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楼主: xxhh1986

“桑美”过后,来自福建省霞浦县遇难者家属的告白!

[复制链接]
SeAsOn` 发表于 2006-8-29 17: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en13000</i>在2006-8-29 8:25:09的发言:</b><br/><p>对,竟然有人看完只是出处,什么感觉都没有,唉~~还说知道出处后然后再评论!!!你要是在福鼎那边让你感受下那台风的威力,看你还只是评论不!</p></div><p>老乡?   呵呵.. 当时福鼎是直面台风的中心.. </p><p>受灾状况可想而知..   恐怖的经历,, </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暗夜魔君 发表于 2006-8-29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en13000</i>在2006-8-29 8:25:09的发言:</b><br/><p>对,竟然有人看完只是出处,什么感觉都没有,唉~~还说知道出处后然后再评论!!!你要是在福鼎那边让你感受下那台风的威力,看你还只是评论不!</p></div><p></p><p><strong>你对人的要求倒是十分求全责备。大家都有工作、生活要做,不可能24小时都在论坛上的,一时来不及回帖也是很正常的。</strong></p><p><strong>对于各式各样的信息,保持谨慎的态度客观公正对待,现在在网络上应该提倡这种冷静的思维方式,著名的黄静案、高莺莺案已经表明,现在的网络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已经强大到连媒体都无法抵抗,而许多没有经过判断而第一步即以意气用事所造就的舆论狂潮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在许多帖子里可以看到网络言论的一些特征:一些人以传统道德观念酿造一个话语环境,要求所有人做出与其意图符合的言论行为,否则天理不容众矢之的。而传统道德观念往往是很具有煽动性的,也不能说不理性,但这种理性在“一边倒”的过激反应中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事件复杂化。</strong></p><p><strong>以上发言只针对网络的一些现象,不针对这个主题帖。</strong></p><p><strong>关于这个主题帖的话题我也在论坛上说过好多话,也看到论坛上一些人的争论。我觉得,尽管是自然天灾,但官府作为掌握政权的强势一方,且有安一方百姓的责任,推委责任、表彰庆功不应是灾后的主题。人文意识和氛围的缺失,让官府的面目再怎么通过地方媒体来美化,也是可憎的。就主题帖这样的民众舆论,官府应该反思的地方就有很多:县、乡、村指挥调动救生船艇打捞尸体不及时,或者是救生船艇等应灾工具设备准备不足无法及时应对强大的灾情,灾情信息传播、灾情报告方面缺乏预案导致民众所说的“不作为”,防抗灾害应急预案不完善,农村有线广播失效、灾民无法及时掌握灾情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直接突显的问题。另外,在灾后的保险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巨灾的防抗机制缺失等第二层次要考虑的问题也非常可观。</strong></p><p><strong>只不过,这样的反思会让官府的许多部门认为是追究责任,揭他们的短,大家也就缄口不言,既不对民众的质疑进行有效合理的解释,更不会发动舆论去讨论灾后思考,反倒显出一副“对抗”民意的样子,民众自然就纠缠不放。官府,tmd被骂是活该。</strong></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8-29 22: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r/><a href=\"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6/08/21/2947940.shtml\" target=\"_blank\">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6/08/21/2947940.shtml</a><br/><font size=\"3\"><b>福建福鼎海难死亡数统计出现分歧 灾后救援缓慢</b></font><br/>核心提示: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福鼎沙埕港,港内避风的1万多艘船只遭受重创,近千艘渔船沉没。台风过后死亡人数成敏感的话题,当地政府涉嫌瞒报死亡人数。 <br/><img src=\"http://img04.21cn.com/2006/08/21/20060821020847ef286.jpg\" border=\"0\" alt=\"\"/><br/><i>当这些躲避风暴得船只停进安全之港-沙埕港时,谁都不会想到,台风过后,水面上没有了船只的踪影,却漂浮起了一具又一具的尸体。</i><br/><img src=\"http://img04.21cn.com/2006/08/21/2006082102085463c53.jpg\" border=\"0\" alt=\"\"/><br/><i>一些渔民家属在码头等着,希望能见到自己亲人最后一面,每次当救援队带回一具遗体时,老人总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儿子,孩子在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父亲,女人在期盼这可能自己的丈夫而男人则在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兄弟</i><br/><br/><u><b>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8月20日播出“信息不畅通使避风港变成死亡港”,以下为节目实录:</b></u><br/><br/><b>福鼎海难:避风港为何变成死亡港</b><br/><br/>刚刚过去的超强台风桑美想必大家都还记得,8月10日,当桑美在浙江苍南登陆时,风力达到了17级,中心风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级,风速达到了68米/秒,成为了建国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br/><br/>桑美所过之处,到处都是墙倒屋塌,一片狼藉,大树被连根拔起,人都快被吹走了,那些漂在海上的渔船,此刻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桑美来临前,暂时来不及回港躲避的渔民在弃船逃生,他们穿着救生衣跳海,游到岸边,只剩下远处的渔船被孤零零留在海上;桑美登陆前的福建泉州港,回港避风的渔船紧紧地栓成一排,渔民们希望靠这种办法抵御即将到来的大风大浪。<br/><br/>8月10日,就在距离台风登陆点只有几十公里的福建福鼎市沙埕港,在桑美到来前,那里也是这番景象,回港的渔民们在准备着应对桑美的到来。<br/><br/>人与台风的较量<br/><br/>8月10日下午,台风“桑美”已经一路狂奔来到了中国的东海,桑美狂奔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270 公里,相当于波音飞机起飞的速度,而它的目标就是中国东海之滨福建省福鼎市的沙埕港。<br/><br/>福鼎市沙埕镇的沙埕港,本是一个天然条件极好的避风港,大约有9000渔民就日夜生活在渔排上,渔排里养的鱼就是他们全年的收入,要不是出了天大的事情,渔民是绝对不会离开渔排。<br/><br/>此刻,台风桑美一直按直线路径飞奔,它在聚集袭击的最大能量。<br/><br/>政府迅速把渔民赶上了岸,还派专人把守要塞,防止渔民偷偷下海,福鼎市防汛抗旱办公室做了各种周详的准备。<br/><br/>沙埕避风港成了台风“桑美”与人们对决的最前线。<br/><br/>“‘桑美’没有丝毫犹豫,在与狂风、暴雨以及天文大潮会合之后威力大增,它的边锋已经扑到福鼎市,它要撕裂这个港口、粉碎这个城市。”<br/><br/>而对桑美这个对手,沙埕港似乎并没有什么恐惧,福鼎市市长郑其桂最后一次检查了海上渔民撤离的情况,福鼎市市委书记唐颐坐镇沙埕港口,福鼎人在静静等待决战的时刻。<br/><br/>8月10日深夜,“桑美”向福鼎市沙埕港发动了正面袭击,桑美的中心风力达到了19级,比预报的17级还要高。<br/><br/>8月11日清晨,“桑美”一走,在前线指挥的福鼎市市委书记唐颐,立刻到沙埕港港区检查战果,结果让他十分吃惊。<br/><br/>福鼎的沙埕港是福建有名的天然避风港,每年台风季节总有成千上万的渔船进港避风,所以面对桑美登陆,这里的渔民们开始并没有特别惊慌,因为按照往年的经验,有了沙埕港的庇护,他们应该能逃过一劫,然而,这次台风所带来的灾难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br/><br/>台风桑美登陆之后,整个港口7万口渔排几乎在瞬间被摧毁,500多处水利工程被洪水无情冲毁,七成以上的村级道路都被破坏,八万多间房屋倒塌,一些村庄几乎被全部推倒、一片狼藉,灾情损失统计超过30亿元。