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楼主: 梦小孩

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风俗特产

[复制链接]
最终幻想 发表于 2004-6-14 06: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寒泉湔雪</I>在2004-6-13 16:56:30的发言:</B>


<>
<>我现在在柘荣</P>
<>近啊!</P>
<>我准备去太姥山,你来接我啊!</P>
<>哈哈,当我导游啊……</P></DIV>

哈哈,好的!只要放假我有在福鼎的话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粪坑前许愿 发表于 2004-6-14 07: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明神竹 发表于 2004-6-14 1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盛产真正的海鲜啊!!!</P>
<>最主要的是东山还盛产美女和帅哥~~~~~~```</P>
<>来漳州师院,我发现这个学校的男女升的都长的好抽象啊!!!!!!!!!!</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明神竹 发表于 2004-6-14 1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林档</I>在2004-6-13 17:43:41的发言:</B>

<><FONT face=黑体 size=4>莆田的土笋冻</FONT></P>
<><FONT face=黑体 size=4>好久没吃了想吃呀</FONT></P></DIV>
<>晕,大哥你懂不懂啊,土笋冻是漳州特产好不好,什么时候变成你们莆田的了?</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olflee 发表于 2004-6-14 16: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P><>特产就不知道了!~</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寒泉湔雪 发表于 2004-6-14 23: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ouzili</I>在2004-6-13 4:51:39的发言:</B>
光饼好象也是闽东的特产吧,我出来后在外头还没见过哦。</DIV>
<>说的是,好想念啊^-^</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bamboo 发表于 2004-6-15 06: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14px\" vAlign=top><a href=\"http://www.webszz.com/ShowNews.asp?id=539&amp;ztid=0&amp;mlb=2&amp;xlb=46\" target=\"_blank\" ><B><FONT color=#0000ff>东山寡妇村</FONT></B></A></TD></TR><TR><TD 13px; LINE-HEIGHT: 180%\" vAlign=top><>     1950年五月十日,国民党从东山岛撤退,共带走了四千七百余青壮男子。而这个只有二百余户的村子,竟有147名青壮男子被强行裹挟去台。一夜之间,故园惊变,骨肉离分,悲天恸地。谁料海峡竟成隔绝,这一去就是大半个世纪。在这个被悲剧舞台,人们看到了触目神伤的一幕:上百名在那次兵灾中失去丈夫的女人,成群结队,来到海滩,遥对云海深处的海峡东岸,烧香化纸洒酒,不知亲人是死是活,只能遥寄罹。多少次,她们一声声呜咽唤郎君,只闻涛声起回音;多少回,她们一双双泪眼盼归舟,不见帆影只见云。这些不幸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团圆的渴望,蓝天可作证,大海可为凭!由此,这个村子又多了一个饱含酸辛的名字----“寡妇村”。
  这个村子就是铜钵村,它位于东山岛东北隅,东邻铜陵镇,西连马銮湾,北与城垵村接壤,南濒浩瀚的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相望。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永远避免那一段历史,为了警示后人:勿忘“每个家庭的命运与祖国大家庭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村里的人办了一个村史展览室----“寡妇村”展览馆。
  “寡妇村”展览馆位于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占地面积1.2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体为三层的花园式建筑,总投资450万元。<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14813.gif\">
