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龄公主》 (1)
, | ~3 T, d3 G+ A- L9 D$ [" o
; i/ G1 _2 Y$ \. ?) F, A+ m徐小斌
# o2 t7 l2 h* `- D8 F* l 3 g x* i- V4 V r! {7 F% o/ x
/ o1 U _6 }% r( i- c# q
德龄姐妹头一回入宫,是在公元1903年、也就是光绪29年的初春。9 m2 Z8 C& k/ U; l7 Q
那年春天的万寿山,迷迷蒙蒙的,昆明湖也像是罩了一层迷雾。三乘轿子荡悠悠地穿过海淀,沿颐和园的红色宫墙黄色琉璃瓦来到一个雄伟的牌楼。轿夫一见那牌楼就停步了。小旁门开着。那是为贵客预备着的,至于正门,只有慈禧太后本人可以享用。
8 Q% E% W1 m3 a' ?: {0 ?, o9 m
1 ^7 L" e" |$ o! h/ Q- B6 \8 f 入宫的仪式非常隆重。轿子一停,立刻有四个太监来了,两个尖着嗓子大叫:来了!──另两个拿了宫制的黄丝帘盖在轿子上。裕太太悄声对大女儿德龄说:“这是老佛爷的恩宠!”德龄立即肃然,只有小女儿容龄因为太小,一个劲儿地撩着帘子张望。/ i8 a9 K$ a5 F$ U" d1 H1 A* I7 V
十余个小太监一字儿排开。为首的请了三个安,道:“老佛爷有旨:请裕太太和两位姑娘在东配殿等候。”
7 Y+ z1 _/ v- k q5 U& d0 {2 q. U 就这么进了宫。展眼望去,倒未见得有多么奢华。所有的家具陈设都是紫檀木的,铺着蓝色丝缎,有三十几个造型美丽的钟,容龄凑上去看,见钟座上大多刻着西洋字码,英文法文不必说了,她是认识的,还有些不认识的文字,她便扯了姐姐德龄,一起看。她们看来看去的时候,分明听到旁边有些宫女在议论:“哟,也不知她们认不认得中国字儿。”“认得什么?连中国话儿也不会说呢!”
2 z- j+ T6 {% x* l 容龄哪受得了这个,急回身没等站直了就说:“你们怎么这么讲话?谁不会说中国话儿?告诉你们,我们会好几国文字呢!……”- ~1 ~( O. d: |: n5 {' V* Z5 z5 q
容龄标准的京片子吓了那几个女人一跳。裕太太急忙拦着:“这可不是巴黎,由着你们的性子胡闹!这是在宫里,老佛爷的规矩大着呢!额娘教了你们这些日子,难道都白教了?!”$ \& V1 e$ I+ v$ l( n- y- F* k y
一语未了,外面太监喊一声:“皇后主子到!”唬得几个太监宫女,急忙回避。皇后穿浅黄洒花百折裙,鹅黄绣花窄褙袄,蜜合色坎肩,头上只插一只玉凤,两只蝴蝶镶银翡翠簪子,一对珍珠镶金耳环,并不怎么华贵,倒也干净齐整。皇后很瘦,美丽是谈不到的,却是十分可亲。一见面就笑着说道:“可是裕太太和德、容两位姑娘来了?快随我去!老佛爷念叨了好几天了,说是裕太太和两位姑娘大老远儿的回来,可别委曲了她们!”
- ^" ~3 ^7 z2 x( o7 P% M* Y- H 裕太太急忙率两个姑娘向皇后请了安,陪笑道:“我们是什么人?还劳皇后亲自来迎,真真是折杀奴婢了!”
- K/ X8 x& a. L0 N 皇后笑道:“裕太太快别这么说!你们是什么人?大清帝国驻法公使的家眷,难道不该我来接的?裕庚怎么样?身子可大好了?”