<br/><br/>然而,令福鼎市防汛指挥长蔡梅生最痛心和意外的并不是巨大的财产损失,而是人员的伤亡。<br/><br/>蔡梅生:“经济损失固然很重,人员伤亡也是我们心里感到最沉重的一点,经济方面还可以发展,但人呢,不可能再生。”<br/><br/>记者:“沙埕港是数一数二的良港,台风袭击前,很多渔船来这里避风,他们没有想到,天然良港却成了他们的死亡之港。”<br/><br/>8月9日晚上之前,福鼎市防汛指挥部要求所有船只都进到沙埕港躲避台风,沙埕港所在地沙埕镇的政府部门为这些避风船大开方便之门。<br/><br/>陈书记:“沙埕港是天然良港,从来没出现过在沙埕港避风出现问题,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良港,很少有的,你找不到。”<br/><br/>站在办公室的窗户前,陈书记每天都能看到本地的船只开进沙埕港避风,到了8月9日,港口内共停泊了本地船只2394艘。<br/><br/>外地的船只也积极备战,它们成批地开进避风港。<br/><br/>外地人:“避风就来这里避风,老老萧萧,我爷爷以前避风也就是在这里避风,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故。”<br/><br/>台风桑美登陆前,在沙埕港避风的船只达到了12000多艘,其中外地船只就占了九千多艘,它们在避风港里静静的等待着台风的到来。<br/><br/>8月10日深夜,台风“桑美”席卷整个福鼎,在这里躲避风暴的渔民吃惊的发现:沙埕港并不安全。<br/><br/>妇女:“一条船将近180万,一条打得稀巴烂,一条沉下去。”<br/><br/>目击者告诉记者,当天深夜,一只又一只的船像乒乓球一样在海面上弹起来又狠狠地砸下去,那个漆黑的夜晚,原本用来避风的沙埕港变成了死亡之港。<br/><br/>南镇小刘:“都是主动去避风的,避风是为了逃命,谁想到逃命却变成了送命。”<br/><br/>台风过后,沙埕港湾的海滩上到处都是被砸坏的船只,就连这些上百米的大船也都被台风掀翻,经不完全统计共有六百多艘船只沉没,它们有的只在水面上露出一根桅杆,一个幸存者回想起当天晚上他死里逃生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br/><br/>幸存者:“前面的锚就是退到我们这边,一整排一整排地压下去,船当时也是翻过来,倒下去。”<br/><br/>记者:“你是怎么逃生的?”<br/><br/>幸存者:“是一个雇工把我拖出来,他一手抓住我,把我拖出来。”<br/><br/>记者:“风大能回岸吗?”<br/><br/>幸存者:“一直漂,有什么泡嫫,有什么就抱什么,只能听天由命了,一直飘到那边。”<br/><br/>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相信沙埕港是安全之港,这些躲避风暴的船只当时都有人看守,船只遇险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再也没有上过岸,台风过后,水面上没有了船只的踪影,却漂浮起了一具又一具的尸体。<br/><br/> <b>海难来临时,方恨措施少</b><br/><br/>台风过后福鼎市初步统计,当时停泊在沙埕港的1万多艘渔船里,有1千多艘毁损,400多艘船只沉没,据专家分析,被当地渔民看作是避风良港的沙埕港之所以受到重创,是因为这次台风桑美的风力过强,袭击的重点之一也恰恰就是沙埕港,而在港口中躲避风暴的船只又太多,其中的不少渔船并没有进入有效的保护区,但记者也发现,在台风中丧生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那些留守在船上的渔民,也就是说,桑美来临前,如果渔民们选择了弃船上岸的话,肯定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那么,他们当时为什么没有回到安全的陆地上,而是冒险留在了船上呢?<br/><br/>提到这次海难事件,福鼎市防汛抗旱指挥长蔡梅生多次难以控制自己的悲伤,他告诉记者,在台风前一天,市政府的确要求所有船只进入避风港,同时为了保证人员安全,政府也要求船上人员必须上岸避风,但这个要求却无法强制执行。<br/><br/>蔡梅生:“渔船上的人员撤离比渔排上的人员撤离难度要大得多,我们也可以说从目前情况看来,我们现在这次的手段和能力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的话要动员这么多船只,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船只来动员,没有这样的工具,光靠海洋渔业的一两艘船是根本来不及动员的。”<br/><br/>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多年来福鼎渔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海事惯例,在大风刮起来的时候,假如渔船上没有人,渔船很可能脱锚,这样很容易撞到其他船只,所以渔船避风,是以抗风来实现的,就是大风起来的时候,船老大要开足马力,用船头对准大风,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渔船的安全,这个海事惯例是否的确是渔民不肯上岸避风的最主要原因?记者来到沙埕港的南镇村了解情况。<br/><br/>陈家女:“有说,在电视上,郑市长也有在那边讲,但就没有实施,所以说渔民也就一个个也麻痹。”<br/><br/>陈女士所在的家族是南镇村上一个很典型的靠打渔为生的家庭,台风那天晚上这家人有八个人留在两艘大船上避风,台风过后,两艘船都沉没了,三具遗体已经找到,还有五个不见踪影,陈女士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提前知道了台风桑美即将到来的消息,但由于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仅靠这些信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渔船上的人们由于通讯设施的简陋,得到的信息更加有限,根本无法预料到即将到来的巨大风险。<br/><br/>陈女士:“原来避风的时候,电视它有讲,但是没有实施,船上看不到电视,因为桑美这个台风,风速走得很快,大家都在船里干活,他们也不懂得东经在哪里,北纬在哪里,他们也不懂得,他们就打个电话回来,到底现在台风在哪里,因为女人也不懂得,只是说给他们听,他们说也不懂得。”<br/><br/>陈女士告诉记者,假如亲人们知道这次桑美是正面袭击避风港的话,他们是不会留在船上避风的,南镇村另一家人也有这种想法。<br/><br/>南镇小刘:“象征性地通告一下,哪个大家都知道,只能靠收录机,只能靠这种设备接受一下,那怎么说得清楚呢。”<br/><br/>小刘的大哥在这次台风中遇难,小刘已经在大海上找大哥的遗体有五天了,小刘是在8月10日下午四点的时候跟大哥失去了联系,这时其实离台风袭击还有很长时间,小刘一直认为要是能早点告之大哥桑美正面袭击的避风港的消息,可能情况就不会是这样。<br/><br/>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政府没有强制大型渔船上的人员撤离,不仅是因为工作人员和船只的缺乏,还有一种不得已的苦衷。<br/><br/>蔡梅生:“假如说人弃船走了,大的船只可能下沉淹没,同时它也可能撞击海堤,这个海堤撞击后造成的损失那是不可估量的。”<br/><br/>记者了解到沙埕港周边有几条海堤,海堤背后就是很多乡镇,这些乡镇都在低洼地上,假如大船撞击海堤,海堤一旦决口,就会酿成重大惨祸,这次桑美就已经把一些船只卷起狠狠摔到了海堤上。<br/><br/>蔡梅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假如我们人员能够多转移,多撤离那些船上的群众的伤亡,那群众的伤亡肯定就会少些,这是肯定的,这有赖我们今后怎样进一步完善抗击超强台风的预案。”<br/><br/>看来,无论当地政府和渔民,面对这场罕见的超强台风,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台风的破坏力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大意而有丝毫减弱,直到悲剧降临时,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br/><br/><b>政府在灾后第一天瘫痪</b><br/><br/>记者:“在海边生活的人都知道,在大海上救缓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台风后的第一天,这个海面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救缓是不是及时,我们听到了两种说法。”<br/><br/>陈家女:“那天晚上一点多,我们出去找人,政府联系不上。”<br/><br/>记者:“政府怎么联系不上?”<br/><br/>陈家女:“应付一下,村书记就是应付我们一下。”<br/><br/>记者:“有没有想过到市里?”<br/><br/>陈家女:“就在我们眼皮底下,你想想我急不急。”