  步入展览馆,大门上端镌刻着由原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寡妇村展览馆”六个镏金大字。宽敞明亮的中厅为展览馆的序厅,黑色花岗岩制作的前言台置于中央,显得格外庄重,两侧墙上两幅各高3米,宽6米的古铜色浮雕《抓丁》与《团圆》,它们以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艺术造型,形成强烈的对照;它们跨越漫漫时空,从抓丁到团圆系统性地展现事件始末。
  登上二楼便是主展区。主展厅分为“人间浩劫”、“旷世悲歌”、“海峡曙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间浩劫”,采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面介绍1950年解放前夕发生在东山岛上大抓丁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罗列出4792名壮丁的名单,重点介绍了发生在铜钵村的“5·10”大抓丁事件的经过。第二部分“旷世悲歌”,运用大量的实物、模型,配以声光,选用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网桶与歌册”、“单人戽桶”、“虚设的碗筷”等事件和极其典型精彩的“泣血的洞庭湖箫”,“等了38年的鞋”、“金戒指”等事例向人们讲述这一桩桩撕心裂肺的悲怆故事。第三部分“海峡曙光”,以大量的图片集中展示半个世纪来东山岛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把落脚点放在铜钵村这个中国地图上难以找到的村落的沧桑巨变。
      展览馆三楼为多功能影视资料区。该厅有近百个座位,设置34英寸彩电和播放设备可供参观者一边休息一边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临时召开小型座谈会,还给观看展览后的群众留下一个回味与思考的极好空间。
      “寡妇村”展览馆1999年8月7日开馆以来,参观者接踵而来,络绎不绝。中央、省、市领导,军队将士和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和国内外新闻单位记者以及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纷纷前来参观。“寡妇村”展览馆的社会影响正日益扩大,她正以她的悲剧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正以她的悲剧力量震撼、启悟、感召海峡两岸人的心。正如展览的结束语所言:从来家与国,命运总相依。“寡妇村”这个名称虽已成为历史,但半个世纪生死离别的悲剧,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了两岸不幸分离的辛酸历史。悲剧不能再延续,祖国一定要统一,这就是寡妇村命运给人们的启示。</P></TD></TR><TR><TD background=images/dian_tm.gif bgColor=#dcdcdc><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0101.GIF\"></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14px\" vAlign=top><a href=\"http://www.webszz.com/ShowNews.asp?id=540&amp;ztid=0&amp;mlb=2&amp;xlb=46\" target=\"_blank\" ><B><FONT color=#0000ff>风动石风景区一</FONT></B></A></TD></TR><TR><TD 13px; LINE-HEIGHT: 180%\" vAlign=top><><b>    铜山古城</b>——座落于东山岛的东北隅。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巍巍古城。那时,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倭寇,命江夏候周德兴经略东南沿海军务,置铜山所,调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民工,临海砌石,历时五年建成防倭城墙。古城长571丈,高2.1丈,女墙864堞,东门叫“晨曦”,西门叫“思美”,南门叫“答阳”,北门叫“拱极”。唯有北门以泥土堵塞。明嘉靖五年,巡海道蔡潮到铜山,见北门深感奇怪,既有门该有开有闭,于是将泥土移开,豁然现出一块石碑,镌刻着“遇潮即开”四个字,如此巧合,使人深感不解。铜山清朝举人马兆麟,作诗以记此事:“海上孤城三面开,北门销钥待谁来?天公似把灵缄秘,故遣迟生蔡外台(蔡潮系浙江天台山人)。”<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0042.gif\">
    明代铜山城,建制铜山水寨,设福船、哨船、冬船、快船,各种船只四十六艘,派一千四百十一名官兵驻守。当时铜山水寨与福宁的烽火,长乐的梅花,泉州的梧屿,兴化的南日,并称为福建的“五游七寨”。北自梧屿,南至梅岭到广东,均属铜山寨管辖。铜山成了滨海重镇。古城置有许多海烽、火药、火炮等,但日年深久,大部分已荡然无存,现只有一部分陈列在东山县博物馆内。
    六百多年来,古城历经苍桑。其间,漳州府兵驻守防倭,继之有兴化府兵接任防范;再有戚继光率领乌兵来此安营扎寨,据城重创倭寇;又有郑成功在此建水师反清复明;抗战以后,铜山(东山)军民又在古城内外多次抗击日军进犯......
