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闽南师范大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FONT size=3>(原文两万字,节录)
+ Y0 V- {: b8 j赵建永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哲01硕) ' s% n0 O' s) K: Q/ i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纵的方面对内丹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前景作整体性的宏观透视;同时从横的角度对内丹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具体的剖析,并论及与内丹学相关的其它文化现象。从中看源远流长的内丹学是如何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的。 ) l6 i9 g- M+ k- k- s
& F3 q! t E: @$ ^【关键词】精气神 还丹复命 性命双修 身心和谐 儒道释互动
) p6 W' z3 q( F# `; O; @" W
. I# ~ b$ m5 I4 |! \, D9 ]! u内丹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命炼养理论和实践体系,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它融会贯通了导引、行气、吐纳、胎息、服饵药、辟谷、禁咒、存思、禅法、心斋、坐忘等种类繁多的内外修炼方法,根据“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易学原理,通过心性真善美修养的和谐统一,促使体内“精气神三宝”循行不息,凝聚成丹,以期长生久视。内丹学跨越了儒、道、释、文、史、哲、医学、生理心理学、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在数千年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上千种内丹学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深刻揭示了人类深层的心理生理需要,故鲁迅言“中国的根砥全在道教,从此考虑,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内丹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0 H( X( r+ D. l i
) I/ A$ Q9 F& l) Q一、先秦至西汉:内丹学形成的准备时期
% D6 ]0 q" F+ M3 y
2 m0 v+ k5 U& M/ O, ?% C5 v" s内丹学由导引行气之术发展而来。汤一介先生指出:道教通过行气导引排除内外对自己身心的干扰,这“又发展为所谓的‘气’的内循环,而有‘内丹’学说”。 内丹修炼的实质是一种由后天返先天的逆向复归过程,它把生命本质看作精气神的复返转化及气之周行,以任督二脉贯通而成的小周天循环为根基,进而引导出全身大周天的循环;以为真气在体内周流不息,七返九还,即可功成丹圆,复归道体。 $ e# x' w9 @8 g! }" {+ R7 q3 z% B
导引行气最早可溯源到伏羲黄帝时代的上古之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的巫祝活动。夏商时为彭祖 等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周代时,齐楚等地仍很好地保持着这种远古遗风。导引之类身心炼养的心理体验明显地影响到了古圣先贤们的理论思维,并表现在《周易》、《老子》、《庄子》、《管子•内业》、《吕氏春秋》、《列子》等经典著作中。内丹学多通过注释“三玄”(易、老、庄)来发挥其思想。汤一介先生指出:“道教思想虽和先秦以来神仙家以及两汉儒家、阴阳五行等学说有关,但和道家思想更有直接关系。道教的超世游仙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而道教的神仙思想则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立论,其方法(功夫)则靠所谓内丹或外丹的修炼,就这点说它也不能不说与老庄的‘内在超越’思想无关。”禅宗也深深地打上了老庄自然无为思想的烙印。因此,汤一介先生认为分析和研究老庄思想的“内在超越”问题对研究中国哲学与宗教十分重要。 - n7 a' I4 i* {) i1 {: U& j3 U/ g
《庄子•知北游》里有“老子”与“孔子”论道一节,李约瑟指出其中加入的一项新内容是涉及修道者所取得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好处,后来这形成了道教的主体内容,具体化为长生不死的追求,使身体得以保存和升华,从而位列仙班。为此目标,道士们制药炼丹,并修习吐纳、导引等方术。 《庄子•刻意》篇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由此,李约瑟认为内丹技术的根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 。
. _9 ^* I! F$ b1 L; u, m- y西汉时,黄老神仙之学取得上层统治者支持而大兴,各类行气养生之学在社会上广为盛行,可谓中国古代的一次“气功热”。这在马王堆帛书图文中有生动体现;同时,汉代易学的卦气、纳甲、十二消息之说也大有发展。这都分别为内丹学的出现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 `- M9 X/ s& I4 H6 R3 V1 ^+ G
% w1 z! q1 \" [二、东汉至隋唐:
3 w- d8 }* A6 C$ V汉末琅琊(治今临沂市北)于吉、宫崇所传授的《太平经》 首次确立了以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的“三合为一”作为内炼根本原则。由此导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一系列内丹修炼法则的产生。汤一介先生认为,《太平经》以“三一为宗”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合一而长生”。《太平经》的“精、气、神三者合一”说在道教中是很重要的一说,道教中讲“精、气、神三者合一”属“道体”的问题,基本上是个哲学问题,而《玄门大义》所列九种修持方法则是“道术”问题。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自然讨论修持问题(道术)较多,而如“三丹田说”、“三元君说”等多属修持问题。近来王宗昱根据六朝以来的道教史料提出“三一为宗”有诸说,特别指出“原始说”、“旧说”、“新说”之不同,从而把研究向纵深发展。 汤一介先生还指出了“精、气、神”问题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如王阳明说:“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页) / r7 M& h8 E2 \3 q$ H/ k
《太平经》、《老子河上公注》等早期道经反复强调地守一存真之法对内丹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汤用彤先生认为:“‘守一’一语似老子之抱一。”“而《太平经》之守一,盖又源于印度之禅观。” 在汤用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饶宗颐、李养正对“守一”的渊源又作了新补正。 汤一介先生对“守一”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他指出,“守一”或“守真一”在道教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正是把个体的人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联系起来的桥梁,人成“仙”的关键。
, f. c/ s& E K7 t3 q9 q9 ]( L为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葛洪 作《抱朴子》、《救卒方》等书,重视各类养生方法。汤一介先生指出,葛洪书中的“呼吸导引”、“咽气”等虽不即是后来的“内丹”,但在“养气”这点上则和所谓的“气”在身体内部流通的基础是有共同之处的。葛洪认为,服食金丹,加上行气导引,就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成为能“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的神仙。这种思想就包含着中国哲学中两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一,神形关系问题,即精神和肉体为什么可以结合在一起而永远不分开;二,有限的个体和无限的宇宙的关系问题,即有限的个体如何可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的问题。
: [; Y$ s" m- b# }葛洪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人定胜命,生死由人的口号。这一气势磅礴的生命宣言,充分肯定了积极的自我能动性对于自身生命延续的关键作用,带有强烈的主观人文色彩,向悲观消极的命定论提出了挑战。它激励着无数中国先哲在为人类自身生命获得彻底解放的内在超越之路上,进行着长期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为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冯友兰认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事实正如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所评价的那样:“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的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死是可能的。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样的例子,这种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价的重要性。”这种理想促进了炼丹术的发展。 并肯定冯友兰所说的,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怎么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Taoism was ‘only system of mysticism which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which was not profoundly anti-scientific’.) . f* w( J( W1 O! d- d6 d! P