<br/><br/>台风过后,沙埕港一片漆黑,港口海面上到处漂着的是船只和渔排的残骸,没有电、没有水,信号也中断了,甚至连找到一艘小渔船也都成了奢望,由于之前并没有预料到原本用来避风的沙埕港会变成台风肆虐的重灾区,福鼎市政府部门只好紧急增加针对沙埕港的救灾预案,而这时救灾船只和救援人员都十分匮乏。<br/><br/>蔡梅生:“我们要求我们有关乡镇,我们还专门下了一道文件,通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下,分片指挥就近援助这样一种办法,所以乡镇也都知道跟我们保持不了联系,但是救人要紧。”<br/><br/>蔡副市长告诉记者,台风过后第一天早上六点福鼎市郑其桂市长就已经坐上渔政船从内港向沙埕港方向展开搜救,沙埕镇政府组织了五条公务船、其他乡镇的干部也按照各自能力组织抢救,而这时距离台风肆虐已经过去了整整5个小时,由于海面上情况险恶,海上落难人员生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记者在8月11日下午赶到沙埕港时,发现很多群众在港口码头上,都已经放弃了救援希望,只是希望尽快能打捞亲人的遗体。<br/><br/>在台风后的第一天,政府组织在8月12日的下午,武警部队前来增援。<br/><br/>记者看到他们已经带上了打捞尸体的工具,很快他们也就发现了落难者的遗体,但是渔民的家属对过了两天才开始大规模打捞感到不满意。<br/><br/>群众:“眼看着尸体漂出去找不到,是不是自己的亲人,到这个时候,才打捞了到多少尸体,那个殡仪馆里面才多少尸体,一百多具,尸体漂出很多,南镇就该有70多具尸体。”<br/><br/>记者:“它会漂到哪里去呢?”<br/><br/>群众:“大海出去,再过几天就到太平洋出去。”<br/><br/>这些渔民家属都是在沙埕港的下游约3海里的龙安开发区,由于很多遇难者的遗体都是从这里漂走,他们在这里等着,希望能见到自己亲人最后一面,每次当救援队带回一具遗体时,老人总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儿子,孩子在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父亲,女人在期盼这可能自己的丈夫,而男人则在期盼这可能是自己的兄弟。<br/><br/>到台风发生的第六天,记者还能在避风港的海面上看到搜寻自己亲人遗体的人们,船的桅杆上插着亲人的衣物,据说只要在海上呼唤他们的名字,挂上他们曾经穿过的衣服,遇难者的遗体就会自己漂过来,回到自己的家。<br/><br/>  <b>灾后救援缓慢,政府瞒报死亡人数</b><br/><br/>这次台风海难让福鼎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桑美来临的几个小时里,全市7万多口渔排网箱全部被毁,当地注册登记的2600多艘渔船沉没了600多艘,全市损毁房屋8万多间2万多户,沿海20公里内没有一间房屋幸免,总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人均损失5500多元,然而,这笔损失里还不包括那些前来避风的外地渔船,灾难前后,本地和外地,这两个字眼的区别,成了一个敏感的问题。<br/><br/>记者:“台风过后的沙埕港死亡人数却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沙埕港的码头,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群众在等待他们亲人的遗体,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人并不是来自于福鼎市。”<br/><br/>“估计有一些人在网站,沙埕死亡人数的报告,就是数字一直上去,你看一下就会知道了。”<br/><br/>对于这次沙埕港的死亡人数,尽管有很多说法,但是记者发现对政府公布死亡人数强烈怀疑的主要是来自三沙村联络点,在这个联络点里,记者看到,不少老百姓都在等待认领亲人的遗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来自一个叫霞浦县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并不归福鼎行政辖区,在台风桑美达到之前,霞浦县的大量渔民将船只开进了沙埕港躲避台风,却损失惨重。<br/><br/>三沙点船老大的太太:“我们三沙一个镇,就有二十几条快三十几条的船,全部沉下去了,相信死亡人数将近100多人。”<br/><br/>由于一开始当地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主要是福鼎籍的人员,外地遇难人员并没有包括在名单内,所以会在死亡人数上出现这样明显的分歧,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很快发现,来自三沙村等地的外来渔船,由于行政上不归福鼎管理,因此在这次台风预警的过程中,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待遇。<br/><br/>群众反映:“政府没有正面警告。”<br/><br/>一位幸存者告诉记者:“什么警告都没有接到,只是自己通过收音机知道台风要来了。”<br/><br/>来沙埕港避风,竟然没有接到任何有关台风袭击的警报,这让记者感到很奇怪,在采访沙埕镇镇委书记的时候,他明确告诉记者,他们曾用手机短信平台、书面通知、村干部口头通知等形式,确保渔民都能得到台风将要到来的消息,难道这种服务并不覆盖外地渔船吗,为了了解情况,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批从浙江来港口避风的渔民亲属。<br/><br/>群众:“没有,什么都没有,是事后,台风过后才发生。”<br/><br/>一些从浙江赶来避风的渔民认为,灾难发生后的救援应该由自己所在地政府出面,而从三江村赶来的渔民却觉得这件事情就应该由港口所在地的政府来管。<br/><br/>群众:“该本地政府,因为中央电视台会一级一级通知。”<br/><br/>调查中,记者也发现,这一次来沙埕港躲避风暴的船只中有将近10000万只是来自沙埕港以外的地区,其中大量是来自外省和其他城市,他们不仅没有得到详细的灾前预警,灾后救援,甚至连死亡人数的统计,都无法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之中,而福鼎龙安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人手不足。<br/><br/>龙安区管理委员会:“我们开发区全部23个干部全部下去了,海上那么多遗体,我们二十几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br/><br/>痛定思痛,当我们回顾桑美留给我们的损失和悲伤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其中的教训,看来在超强台风这种天灾面前,我们的应急救援体系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应对突变的情况?如何实现跨地域协调?还留下了很多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我们的任何大意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毕竟,天灾无情。<br/><br/>在这些送葬队伍里,许多都是女人、孩子和老人,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村里的经济来源,乃至这个城市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br/><br/>现在,沙埕港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些没有见到亲人的人们还在不断地祈祷奇迹的出现,在国家众多部门的支持下,打捞设备和潜水员已经到位,记者了解到,这次打捞行动将外地和本地遇难人员一视同仁,8月17日,潜水员开始搜寻可能困在沉没船只里的遇难者遗体。<br/><br/>市长:“这样大的灾难,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如何进一步凝聚人心,上下团结一心,而不是在指责谁,骂谁,确保社会稳定安定的一个环境,让我们整个处理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br/><br/><b>半小时观察: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br/><br/>这确实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灾难,在这里我们也向遇难渔民表示沉痛的哀悼。<br/><br/>桑美台风是一场50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即使是像沙埕港这样的避风良港,在19级台风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如何抗御这样的天灾,对所有人都是挑战。