>RE:周祖庠</B><br><br>我看到周先生的一本著作。序言中有七律一首现录如下:<br>瑟瑟独开意如何,骨瘦色凝古香幽。堪比松梅傲冰雪,耻俦师友避霜秋。呈妍不为蜂蝶逐。济世怎奈风雨秋。终存尾生抱柱信,英残犹立故枝头。<br><br>先生的音韵学水平如何我不知道。但这首七律,不合律处不少。</TD></TR></TABLE></P></STRONG>
<>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99%\" align=center>

<TR>
<TD bgColor=#f0f0f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bold>wengdazhi2000</TD>
<TD align=right>2004-12-3 08:47</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smalltxt bgColor=#f9f9f9>
<><B>RE:周祖庠</B><br><br>迂腐同学,如果你学音韵学的,把中古音系熟悉了再说这样的话。我随先生学了一年音韵学,受教不少,对先生的治学路数也有一定的了解。先生从方言学入学,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对“广韵为单一音系”产生了怀疑,于是思索中古音系标准音的定位问题。是切韵吗?切韵是广韵的爸爸。先生基于这个理解整理了切韵音系,这个就是《切韵韵图》的由来。我也听先生谈过对切韵的研究使他对音韵学的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在对切韵的研究过程中,先生发现了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切韵拟的音与语言实践是矛盾。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已经指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与过去的雅言已经发生了改变,北杂夷狄,南染吴越。到底谁错了?其实包括老年的王力和周祖谟先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后来先生做了原本玉篇的研究,后来顺理成章的研究了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篆隶万象名义〉。最后先生把玉篇音系定为中古的标准音,这个研究成果扭转了近代以来对中古音系的错误认识。先生把太炎先生引为知己,对太炎先生与黄季刚先生的学术也有准确的定位,而不是一象某些人用自己都不是很理解的西方理论胡说八道,先生治学以通透为最高的要求,中西只是地域的名词而不是学术的界限。先生在这个基础了重写了音韵学,革新了不少理论,使音韵学慢慢的走向“科学”,于是有了〈新著音韵学〉的诞生。先生治学有古风,不拘泥于一门,把音韵学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文字的形音义的小三角中进行考察,这个也是先生治学的“中国特色”,直面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样先生治音韵学之余就产生了学术副产品———〈汉语声首学〉,但是这个成果的学术地位是很重要的,改变了对汉字本身的根本看法,现代没有一个学者提出和解决了汉字的声与形的问题。先生对人谦和,不求名利,对学生更是护犊情深,是我一辈子中遇到的少数几个好老师。</P>
<>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99%\" align=center>

<TR>
<TD bgColor=#f0f0f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bold>wengdazhi2000</TD>
<TD align=right>2004-12-5 08:19</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smalltxt bgColor=#f9f9f9><B>RE:周祖庠</B><br><br>你是福建那个漳州师范学院的吧。我告诉你周老师就是学界最牛的,不信你考去北大或者南大看看。<br>[ 本帖由 wengdazhi2000 于 2004-12-5 16:25 最后编辑 ]</TD></TR></TABLE></P></TD></TR></TABLE></P>
<P>引自:<a href=\"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28308-page-1.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28308-page-1.html</A></P><br>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世界末日 发表于 2006-3-5 18: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没听说过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APPLE 发表于 2006-3-5 1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吧。。。大一时候教我们古汉的呀。。</P>
<>知道他的一生为了音韵学而搞得很坎坷。。</P>
<>但是个人以为。。他只能是一个很出色的学者。。</P>
<>但如果作为导师。。</P>
<>就那个了点。。</P>
<>后来我们班换了个老师教。。她好辛苦的哟。。几乎是从头开始教我们。。</P>
<>整个大二上学期。。我们班上古汉都跟敢死一样。。一学期就要把四本书学完。。现在想想都怕怕。。</P>
<>不过周他还是很厉害的。。我那样说绝对没有说他不是的意思。。</P>
<>我们班的人看了他的经历。。都还是蛮敬重他的。。</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户 发表于 2006-3-5 2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最后一个字不会念..- -|||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APPLE 发表于 2006-3-5 20: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学过的呀。。。谨庠序之教。。。念祥音。。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仔 发表于 2006-3-5 2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们老教授在百度和GOOGLE上面也可以搜出很多光荣史来</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戚休休 发表于 2006-3-5 2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早就看过这个老师的名名了</P>
<>我喜欢一直坚持自己梦想滴人哦.....</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希 发表于 2006-3-5 22: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HUHU~~支持撒……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落雨飘花 发表于 2006-3-5 23: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学期有选他的课哦,不过还没去上过,时间不好,星期五晚上,呵呵`~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11-22 09:25 , Processed in 0.03709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