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自称奉太上老君之旨,授其“天师” 之位,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二十卷,令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魏书•释老志》)这是寇谦之改革道教的总纲,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魏太武帝极为尊崇,以寇谦之为国师,并改元太平真君,使北魏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汤用彤先生指出:南北朝时佛教大行中国,道教在求长生方面亦受佛教影响。寇谦之“清整道教”,于长生修练之术,亦有修正。他把若干佛教修养之法引入道教,如“诵经成仙”,“持戒修行”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寇谦之把原本与道教修炼长生根本对立的轮回观念引入道教,认为前世对今生的修练颇有影响。 8 D9 H, C) g x2 Q9 R3 g, ~ u6 o
为道教首创经典目录的思想家陆修静(406~477)编撰《三洞经书目录》,著《归根论》等。他在《太上灵宝授度仪》中常讲“行气”,汤一介先生认为:“此所谓‘行气’就是使人体内容的‘精气’得以循环流通,这和道教的所谓‘内丹’有关。而人的身体也是由‘气’构成,它必须好好保养,使不败坏。因此,如果身体保养得很好,‘五神’不离去,‘精气’在体内依一定的路线流通循环,这样人就可以‘长生不死’了。而斋戒规仪就是要‘惜精守气’,使‘神’与‘气’合,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陆修静认为,斋法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使人们能在现世生活中“得道成仙”。为此,道教徒不仅应了解斋法(方法),而且应了解斋体(内容),斋义(社会道德意义),斋意(斋戒的本质,由“得意忘言”来了解“意”)。陆修静把“养生成仙”“长生不死”这种关于身心修练的问题和心理信念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道教的斋戒规仪的两个组成部分,而且他特别强调行斋持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作“功德”,行“善事”,这样就把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实践生活中的力行结合起来,这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要求。从他对《道德经》的解释中得到证明。 `" R; a# q7 n0 w- f, q
早期道教的终始者陶弘景(456~536),承上清经法 ,开创 “茅山宗”。梁武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儒释道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北魏高僧昙鸾(中国净土宗初祖),曾远赴江南从陶弘景学道教炼养法,著有《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汤用彤先生认为,今《云笈七签》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或即《隋志》著录之《服气要诀》。 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一文,汤用彤先生认为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在宗教理论上之不同,颇为重要。陶文云: 1 D$ C/ b# {6 @8 [# `* r" v
“今且谈其正体,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当埏埴以为器之时,是土而异于土,虽燥未烧,遭湿犹坏,烧而未熟,不久尚毁。火力既足,表理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 / z4 N4 u) c X7 b
据上引文,汤用彤先生认为可知二事:(一)佛道两教于形神、生死问题上看法相异;(二)佛道两教求得解脱的方法不同。陶文亦言及道教“练形”之理论,而“练形”必以“药石”。然陶似受佛教某些影响,亦开始重视“养神”,不过其所言“以精灵莹其神”,仍似注重在“精神”之“修练”,而非智慧之解脱也。 陶弘景明确把佛道二教“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归结为形神关系问题。要解决生死问题必然要遇到形神关系问题。形神关系问题和生死问题,一样不仅是宗教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哲学所遇到的一重要问题。 出于修炼形神的需要,他撰有《本草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等丹药著作。这些成就,促进了后世本草学的产生,对祖国医学及早期化学的进展有积极影响。
5 Q7 s) O& ?. h7 l d+ w+ r南北朝时期,北魏寇谦之及南朝陆修静、陶弘景等对天师道的改造运动,促使原始道教逐渐走向成熟,为隋唐内丹学的兴起作了必要的准备。 9 z7 `. |7 Q9 s6 v
……
( _# @ c T3 X" D3 K7 p, }隋唐时兴起的重玄学,为内丹心性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汤一介先生指出:道家思想第三期发展的重玄学是继承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并吸取了印度佛教发展起来的。“重玄学”相对魏晋玄学来说,它表现了中国哲学由“本体之学”向“心性学”的过渡,成为中国道教内丹心性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必有一超越的终极目标以及如何通过修持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而“重玄学”为此目标建立了“理”“心”“性”“气”的心性学理论构架,其后有内丹心性学进而提出了一套为实现此目标的修持方法。“‘内丹心性学’虽是唐末以后一直到宋明道教思想发展的特有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它仍然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道教的思想理论是和道家的思想理论分不开的。” 7 P" y+ m) n3 J! ]/ N6 I6 D- P" p1 x