<br/><br/>福鼎市地方政府在这次台风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应该说,这些努力已经有效减轻了台风的破坏程度。但这次台风也暴露了我们海上救援机制的一些不足。比如说,我们没有有效的手段把台风来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渔民,这至少暴露了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再比如说,渔船进港后,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渔民及时转移到岸上,这又暴露了我们人力、物力动员能力的不足;灾难发生后,我们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又暴露了我们救援力量的薄弱。另外,当灾难到来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保渔船,冒险留在了船上,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危险的做法,渔船毁坏了可以再建造,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地方官员还是应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br/><br/>当然,现在说什么也无法挽回这场灾难造成的损失。我知道当地政府现在也在认真思考、总结这次灾难的教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一次的所有损失和教训都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次战胜台风的法宝。记者:吴海蔓 摄像:张明<br/></div>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涯浪子88 发表于 2006-8-29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size=\"2\"><span class=\"tpc_title\">到底死了多少人: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与中央媒体相互“炮轰”!!!</span><br/><br/></font></strong><span class=\"STYLE12\"><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3\">今年第八号台风「桑美」造成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重大人命伤亡,地方政府统计指218人死亡,但当地百姓和其他媒体盛传死亡人数上千。<br/><br/>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日前在福鼎沙埕「指导救灾重建工作」,强调福建省的防御工作是有效的,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这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卢展工还将炮火对准媒体,他说,「某些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道听涂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网上也大肆炒作」,强调对媒体要「舆论导向正确」。<br/><br/>而中央电视台「半小时观察」同一日则批评当地政府灾后救援缓慢,瞒报死亡人数。<br/><br/>随后几日,福建东南新闻网先后在首页显要位置发表以“秋枫”的笔名发表了《“桑美”风灾:拷问媒体良心》、《天灾已走远,莫为人祸所击倒》、《关于桑美台风之后的台风》等文章。文章指“有些记者不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道听途说,一味夸大灾情,编造耸人听闻的细节,发表了大量严重失实的新闻报道和内参”,“对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情景、对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对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重建家园的积极作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的报道,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严重干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让灾区干部群众雪上加霜”。文章把媒体报道看作是“人祸”,甚至认为这是“台风之后的台风”。<br/><br/>接着,新华网福建频道发表文章《新闻媒体到灾区一线采访是“人祸”?》,对上述三篇文章逐条予以批驳。<br/>而新华网浙江频道更是发表了题为《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一线采访手记》,与福建方面针锋相对,对媒体在“抗台”中的表现大加赞许!<br/><br/>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日前公开表示,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数字没有必要隐瞒,也不可能瞒得住。<br/>《人民法院报》也发表文章说,那些千方百计隐瞒灾情的干部,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隐瞒灾情延误救灾反而会受到责任追究。<br/><br/>直到现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遇难渔民的尸体打捞工作仍在继续!!!</font></font></span><br/></p><p></p><p>转自湖南大学:<a href=\"http://www.hudabbs.net/phpwind/read.php?tid=48570\">http://www.hudabbs.net/phpwind/read.php?tid=48570</a></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依卖卡 发表于 2006-8-29 2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h3>抗击“桑美” 一次执政能力的考试(组图)</h3><p><a href=\"http://news.163.com/06/0823/10/2P70PQRG0001124J.html\">http://news.163.com/06/0823/10/2P70PQRG0001124J.html</a></p><div class=\"text\">2006-08-23 10:05:49 来源: <a href=\"http://www.xinhuanet.com/home.htm\" target=\"_blank\">新华网</a>  <a class=\"cDRed\" href=\"javascript:reply_allReply()\" target=\"_self\">网友评论 <span class=\"cDRed\" id=\"replycounttop\">5</span> 条</a>
                <a href=\"http://bbs.163.com/\">进入论坛</a></div><div id=\"endText\"><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2.163.com/catchpic/5/56/565015AE42B902826A30BE80D8B82B61.jpg\" border=\"0\" alt=\"\"/></center><center>8月10日,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桑美”重创闽浙两省。 </center><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核心灾区福建省福鼎市,据当地政府最新确认,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18人,失踪72人。如此罕见的自然灾害,是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2.163.com/catchpic/1/18/188D2DB8FC319696158C58BBE9AEFD26.jpg\" border=\"0\" alt=\"\"/></center><center>8月10日,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桑美”重创闽浙两省。