( I; F& V$ [# _, q; ?4 g! ? 裕太太黯然道:“还是不好,我瞅着,愈发重了似的。饶这样,还是心细:嘱付两个姑娘,千万别坏了咱大清国的规矩,还叫我请老佛爷的示下,进宫是穿洋服呢,还是穿咱满州的宫?@戏鹨??先思蚁肭魄莆餮蟮囊律眩?獠晃颐前言谀潜哒?匠『系囊律汛┏隼戳耍俊?/p> ( P/ A, ~" D( x9 Q! g' ?
皇后这才看见三人穿的一式巴黎洋装:裕太太穿海水绿色丝袍,维多利亚式的裙撑子,颈上戴一串珍珠项链,大姑娘德龄穿一身鲜红的裙子,配鲜红鞋子,戴玉石耳环,小姑娘容龄穿浅蓝丝绒裙子,戴翡翠项链,三人一式的大羽毛帽子,路易十五的高跟鞋,倒像是鼻烟壶上画的西洋美人似的,皇后看了暗暗称奇。
. y9 i% j8 O. q p% I3 w, O, P9 a8 J5 K 多少年之后德龄还记得,那天见到慈禧太后之前,老佛爷已经把皇太后的谱儿摆得足足的了。先是叫太监宫女迎,然后叫皇后迎,然后人还没出来呢先就赐了不少礼物,金玉戒指一人三枚,一大盘子玉坠儿随便拿,后来又是牛奶饽饽什么的不少吃食,等见到老佛爷的时候,容龄已经吃饱了。
5 J1 y3 O% ] @$ s+ C 慈禧那天穿的是百凤缕花镶金大红云丝袍,上罩金黄绣龙凤镶银鼠皮坎肩,项上挂的珍珠坠子,颗颗大如鸟卵,一只手上就是四五枚金玉戒子,还有长长的极其精美的金护指,让容龄觉着,那老太太只有一双手很美。2 q7 p" `* `) f' `$ z& l, ^) O
从一开始两个姑娘对皇太后的印象便产生了分歧。与妹妹不同,德龄觉着,皇太后虽然是个老太太了,却依然美得咄咄逼人。那老太太微笑着的时候也有一种威严,令人慑服,而在德龄,则简直就是崇拜。当时慈禧微笑着扶起她们,还亲了亲两个姑娘,道:“裕太太,你可真能耐!把两个姑娘调理得仙女儿似的,还这么守规矩,有礼貌!你就不怕我把她们留下?”裕太太一怔,忙陪笑道:“果真如此,那是她俩的造化!”慈禧仰天大笑道:“到底是咱大清国公使的夫人!真有气派!难道你就没听说过我的恶名儿?有人说,我连亲生儿子都容不下,你就舍得把这一对儿姐妹花儿放这儿?不怕被我给糟净了?!”( ?$ ?2 r0 R( A" h* h; z' }
裕太太到底是大家子出身,心里虽在突突地跳,脸上依旧陪着笑,一点声色也不露,道:“老佛爷说笑了。谁不知道老佛爷会调理人儿?连鸟儿也调理得这么水灵呢!”说着瞧一眼架子上的鹦鹉,偏那鹦鹉像是解人意儿似的,呼拉拉一下子飞起来,口里叫着:“老佛爷万寿无疆!”倒把慈禧逗乐了。4 m2 k3 e' L! e" m) h
慈禧笑道:“这两只鹦鹉鸟儿原是袁世凯送的,也难为他想的周全,这么大一个朝廷,偏他想起这个巧宗儿!这两只鸟儿倒长得怪俊的,嘴也巧,倒哄得我笑笑……”
8 P0 B0 R4 A7 Z2 p, ` 裕太太忙说:“这都是老佛爷慈悲……”7 H6 R2 k& X2 U
慈禧笑道:“说起这个来,笑话儿可好多着呢,因我喜欢那西洋哈叭狗儿,说过一回,他们就不知道打哪儿弄来百十来头,见了我,齐刷刷的作辑,倒吓了我一跳!……来来来,闲话少说,先见见皇上!”+ Q c. P7 e4 @0 R3 v7 o5 h
三人这才注意到进来一个年轻的男子,看上去只有二十四五岁(其实当时光绪已有三十二岁了),穿黄袍,黑色缎帽上,镶一颗极大的珍珠,后来德龄姐妹才知道,那就是所谓龙珠,腰带上也镶了些珠宝,但是总的看来,他十分朴素,可以说比宫中任何一个人都朴素。他身体削瘦,神情忧郁,但是相貌端正,一双眼睛黑如点漆,十分灵秀。可以想象到假若他生得健壮一些,应当算是个十足的美男子了。姐儿俩都没想到光绪帝是这样的,急忙上前请安,光绪只是礼节性地微笑着,和她们握了握手。德龄觉着,那双手冰凉冰凉的,而且软绵绵的没一点力气。