    如今,漫步古城,登楼远眺,由追昔而抚今:那曾是倭寇出,夷舰横行的海面,而今海风习习,碧波万顷,渔帆片片,巨轮南来北往;曾经是炮声不断、厮杀不绝的古城内外,如今城内南国小调轻轻柔柔游人如织,城外渔歌互答......古城内外,完全是一派和平安宁的颢象。 </P><>     <b>铜山风动石——</b>号称天下第一奇石。位于东山岛东北隅,于铜山古城东门北侧石崖上。
    风动石,上尖底圆,状似仙桃,高4.37米,宽4.4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巍然“搁”在一块卧地起且向海倾斜的盘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就是这一巨石,海风劲吹之时,则微微摇晃,故名“风动石”。 <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0421.jpg\">
    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月久年深,逐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寸见方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而其重心恰好落在下岩石的接触点上,因接触面小,石危势险,摇摇欲坠,古诗云:“风吹一石万斤动”。铜山风动石,以其“大”、“奇”、“险”的特点,作为风动石的代表被选入了《中国地理之最》。
    观赏风动石,无风也能观石动。在风动石的右前方有一块石碑,碑文刻的是明朝水师提督程朝京的两句诗:“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意思是说,五个力士使尽了力气推不动,一个士兵没吃饭就推动了。只要选择好角度,不用很大的力气就能使这块巨石摇晃起来。热情的东山人会告诉你“着力点在西南角,则由此向东北方向推之即可。当然,须一推一松,方可成功。
    历代文人墨客,常慕名来此观赏奇石。明永历巡抚路振飞于石上题写“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宾、陈士琦”,其右侧有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道蔡潮题写的“东壁文星”四个字,因此风动石又称:东壁文星。明朝名人程朝京、孟宗浩、蔡基等,也先后观赏,或呤诗或题刻,蔡基有五言律诗一首:“峰头簪壁石,大块有神奇。静对风还动,迩看势不欹。文星邂南斗,圭壁插天池。欲借支梁栋,清朝甲第宜。”
    相传明万历年间,参戎诗人李楷和水师提督和朝京等来到东山观赏风动石,县官在风动石下设宴请几位诗人,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李楷即景赋七律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翩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转......”程朝京随口应和,吟到:“文昌石边火石球,神侧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第三个尚未接上,只见风动石摇晃不止,危危然大有砸碎宴席之势<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0100.gif\">,是时四座皆惊,纷纷离席,从此有:“石下难设席,吟唱不出三”的趣闻流传。
    铜山风动石,上小下大,体重,重心稳,盘坚石硬耐磨,不易风化,它不知经受了多少次狂风地震的摇撼,狂涛雨烈日的冲击和侵袭,始终然无恙。相传曾有日军军舰开大马力死拉,却没有拉倒它,即使七十多年前(1818年)东山7.5级的大地震,都撼不倒就是最好的见证。  </P></TD></TR><TR><TD background=images/dian_tm.gif bgColor=#dcdcdc><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0101.GIF\"></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14px\" vAlign=top><a href=\"http://www.webszz.com/ShowNews.asp?id=541&amp;ztid=0&amp;mlb=2&amp;xlb=46\" target=\"_blank\" ><B><FONT color=#0000ff>风动石风景区二</FONT></B></A></TD></TR><TR><TD 13px; LINE-HEIGHT: 180%\" vAlign=top><><b>    铜山关帝庙</b>——座落于东山岛东北隅,古嵝山东簏,坐西朝东,它与湖北当阳关陵庙,河南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山西运城关王故里并称我国五座著名关帝庙,也是闽南十大古刹之一。
    据庙内《鼎建铜山城关王庙记》记载:明洪武二下年(1387年)建铜山城,以防倭寇入侵,刻像祀之,以保护官兵。又据《东山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夏候周德兴始建,时系一小祠,叫关王庙。       <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1123.jpg\">
    关帝庙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云霄人吴公子约避寇于铜山(现东山<下同>),与铜山善士黄公宗继等九人设计筹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香火鼎盛,信男信女络绎不绝。明嘉靖,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等年代及建国后,特别是近年来多次修茸。
    关帝庙背倚古嵝山,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门屿,庙深40米,宽17米,以木结构为主,由外而内石阶层层迭起,协调稳重,庙宇结构精巧,状似苍龙舞海,气势磅礴,规模壮观。