</center><p style=\"TEXT-INDENT: 2em;\">新华网福建福鼎8月22日电 <strong>题:抗击“桑美”,一次执政能力的考试</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8月10日,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桑美”重创闽浙两省。在核心灾区福建省福鼎市,据当地政府最新确认,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18人,失踪72人。 </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此罕见的自然灾害,是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在10多天的采访中,记者见证了灾区地方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为减轻灾害损失付出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在思考,有哪些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应当完善信息发布方式消除百姓误解</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桑美”台风究竟造成多少人遇难?在相当长时间里,灾区百姓的判断与政府公布的数字存在很大差距。记者所到的村镇、码头,到处都能听到一些被夸大了的死伤信息。一些人不相信政府发布的消息。 </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此,记者专门进行了调查。根据群众的指引,记者走访了灾区中心3个市县伤亡最大的5个乡镇。最先去的是福鼎市沙埕镇南镇村,外面有人说,这一个村就死了两三百人。一见到记者,村民就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提供情况,而他们说,本村死了60多人。记者连续走访了30户遇难者家属,记下死者姓名,然后与官方掌握的名单进行核对,发现两者基本没有出入。 </p><p style=\"TEXT-INDENT: 2em;\">记者在其他几个地区也得到了相同的调查结果。这些地方群众掌握的死亡失踪人数和政府公布的基本相同:福鼎市嵛山镇21人;福建霞浦县三沙镇97人;浙江苍南县霞关镇22人,鱼寮乡7人。如果这些乡镇确实是受灾最重的地方,那么从抽样情况判断,沙埕港实际死亡人数应该更接近政府公布的数字。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什么百姓印象中的死难总人数远多于官方数字?记者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对本地的死难人数,他们与村镇政府没有分歧,但都认为其他地方死的人要多得多。他们的看法来源于推算。三沙镇三澳村生还渔民王亮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所在的“闽霞渔1552号”渔船上共有10人,其中6人遇难,包括他父亲。他说:“这次台风,光是福鼎市沙埕港就沉了950多艘船,哪怕每艘船只死两个人,总数也有1900人。” </p><p style=\"TEXT-INDENT: 2em;\">福鼎市副市长蔡梅生认为,这种推算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船员已经提前上岸躲避,台风来临时很多渔船上没有人。而政府方面公布的伤亡情况,是在各村镇和搜救队上报死亡、失踪人数的基础上汇总的,比较可靠。 </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姓为什么会形成误判?一个原因是,台风导致电力、通讯、交通中断,灾区百姓无法及时了解灾情全貌。但是记者发现,当地政府的信息发布也存在一定问题。台风后第一天,福鼎市政府对外提供的材料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灾死亡13人,失踪135人。”此后几天,情况在不断变化,而政府却没有及时更新这个数字。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预警动员必须充分体察群众实情</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回忆起三层楼高的巨浪和打在脸上如触电般疼痛的暴风雨,三沙镇渔民康建国至今心有余悸。台风一起,他就从船上被掀进了海里,在恐惧中挣扎,最终生还的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他对政府的台风预警工作表示不满:“我知道要刮台风,可是不知道有这么大。当时很多船上都有人,政府为什么不强行赶我们上岸?” </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实上,“桑美”到来之前,福鼎市组织了大量预警宣传。有线电视台、市中心大屏幕电视全天候播放“防汛抗台特别节目”,同时采取发布台风紧急动员令、告全体市民书电视讲话、手机短信、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发布了超强台风警报。 </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沙埕、嵛山多位渔民说:“我们老百姓很多只懂方言,不懂普通话,甚至不识字,听不懂电视里的讲解,更看不懂滚动的字幕。”南镇村的群众反映,台风前没有听到村里广播。村支书王孙明的解释是,村里的广播设备去年就坏了,没钱维修。 </p><p style=\"TEXT-INDENT: 2em;\">沙埕港本是有名的天然避风良港,理论上可避12级以上台风。而这次台风达到17级,船上的部分留守渔民成了最大的遇难群体。渔民们说,以前刮台风,渔政的执法船会来海面上巡视,把渔船强行赶入内港,而这一次却没有见到。 </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台风到来之前,福鼎市已经组织了15万人安全转移。在台风登陆前3小时,市委、市政府领导还冒着生命危险,乘着渔政船在港湾里巡回喊话。但是面对万余艘避风船只,这样的声音实在太弱了。 </p><p style=\"TEXT-INDENT: 2em;\">蔡梅生承认,动员渔民上岸的工作没有太大成效:“实在太困难了,45公里长的海湾,来回一趟就得两三个钟头,从得知台风确切登陆地点到台风刮来时间很短,对这么多船做工作,每艘能做多少?很多渔船正忙着抢占有利位置,渔民听不到喊话。”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要有更充足的力量保证搜救时效</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遇难者遗体集中地沙埕镇龙安港,“船老大”魏定相说,10日刮的台风把他的两条灯光渔船都打翻了,6个人失踪,当时他非常焦急。可是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展开搜救。 </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实上,在台风结束6个小时后,福鼎所在的宁德市市委秘书长叶干玲、福鼎市市长郑其桂就带船到海上搜救了,担任福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的蔡梅生是第二天参加搜救的。面对群众的批评,蔡梅生说:“当时我们判断,落水的人应该被冲到了下游,就集中在下游搜,上游的群众可能就没有看到我们。” </p><p style=\"TEXT-INDENT: 2em;\">救人最关键的就是台风后的第一天,救得越迟,落水者生还的希望就越小。但是开始搜救时力量确实不足,政府配备的抢险救灾船只也在台风中遭受重创。福鼎市共有两艘公务船,都在台风中遭到毁坏,不敢开到远处;市渔政部门本来有3艘执法船,被台风吹翻了两艘。在台风后的第一天,算上边防、海警的支援和沙埕镇政府的自备船,市里只能凑到10来艘船投入搜救。无奈之下,后来不得不向渔民买船,用于公共搜救和遗体运送。两天后,从比较远的地方调来船只,搜救的力量才得以加强。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稳定灾民的生活和情绪需要更强的执行力</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南镇被当地领导干部称为“受灾最重”的地方,可是直到灾害发生后的第6天,政府组织的第一批饮用水和大米才发到村民手中。村民徐加秋说,台风破坏了当地的自来水系统,村民无法从其他地区调水,购买瓶装矿泉水成本又太高,村民只好饮用坑里积存的雨水。16日下午,记者在村里看到,10来个村民正在一口四五米深、接近干枯的井边排队打水,打上来的水经过长时间沉淀,仍然相当混浊。 </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几个地方,记者都发现有村民住房被毁,无家可归时只好露宿在邻居家的台阶上。一些群众批评政府灾后救助行动迟缓。 </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福鼎市有关负责人介绍,灾后4天内,全市共下发帐篷1347顶,军用被3000床,矿泉水3000箱,方便面6200箱,八宝粥300箱。 </p><p style=\"TEXT-INDENT: 2em;\">蔡梅生说,由于交通中断,救灾物资无法很快下发,从市里到镇里需要时间,从镇里到村里也要时间。但是他也认为,6天才把饮用水送到灾区是太晚了,他表示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 </p><p style=\"TEXT-INDENT: 2em;\">“桑美”到来时,当地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包括书记、市长在内的所有干部都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很多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但是在历史罕见的巨大灾害面前,很多措施失灵。 </p><p style=\"TEXT-INDENT: 2em;\">蔡梅生举例说,12日,他在龙安港给海湾对岸的另一位市领导打电话,从上午打到下午,手机从满格的电量打到没电,一直都没有打通。“以前的台风造成的破坏都是局部的,而这一次整个指挥和保障系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方政府领导的处境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减轻灾害损失,他们尽了力。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再周密的措施,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落实到普通百姓的头上,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论保护百姓生命、安置灾民生活,还是稳定群众情绪,地方政府的工作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a href=\"http://news.163.com/\"><img class=\"icon\" height=\"11\" alt=\"GIGI\" src=\"http://cimg2.163.com/cnews/newimg/arc_i.gif\" width=\"12\" border=\"0\"/></a>
                </p></div>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依卖卡 发表于 2006-8-29 2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p>“桑美”致死人数成敏感话题</p><p>转自搜狐新闻中心:<a href=\"http://news.sohu.com/20060823/n244942411.shtml\">http://news.sohu.com/20060823/n244942411.shtml</a></p><p>【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br/>  央视报道福建福鼎市政府涉嫌瞒报,当地一把手批评报道不实网络炒作</p><p>  “桑美”致死人数成敏感话题</p><p>  新华社福建福鼎8月22日电8月10日,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桑美”重创闽浙两省。 <br/> <br/> <br/>在核心灾区福建省福鼎市,据当地政府最新确认,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18人,失踪72人。“桑美”台风究竟造成多少人遇难?在相当长时间里,灾区百姓的判断与政府公布的数字存在很大差距。</p><p>  记者所到的村镇、码头,到处都能听到一些被夸大了的死伤信息。一些人不相信政府发布的消息。对此,记者专门进行了调查。</p><p>  推算数字与官方数字</p><p>  根据群众的指引,记者走访了灾区中心3个市县伤亡最大的5个乡镇。最先去的是福鼎市沙埕镇南镇村,外面有人说,这一个村就死了两三百人。一见到记者,村民就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提供情况,而他们说,本村死了60多人。记者连续走访了30户遇难者家属,记下死者姓名,然后与官方掌握的名单进行核对,发现两者基本没有出入。</p><p>  记者在其他几个地区也得到了相同的调查结果。这些地方群众掌握的死亡失踪人数和政府公布的基本相同:福鼎市嵛山镇21人;福建霞浦县三沙镇97人;浙江苍南县霞关镇22人,鱼寮乡7人。</p><p>  为什么百姓印象中的死难总人数远多于官方数字?记者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对本地的死难人数,他们与村镇政府没有分歧,但都认为其他地方死的人要多得多。他们的看法来源于推算。三沙镇三澳村生还渔民王亮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所在的“闽霞渔1552号”渔船上共有10人,其中6人遇难,包括他父亲。他说:“这次台风,光是福鼎市沙埕港就沉了950多艘船,哪怕每艘船只死两个人,总数也有1900人。”</p><p>  百姓为什么会形成误判</p><p>  福鼎市副市长蔡梅生认为,这种推算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船员已经提前上岸躲避,台风来临时很多渔船上没有人。而政府方面公布的伤亡情况,是在各村镇和搜救队上报死亡、失踪人数的基础上汇总的,比较可靠。</p><p>  百姓为什么会形成误判?一个原因是,台风导致电力、通讯、交通中断,灾区百姓无法及时了解灾情全貌。但是记者发现,当地政府的信息发布也存在一定问题。台风后第一天,福鼎市政府对外提供的材料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灾死亡13人,失踪135人。”此后几天,情况在不断变化,而政府却没有及时更新这个数字。</p><p>  死亡人数成了敏感话题</p><p>  北京青年报8月21日发表题为《超强台风之外什么是我们共同的灾难》的文章,文章说: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福鼎沙埕港,港内避风的1万多艘船只遭受重创,近千艘渔船沉没,而灾后救援缓慢;台风过后死亡人数成了敏感话题,统计出现分歧,当地政府涉嫌瞒报死亡人数(8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p><p>  现在只是“涉嫌”瞒报,还没有“权威认证”给予公众一个真实、准确、明白的“死亡数字”。此前,当地“一把手”已经批评“有媒体对台风灾情做了许多不实报道,网上也大肆炒作”(8月20日《福建日报》)。是相信当地“一把手”,还是相信中央电视台?公众有理由要求有关方面给个说法,从而讨个明白。<br/> <br/></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依卖卡 发表于 2006-8-29 2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800000\"><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b><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font></font></b></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1063b5\">--“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font></td></tr><tr><td><hr/></td></tr><tr><td align=\"center\" bgcolor=\"#003483\"><font color=\"#ffffff\">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08-26 19:54:33) 来源:新华网</font>
                                                        </td></tr></tbody></table></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800000\"><a href=\"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content_7881583.htm\">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content_7881583.htm</a></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800000\">8月13日中午:真相就这样被一点点撕开口子。</font></strong>