" E0 v% n% V+ o3 C 光绪来了,就是要上早朝了。果然大总管李莲英来请。李莲英个儿不高,又瘦又老,长得难看,但深得慈禧信赖。那天慈禧好象特别高兴,一定叫娘儿仨在东配殿等着,又唤来孀居的四格格和元大奶奶陪着说话儿。四格格见了娘儿仨这等打扮,好不新奇,因见裕太太是长辈,容龄尚小,于是单问德龄道:“听说姑娘们是受欧洲教育长大的,可是的?小时候就听说,到了一个国家,喝了那儿的水,就把本国的事情都忘记了,是真的么?”德龄笑道:“那是大人们编出来吓唬你的,哪有这事儿?象我们,虽然受了欧洲的教育,可大清国的礼儿不是也都知道么?”又道:“对了,我们在巴黎的时候还见过你哥哥载振呢,那次是他要去参加英王爱德华的加冕礼,当时我们也收到了请柬,要不是父亲有事不能脱身,我们也就一起去了,在国外,算不得什么的。”四格格听了,美丽的脸上全是惊讶,道:“原来外国也有皇上?我以为咱老佛爷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皇后道:“你们知道什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外面的世界大着呢。譬如美国,就没有皇上,是共和国,凡废除了帝制的就叫共和国。”四格格问:“共和国有什么好?”皇后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话锋一转道:“我现在正瞧一本世界史呢,翻译过来的,挺好看的,你要是对这些有兴趣儿,等我瞧完了给你。”元大奶奶在一旁忙不迭地说:“皇后主子明儿也借我瞧瞧。”皇后看她一眼,道:“你怕是只能瞧瞧画罢了。又不是老佛爷赏的戏,你也要瞧他也要瞧的,没的瞎掺和!”说罢,大家都笑。话音未落,那边李莲英来叫请,说是早朝已毕,今儿老佛爷高兴,叫大伙一块儿去知春亭赏春。“老佛爷说,天儿好,就不备轿子了,走着去。”李莲英弯着腰传喻。容龄拍手笑道:“我正想走着,坐在轿子里都快闷死了,哪儿还顾得上看外边儿的美景!”- \ J( L1 C3 n+ G2 _" p6 Z
裕太太听着怕容龄又走板儿,忙向她使了个眼色,容龄却浑然不觉。皇后笑道:“我瞧五姑娘倒是快人快语,是个爽快人!”裕太太陪笑道:“瞧皇后主子说的,她不过是个小孩子罢了!”
4 @7 }$ d2 Y9 P, R& R7 B2 O/ @9 P 皇后率众往外边走,李莲英又连忙赶去回话。德龄注意到李莲英戴的是红顶花翎,小声问皇后道:“皇后主子,听阿玛讲,前朝太监没有过二品顶戴呀。”皇后小声道:“姑娘快别说这个!为这个大臣们还有人上表奏本,惹得老佛爷发怒呢!老佛爷说:‘哼,成天价太后老佛爷的叫着,那都是虚的!这么点子小事儿,难道我还做不了主?还要奏本,都是叫皇上给惯的!’……”/ M& K: _( M7 U
容龄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天真烂漫地问道:“皇上呢?皇上怎么不来?”
. U) h$ b L' l& v* {; Y 皇后骤然变色,低着头一路向前走,再不说话。众宫眷都急急跟着。裕太太与德龄都瞪着容龄,容龄撅起小嘴,不知自己又错在哪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