    宫殿式庙门结构严密,设计独特,建筑风格别致,由左右两组各三根圆形石术,顶托数百根纵横交错木制斗拱,斗拱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太子亭”危然凌空而起,精美坚实,古色古香,别具格。它经受了四百七十多年的大台风、地震的袭击、摇撼,至今巍然耸立,完好无恙。
    庙顶用彩瓷剪贴的工艺周雕塑,八仙过海龙凤花草等,造型别致,形象逼真,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的组合浑然一体,闻名海内外。庙内木雕石刻,人物山  、飞禽起兽、云龙飞凤。
    主殿檐下的一块水磨方形大陛石,上面的盘龙石雕,腾云吐珠,峥嵘头角。盘旋而上,格调别具,工艺高超,令人叹服。传说正德年间,有师徒二人,得到陛石后,视为珍品,赞不绝口,师傅对徒第说:“一定要陛石雕成国内独一无二的云龙”。尚未动工,师傅家中有急事,匆匆返回。徒弟等了几天都不见师傅回来,经一番认真思索后,自已动手,用压琢法,把云龙的模样压进陛石,形成现在的模样。师傅回来后,观其龙赞叹说:“真好啊!真是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
    铜山关帝庙的精雕细塑,荟萃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飞檐、斗拱、雕梁、木雕石刻的精华,表现了古代建筑传统的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1057.jpg\">
    正殿中央供奉着关羽(关帝)塑像。历代皇帝对关羽推崇备至。明万年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尊关圣帝君”与文圣孔子齐名。清咸丰皇帝为东山关帝庙题书“万世人极”扁额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悬挂在关羽神像前上方,前面左右柱石上一副木刻对联为明武英殿大学士、大书法家黄道周亲笔手书“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虎,威灵不振,只完当日精忠”。是对关羽一生的高度评价与写照。据考证,现在台湾几百座关帝高都是悬挂此联。
    关帝庙的影响,既早且广。据说,当年郑成功要率军收复台湾,就到此问签。数百年来,闽南沿海渔民,尤其是东山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厅常正中拱奉关帝君神像。明代以来,经郑成功父子、施琅等将军等人的传播,从关帝庙分灵入台的关帝庙,早民遍布台湾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计,在台的关帝庙,已达172座。近年来,台湾每年组团到铜山关帝庙朝圣,其规模越来越大。一年四季,闽粤各地前来朝圣谒祖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P><>   <b>黄道周故里——</b>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内深井村(现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黄道周诞生于此地,并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故里是明朝建筑的平屋。具有时代的建筑风格,经多次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厅堂扁额“苏峰拱秀”,是黄道周手书。大厅正中悬挂着黄道周肖像,他头戴角巾,身穿素服,堂堂正正。庄严肃静穆。
    黄道周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5年),字幼平(亦幼玄),号石斋。传说他母亲陈氏,一天晚上,梦见家后面的铜山风动石,忽然倒下,坠入她怀里,生了黄道周。当年,风动石旁长出一棵荔枝树,十年后,结出了三百六十五颗又红又甜的荔枝,肉莹白似雪,味如墨香,因此,取名“翰墨香”,根深叶茂,年年结果,直到黄道周兵败被俘,不屈就义,这棵荔枝就枯死了。<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1159.jpg\">清朝陈薛甫为纪念领扬黄道周的忠贞爱国的献身精神,作《翰墨香》诗一首:“翰墨名香天下宝,花实周天通易道,华果曾同忠献松,祯祥孰若科名草。”
    黄道周自幼聪颖好学,五岁进私塾读《论语》,七岁随父研读《通鉴纲目》,八岁能作骈文,十岁会写古诗文。在家夜里挑灯苦读,白天,每当风平浪静,同伯兄道琛摆渡上东门屿,落宿鹰石洞,就读云山石室,或登上高峰,或依立岩壁,手不释卷。十四岁到广东博罗访韩日缵大夫,遍览他家所有藏书才回东山。伯兄道琛在渔鼓溪讲学时,道周常扛锄跟他耕作,空闲时一廛到松林间研读《易经》。二十三岁,因其蒙父受豪绅迫害致死,悲愤作《续骚》,二十五岁离开故里往漳浦。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郡守西蜀宗颜在道周祖厝后面石头,用大楷书镌着“明黄石斋先生故里”。 </P></TD></TR><TR><TD background=images/dian_tm.gif bgColor=#dcdcdc><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0101.GIF\"></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14px\" vAlign=top><a href=\"http://www.webszz.com/ShowNews.asp?id=542&amp;ztid=0&amp;mlb=2&amp;xlb=46\" target=\"_blank\" ><B><FONT color=#0000ff>风动石风景区三</FONT></B></A></TD></TR><TR><TD 13px; LINE-HEIGHT: 180%\" vAlign=top><><b>    石僧拜塔——</b>在关帝届的左前方,有一块天然巨石,形状像一个身披袈裟的秃头僧人,他俯首默经,虔诚地合掌拜塔,唯妙唯肖,形像逼真,栩栩如生,俨然如人工刻意雕琢,称“石僧”。<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2203.gif\">在距石僧顶礼膜拜的方向,隔海一千米处,有一个岛屿,叫东门屿,山巅上有一座七层的石塔--文峰塔,正好同石僧构成了“石僧拜塔”的绝妙佳景,真是巧夺天工!