        </p><p>    我们在浙江苍南的采访行将结束时,听说附近有许多渔民去福建的沙埕港认尸,我们虽然心存疑虑,但按规定,作为新闻线索报告了总社。 </p><p>    一大早,张晓华社长带着我们赶往沙埕。因为路途不熟,我们抵达福鼎市沙埕镇时已近中午。当汽车沿着港口旁的公路行驶时,司机小赵突然叫了起来:“水里是什么东西?”下车一看,我们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具浮尸!随后,在海面上,我们又看见了十多具漂浮的遇难者遗体。 </p><p>    在港口的岸边,一名少年和他的姐姐守着远处的一具浮尸。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姚理法一船8人全部在台风中失踪,他觉得这具尸体和父亲有点像,可租船过去要500多元,他没有钱,当地政府也没有组织打捞,他只能守在这里等母亲过来辨认。 </p><p>    当地一些群众告诉记者,港口对面的龙安遇难者更多,下午13时,我们便租船到龙安了解情况。亲眼目击的一切令记者深感震撼:在距离几艘搁浅的船只不远处,有10具遇难者遗体被堆放在岸边的礁石上,岸上有12具打捞上来的遇难者遗体。数百名在台风中失去亲人的群众正在沿岸奔走。 </p><p>    当听说我们是新华社记者,大批群众围了上来,陈述对当地救援工作的意见。原来,他们失踪的亲属大多还没有找到。渔民蔡必和说,灾后第一天,灾区连医疗人员都找不到,也没有人组织打捞尸体。 </p><p align=\"center\"><table height=\"229\"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94\" bgcolor=\"#c0dcc0\" border=\"1\" style=\"WIDTH: 394px; HEIGHT: 229px;\"><tbody><tr><td><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height=\"341\"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580803262046046005324.jpg\" width=\"258\" align=\"baseline\" border=\"0\" style=\"WIDTH: 258px; HEIGHT: 341px;\"/></font></p></td><td><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580803262046468812625.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上图)沙埕港遇难者家属撕心裂肺地痛哭</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左图)等候家人归来的沙埕镇渔民家属</font></p></td></tr></tbody></table></p><p>    <strong><font color=\"#800000\">8月13日17时:比灾难更可怕的是……</font></strong>
        </p><p>    就在我们采访周围的群众时,一个年轻人突然走到面前,提出可以带我们去他们在镇上的旅店介绍情况,我们有些奇怪:政府工作人员怎么会住在旅店里呢? </p><p>    我们随他到了旅店,房里坐着一个50来岁的男子,不是政府人员,是霞浦县三沙镇的渔民,他看起来十分疲劳,而且声音沙哑。他告诉我们,这几天,为了让当地政府协助捞尸,他们与镇里数次调协未果,急得连嗓子都哑了。 </p><p>    他说,台风过后的第一天,他们就来到了沙埕,当时,海上漂浮着大量尸体。许多人都来沙埕,租用小船出海寻找失踪亲人的遗体,出海的小船根本不够用。 </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5808032621281871037430.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3日,新华社记者方列(右二)在沙埕镇采访寻找遇难者遗体的家属</font>
        </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24080326231693713703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3日下午,沙埕镇南镇村渔民向新华社记者方列、徐昱反映灾情</font>
        </p><p>    <strong><font color=\"#800000\">8月13日21时:渔民拉着我们的手:你们一定要说真话呀!</font></strong>
        </p><p>    沙埕镇南镇村是死难者众多的一个渔村。19时许,张晓华社长和我们一起登上一艘用来打捞尸体的小木船,摸黑渡海进村。船上坐着6名寻找丈夫的妇女,她们不停地嚎哭着,哭声至令仍深深地揪着我们的心。 </p><p>    一路上,划船的渔民不时拨开飘浮在海面上的漂浮物。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南镇村。看到来了记者,这里的百姓纷纷围了上来。 </p><p>    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张晓华社长决定在一条街上一家一户地了解失踪人员情况。于是,从登陆的码头起,在海滨路右转一直到最后一户人家,他和摄影记者徐昱逐家逐户地记录失踪者人数和姓名。一路上,被当地群众严严实实地簇拥着,渔民们纷纷用手机的光亮为记者照路。 </p><p>    南镇村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耳旁是阵阵哭声。在张晓华社长走访的不到100户渔民家中,有14户人家出事,在此次台风中丧生或失踪的船主和雇工高达数十人。渔民们则估计本村的死亡村民应在一定数字,目前仅仅找到了20具遗体。 </p><p>    21时许,当我们准备上船回沙埕镇时,渔民们拉着我们的手,哭声一片:你们一定要说真话啊! </p><p>    约21时20分,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康淼等三人奉命赶来支援,与浙江分社记者会合,共同商讨后,开始向总社发稿,报告灾情。 </p><p>    我们的写作是在一间私人旅馆里完成的,老板热心地为我们提供电源插座和桌椅,在我们用长途电话拨号发稿时,店主竟坚持不收我们的电话费,只是说,要把这里的真实情况尽快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p><p>    我们的采访车就要开动了,40多名群众围了上来,我们再一次听到了让人震撼的声音:“你们一定要说真话呀!” </p><p>    晚上23时左右,我们来到了福鼎市,见到了当地一名主管新闻的官员。我们问他福鼎死亡和失踪的数字,他说,到13号晚,死亡是70多人,失踪是100多,他还告诉我们,自己也去了现场组织打捞。 </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4108032620303751750223.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3日傍晚、张晓华和摄影记者徐昱乘坐当地群众寻找遇难者遗体的小船进村采访</font>
        </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5608032621136402854729.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3日夜,福建沙埕镇南镇村渔民用打火机、手机光源为新华社记者照亮</font>