" S: l; v: d* r+ D% B5 n- u
三、晚唐至宋元:
" i' \% P4 w, s# h# z此间,内丹逐渐排斥外丹而成为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汤用彤读《道藏》札记云:“宋元时代,(道教)多与禅宗搞在一起,书名多用金丹二字,但实每只偏于内丹也。” 经唐末、历五代、至宋初的高道陈抟(872~989),承钟(离权)吕(洞宾) 丹法,受《易》于麻衣道者 ,著《易龙图》等,根据先天易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丹道理论体系。陈抟的先天之学,后被邵康节继承并发扬为先天象数学。故邵雍甚受道门推崇,《道藏》颇收其书。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丰富了古代宇宙生成说,并对宋明理学产生很大影响。如周敦颐将“逆而成丹”的《无极图》颠倒过来改造为“顺而生人”的《太极图说》。
3 Y0 W" _/ L7 }, V$ B+ A宋、金、元是道教的鼎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内丹学的发展上。入宋后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道派衍化出来,主要有南北二宗、东西两派及李道纯以“守中致和”为论的中派,还有崆峒、青城、崂山、武当、天心、太一等支派,共同为探索人体内在奥秘作出了重大贡献。内丹各家都讲究性命双修,即修德与治身并重,内养心性,外炼形体,使形神俱妙,与道同化。内丹学的天人合一是将人体小宇宙复合于天地大宇宙,以无所不通。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虽互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内丹学把它们拿来修炼心性,作为实现其天人合一(人体宇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
& H* W; V H J…… 6 V% a( u& q( Y! m! f
“南宗五祖”中,除张伯端因历经坎坷只活了96岁外,其它的均百余岁而童颜不减。南宗二祖石泰(1022~1158)著丹书《还原篇》行世,寿136岁。三祖薛道光(1078~1191),早为禅僧,遇石泰后,皈依入道,习南宗丹法,著《还丹复命篇》等,寿114岁。从他们的实践来看,内丹养生学中确有打开长寿奥秘的钥匙。 . c- n2 x4 e9 z4 ^! u5 p4 G
汤一介先生指出:“到宋朝,心性学说已成为儒释两家讨论的主题,如果道教要适应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要求,也就必须对心性问题提出一套适合道教学说的理论,而到宋朝道教的内丹学已经发展成熟了,在这种情况下,全真道创造了一套‘内丹心性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总趋势。” 0 w0 w# U% n( p5 V! k( z! d3 G# n
内丹北宗创于金时王重阳,主张先从明心见性入手,再循序炼化精气神。经其高徒“全真七子”的大力弘扬,由山东迅速在北方传播开来;并以“北七真”为宗祖逐渐形成了一些全真教的支派:马珏(丹阳)开全真遇仙派、丘处机开龙门派、刘处玄开随山派、谭处端开南无派、王处一开嵛山派、孙不二开清净派。其中丘处机(1148~1227),深受成吉思汗推重,门庭最盛,影响及今。龙门一系传乘字辈有曰:“一阳来复本,和教永圆明”。从中可见内丹学反本归元之旨归。 5 ~" Q. a% k# w! f
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兼取南、北宗丹法,以易老合参来阐发内丹理论。其著《中和集》提出了“三易说”:“以心易会圣易,以圣易会天易,以天易参心易。”他将儒之太极、道之金丹、佛之圆觉都归并至复卦之“天心”,即道教无上秘要之“玄关” 。汤用彤晚年整理道藏,读至此书,认为其论三教合一之处“可注意” 。李道纯的这种思想后被《性命圭旨》继承并详加发挥。
& s% L/ ~5 q, _( U随着元帝国一统局面的形成,南、北二宗在陈致虚的努力下也逐渐实现了融合,统一为全真南北宗。
& N' C& X/ x7 s0 d0 p( ~$ T% ]# \7 l% [% e7 [
四、明清到现代:内丹学的全面总结及流变时期 " O; }1 w2 y, ^1 U
# Q' v* L6 J) h8 q. i; j* N
明清时期,特别是满清统治者对道教采取限制措施,加之内丹用语隐晦,不利于它的推广而渐趋消沉。但它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根据变化了的社会进行了自我调整、更新和转化。这个时期的内丹传播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 g. V5 d/ @! o5 ~% H- n
一是内丹与武术及其它一些文艺形式发展的合流 以易理为基本构架的丹道修炼方法,为武术内家拳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成熟的素材。……
+ ]; v( U1 {; m+ X$ p+ {( D( ~……
! [2 [( V" p) R八十年代,随着国内外易学热的升温,气功热也在大陆迅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功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良莠不齐,大多数只相当于内丹“筑基”的初级阶段。近几年热潮渐趋平静后,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更为深层地传统养生文化。内丹学日渐成为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术界出版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内丹研究专著。 5 W' B, b4 o6 ?* b* O) U