    望着这活生生的石僧,好奇心会驱使你靠近他。然而当你接近他时,你所见的,却只是两块倚靠着的天然巨石,方才拜塔的僧人已不知去向。怀着对刚才所见僧人的再认识欲望,你不禁又退回到原位观赏。于是,你所见的僧人,还是那样虔诚地朝拜着。这时你也许会悟出这样的道理:“做事情、观察事物,总有一个最佳的角度,这个角度选对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2424.gif\">
    关于石僧拜塔,东山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门屿与东山岛之间,有暗流旋涡,加上附近海域礁石较多,浪大流急,过往船只,因无航标指引常发生触礁翻船。明嘉靖五年,巡海道蔡潮到东山巡视,他关心体贴民情,当得悉东门屿附近常有海难发生,就决定筑一石塔作为航标,可是连续了建几次皆倒塌。蔡潮百思不午得其解,心里十分焦急。一天晚上,梦见一位仙人告诉他:“要建塔,需有僧人相拜。”于是,他请来一位僧人主持。可是和尚吃斋忌腥,担心渡海到东门屿会沾上腥味,不敢上东门屿,只好对着东门屿十分虔诚地日夜诵经揖拜,并指点道:“塔需大石砌成,高九丈六尺,座周四丈二尺,八角形,高七层,顶端须置一石葫芦”蔡潮遵照他的意旨,动工兴建,但龙王不许。当竣工之日,忽然刮起一阵龙卷风,和尚不见了,却在他跪是的地方出现了一块石头,状似秃颅的和尚,仍然跪在那里揖拜“文峰塔”,成了现在的“石僧拜塔”。</P><><b>    虎崆滴玉</b>——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外的海滨水涯有一个典型的海蚀岩洞,叫“虎崆滴玉”,也叫“虎窟泉”是旅游消暑观潮的绝好胜地。
    岩洞形若张开的虎口,称“虎崆”,另据《东山县志》记载:“昔日有虎踞洞中,故名。”洞深约十五米,寒宽五米,高数米,可容三十多人。洞内右侧半壁有一石隙,泉水终年滴沥不止,水珠透明晶莹,状似玉滴,故称“滴玉”泉水甘甜清醇,饮之舒心醒神,用于泡茶,香醇隽永,令人神爽气清。清光绪丁亥春日,诏邑翰林林二到此游览<img src=\"http://www.webszz.com/images/f20040509222820.jpg\">,题写一青石匾额“灵液”二字,嵌于泉上,又于右侧石壁上嵌上青石板一块,用隶书题写“品泉虎崆,理席少碛,座殊秋湿,可与陈君之麟平、辇异石,高者卓之,下者几之,铜铫竹炉,位置妥贴。沈君镱銮、瑞舟皆善。光绪丁亥初夏二有林壬记。”
    夏日洞里,凉风习习,清是绝俗,置身洞中或驻脚观冰泉或引液烹茗,观赏海景,待至涨潮,海水贯通洞内,任其没足,更添一番情趣。
    虎崆滴玉,洞口与东门屿隔海相望,崖石嶙峋峭厉,绝壁徒立海隔。站在洞口,如入壶天之境,洞前海潍石礁,跌岩成片,各具情态。举目碧波荡漾,渔帆片片,海鸥飞翔。如遇刮风涨潮时节,飞浪排空,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壁,声如虎啸,摄人魂魄。奇特景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观海述景的赞美诗篇,明代进士文三俊作《虎崆滴玉诗》:“峭壁层层古,虚中一脉流;涛鸣闻哨虎,石裂下神虬;气象吞咬国,风光幻蜃楼;此中开璞玉,滴沥数千秋。”</P></TD></TR></TABLE>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可以 发表于 2004-6-16 04: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吃啊</P>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梦小孩 发表于 2004-6-15 0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明神竹</I>在2004-6-14 2:27:32的发言:</B>

<>东山盛产真正的海鲜啊!!!</P>
<>最主要的是东山还盛产美女和帅哥~~~~~~```</P>
<>来漳州师院,我发现这个学校的男女升的都长的好抽象啊!!!!!!!!!!</P></DIV>

抓狂~~~~~~
东山是在什么地方?介绍以下,以后去那边工作。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阳正许 发表于 2004-6-15 1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希</I>在2004-6-10 18:30:52的发言:</B>


<>HUHU~~同意哦~~豆腐干和地瓜干~~偶的最爱~~还有白斩河田鸡~~想了都流口水~</P></DIV>
<>老乡老乡老乡</P>[em01]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8-18 07:23 , Processed in 0.0303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