        </p><p align=\"center\"></p><p><strong><font color=\"#800000\">    8月14日凌晨零时:浙江分社张晓华社长和福建分社杨廷建副社长交接后,带领我们返回浙江苍南,又投入到浙江受灾区灾后重建的报道中。</font></strong>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6/xin_580803262128625146923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和福建分社记者在沙埕镇现场发稿</font></p><p align=\"center\">(本文照片为徐昱、张晓华、赵生祥、邵权达摄)(完)</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依卖卡 发表于 2006-8-29 22: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h class=\"f24\"><font color=\"#05006c\"><h1>评论:“桑美”灾难报道,该拷问媒体良心还是官员私心?</h1></font></th></tr><tr><td><hr size=\"1\" bgcolor=\"#d9d9d9\"/></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20\">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14 <font color=\"#a20010\">南方网</font></td></tr><tr><td height=\"15\"></td></tr><tr><td class=\"l17\"><font class=\"f14\" id=\"zoom\">  南方网 亦 菲<br/><p>  第8号强台风“桑美”在闽浙交界登陆,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更是重灾区。而伴随着灾难的有关报道,引发了媒体之间一场尖锐争论。8月20日,东南新闻网刊登署名作者“秋枫”的一篇时评《桑美天灾拷问媒体良心》(以下简称《拷问》)就是诘问诸多主流媒体的一篇代表作。</p><p>  《拷问》云:我们的舆论,有些还是主流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p><div id=\"ublicRelation5\" name=\"ublicRelation\"></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对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情景、对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对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重建家园的积极作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却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严重干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让灾区干部群众雪上加霜。《拷问》还指,某些媒体已成为“灾后自救重建工作的麻烦制造者”,并诘问媒体“良心何在”?此评论表露情绪之激烈,使用指责词语之尖锐,给媒体戴上“麻烦制造者”帽子之严重做法也属罕见。 <p></p><p>  笔者未仔细了解各路媒体报道福鼎沙埕灾情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身体力行到沙埕作一番调查,对东南新闻网与中央、外省多家媒体之间的“文字之仗”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相信,这么大的灾情,这么多媒体难免有些灾害具体数字弄不准,难免有些记者采访不到家。身为媒体从业人员,弄清事实,准确报道应是责无旁贷。假若媒体在报道沙埕镇灾情与事实有出入的话,也应该及时更正道歉,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事实真相。</p><p>  但是,把包括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内的媒体说成“麻烦制造者”,笔者不敢苟同。由此,向媒体诘问“良心”似乎也很不应该。一个问题也不言而喻,沙埕灾情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的数字,不也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之误吗?假若在灾害之前、中、后,地方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恐怕这类不实报道现象也会减少或避免。其实,《拷问》一文所指责的“不实报道”恐怕也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笔者见到在众多媒体中,沙埕镇民众反映的情况就与某些官方报道不一样。比如,就在《拷问》刊出后的次日,即8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发出关于福鼎灾情比较客观的“现场直击”。央视概括当地灾情后云:福鼎市地方政府在这次台风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应该说,这些努力已经有效减轻台风的破坏程度。但这次台风也暴露了我们海上救援机制的一些不足。比如,我们没有有效的手段把台风来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渔民,这至少暴露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再比如,渔船进港后,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渔民及时转移到岸上,这又暴露我们人力物力动员能力的不足;灾难发生后,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也暴露我们救援力量的薄弱。另外,当灾难到来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保渔船,冒险留在船上,事实证明,也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很明显,一个“桑美”惨灾,已将福鼎方面的不足包括部分渔民的麻痹暴露无遗,福鼎市方面确也需正视主观方面的不足失误。只有认识不足,正视失误,才能真正吸取教训,加以纠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假若知错不认错,反而抓住媒体某些数字出入大动干戈迁怒媒体,这不但于事无益,反而引发民众的不满,降低地方官员在民众中的威信。</p><p>  “桑美”惨灾,人们是不愿见到的。媒体之所以关心福鼎沙埕,并非专门去揭发当地官员的“阴私”,而是欲通过正视灾情,准确报道灾情,为国家救灾提供依据,为当地干部群众今后防灾提供思路,更为地方政府“补牢”提供借鉴。这样,媒体的出发点与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应是一致的。一个立志于以人为本的地方政府,面对媒体对工作中的批评,何须火冒三丈发出诘问?</p><p>  其实,在诘问背后,更给人们一种某些地方官不愿“曝丑”的感觉。不愿“曝丑”动机是想保持良好形象。“不愿曝丑”也就是想“捂丑”,把一切问题都推于无法抗拒的自然之灾。“不愿曝丑”动机也会重走封锁消息的老路。其实,信息年代,灾情是隐瞒不了的,故意隐瞒只会加重行政成本,加大公众的疑虑,拉大地方官员与民众的距离。因此,封锁灾情消息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事实证明,谁捂灾谁会倒霉。前些年的广西南丹矿难就是一例。因此,当媒体对灾区提出批评之言时,作为地方官,似乎更需进行冷静思考,更需一种博大胸襟。在这方面,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以为告诫: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编辑:东雪)</p></font></td></tr></tbody></table>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xhh1986 发表于 2006-8-30 07: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ee1111\" size=\"4\">真的很感谢楼上的也同样关心这事件 其实我不是福鼎人  只是看到有些事情感到很愤慨 只要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像这样吧  </font></p><p><font color=\"#ee1111\" size=\"4\">我觉得大学生不应该只对身边的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我们似乎更应该关心一下这个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关心社会底层的一些声音,关心一下弱视群体.....有时候看事物不应该只看到事件的表象,更应该看清一些事件的本质和更深层次的东西.....</font></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sky444 发表于 2006-9-2 20: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年没回家乡</p><p>没想</p><p>见到的熟悉的港湾既然是</p><p>哭声遍野</p><p>虽然台风已过多时</p><p>仍旧悲痛</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11-23 22:08 , Processed in 0.0457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