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开篇即借批判“学术妓女”“还原真相”之名,迅速博取读者好感,通过层层分析,将房地产危机与通货膨胀的根源归罪于国际热钱的外资。通篇洋洋洒洒分析有理有据,颇有见地,但后半部分纯属误导,欲盖弥彰的味道十分明显。 3 ]5 p/ y! o- P- U) l
, A0 A% X8 l, j正如文章所说:“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那么在房地产业中是谁获得巨额利润最多,这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3 X; C* ]8 @0 y; D1 X6 C
$ I% s* {- c% \$ Z) t4 y% ?# z+ Z首先,此文放大了国际热钱的效能。房地产短线投机中,国际热钱占大约三成,起到扰乱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摄取中国市场的财富,从而搞跨中国经济,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了。而实际上祸害最大的是另外七成,是国内的投机者,是长期放任房价热炒的结果。实际上,此文绕来绕去,是有意弱化中国国家处于“原罪”阶段的不光彩形象。把最大的罪源转到外资头上,颇有些“贼喊捉贼”的意味。
4 R! ~2 ?( T3 W9 J; R( \0 d r3 J
房价的高企根源在于地价,房地产热最大的收益者和最大的推手是政府。以漳州为例,最适合漳州经济消费的房价大约在2500-3500左右,地价应在100万/亩左右,而2007年推出的土地价格均在300万/亩左右,折合成容积率在3.0以上的高层楼面地价大约也要在1200-1500/平左右,加上建安成本等各方面成本,再加上开发商每年10%的利润,房价没有4500以上确实做不来,而这4500的房价中,至少三成是政府拿走的土地成本。三线城市已如此,遑论泡沫更大的一二线城市,政府通过房价炒热地价,招牌挂的价高者得,地价已经高得惊人地离谱,又再通过对房地产企业30%的房地产税收,敛得巨大财富,明火执仗地通过房地产盘剥了劳苦大众的钱财。 8 {- k7 W' E9 t* U% f6 A9 J
. }# P" ~# R9 f4 ^# O% k- p当然,国库充实的财富也不是全没用在点上,城市配套设施、规划建设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国家保持高速的发展,通过透支房价来敛财,其实无异于杀鸡取卵。地方政府官员通过房地产支撑地方GDP,再通过充裕的地方财政大搞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形象、烫金名片,这本身也不是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之道。 / X* \" z) Z" r
) T. x9 W |( p9 I( u- q( [透支房地产,带来的是国家经济的高度危机,巨大的金融危机,社会面临动荡,民生问题堪忧。50%的开发商要靠银行才玩得起,地产崩盘,死的不止是开发商、投机者,还有中国的银行,银行里的钱都是谁的?呵呵。那些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肆无忌惮地高价疯狂拿地,有恃无恐,因为这钱是从股市上套来的,那股市里的钱又是谁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f6 [. _+ F! L3 `8 i& x5 E. g$ P/ F# l( l1 E
尽管国家2007年连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打压房地产投资热,但温家宝一届政府没有魄力,做事温吞,有些迟了。许多房地产调控政策成了空调,或者一些政策出台后在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下成了没有执行效力的一纸空文。实际上真正要使地产降温,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地价与房价双限,即在政府相关部门在考量人民消费能力基础上进行测算,制定最适合的地价,再通过开发商应得的利润,计算出房价上限。如果是真有民生观念的政府,应该早就这样做了。 ) R; Z3 ~, ^: b* V9 |( x& m! V9 f
: Z7 ]1 j* B+ B3 q% F3 R* o& M( V而对付国际热钱短线投资,可以以五年不允许二手流通来加以限制或拒绝,这么简单的事,政府早干嘛去了?中国地域广人口也多,民生问题太重要了,比不得香港可以无休止地将住房这个大众基本消费品当作投资品,只有小部分人才玩得起的奢侈品,像股票一样炒卖。当房价像击鼓传花越传越快像踢皮球越踢越高,绝对是有垮掉的一天的,这是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政府不知道吗?当然绝对不是不知道,如果想不明白个中缘由,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原罪”的国家为了敛取财富、追求高速发展的狂欢掩盖了对透支房地产带来危害的恐惧。
7 M# [4 R0 O& D! v( a
+ O0 K% Z5 q5 h3 T9 I地方经济也不是这么搞法的,真正的地方政府出政绩,应该是以政治促经济,政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地方经济,培育出具备地方优势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商业、服务业经济,拓展产业上下游经济,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给企业和投资者松绑,协助企业快好优质的办理各种经营手续,协助企业解决好经营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发展产业链,形成发达的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如福建泉州的服装鞋帽业、广东虎门的服装业、江苏昆山的国家级经济园区等等,把地方经济规模做强做大,造福一方人民,财政规模的壮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刻意单靠卖地来支撑财政收入的半边天。 5 i3 \5 j s8 r
7 A, k% }4 L6 m8 S
房地产热促使大量的实业企业将资金转入房地产业,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炒楼,限制了其他产业发展,甚至导致其他产业萎缩,病态的房地产业不仅仅是自己不健康,而是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环节不健康。而通过房地产渠道盘剥劳苦大众的另一隐形危害是,本应在中国经济消费力量中占主体的中产阶级始终无法成长壮大起来,中国贫富差距加大,消费群体结构呈金字塔状而不是健康的橄榄状,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埋下深刻隐患。所以,《十分钟看懂中国经济》最后说到,该出手时别羞羞答答,其实怕的不是羞羞答答,而是到时候想大方都大方不起来。5 ~. x- p9 l9 F W* {5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