“开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史研究的新局面” 的汤用彤先生提出了“同情默应”“心性体会” 的研究方法。牟钟鉴教授解释为: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宗教应采取“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近而不混,通而不同,进得去,出得来。 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道教领域。汤用彤先生对早期道教的奠基性研究及晚年对道藏的整理,为后人于道教内丹史继续述作树立了光辉典范。在汤一介先生的倡导下,他培养的研究生对道家和道教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一个系列。这中间对唐朝的“重玄学”和宋元“内丹心性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关于内丹心性学,他的几位博士生从“内丹”发展的历史,内丹心性学所包括的哲学理论意义,内丹心性学的理论和修持方法的关系,以及道教内丹心性学与宋明理学的心性学、佛教禅宗的心性学的比较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讨论。还有研究生从内丹心性学的现代意义方面尝试作探讨。
% g8 J6 d* J! s# F0 t! s& B' L$ m) W
6 Q; X% v+ e7 @6 t五、内丹学的现在与未来
" m$ i0 j/ E$ I3 Q U* [+ ~道家内丹学的现代复兴有其深刻地社会历史原因,这也有合于历史唯物主义之处。人类历史活动的初期必须围绕物质生活的需要这一中心来展开。 但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后,就会使人与人、自我身心和谐等精神需要凸现出来。而内丹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不限于生理和谐,也讲究心理和谐,以及这两种和谐之间的和谐。如“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 这正是身心和谐的主要内容。
- ]- L1 d- B6 G1 _……历史上,宣扬无生,往生极乐的佛教徒,远远超过追求道教长生的人数。但这并不能降低道教的历史地位和潜在价值。任继愈指出“事实表明,道教典籍中可供发觉的东西非常丰富,其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 汤一介先生认为:对道家道教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于儒、释。“但中国哲学,从历史上看或者说是一种儒道互实的格局,或者说是儒释道三家互动的格局,因此加强对道家和道教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陈寅恪亦言:“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 更为重要的是,它涉及中国文化今后应如何发展的问题。这对于把握自身哲学思想的根基,真正融会西方的优长,建构起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中国新文化十分重要。 7 {9 u# B. W* h# ]' D# \
……
* \1 \+ |1 l$ j- z/ V以现代科学方法展开对内丹学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既对于理清气功潮的来龙去脉,正确引导气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防治泛滥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于人体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服务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P$ r) d g$ Y( X$ w# D8 {1 K
, ]6 [. D: N3 s( y- t/ p4 t, \+ B
【研究缘起】
. t* \* e1 |2 d/ o予生于琅琊故治临沂 ,家严为史学教授 ;盖道缘深重,潜移默化,自幼慕玄好道,每至古迹,辄欣感莫名;及览《周易参同契》,欢喜无量,知所归矣!继而研习道书不辍,笃志精勤,学与时竞,契神于环中,造次弗离,颠沛匪亏。96年负笈北大,蒙汤一介教授不弃,忝任助手,整理校订《汤用彤全集》。此间,深入经藏,钩沈索隐,晨昏无懈,对勘汤用彤已刊著作所有版本,复核未刊手稿百余册,重新校查其中引文数据:佛藏、四库六千多卷,道藏三千余卷。并校订汤一介先生代表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和而不同》诸论著。由是略窥学问门径,遂发宏愿:全面系统梳理《道藏》,为道教全史写作之贯通尽绵薄之力。在汤用彤、汤一介先生对汉魏晋南北朝道、佛、儒发展脉络研究成果基础上,理清此时期玄学与儒道释之间关系;进而梳理中国文化史上儒道释互动之复杂关系。期望此项研究能为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文化冲突与融合规律之总结提供有益资源。
, e0 Y7 U: v% F; }敬请方家赐教,不胜感谢! email:zhaojianyongcn@sina.com</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