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楼主: 本因坊秀策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猛然碎裂的心绪中,我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开始感到:保尔有过的三个女朋友都不过是他献身的证明材料:证明忽视个人的正当,以及保尔在磨炼过程中的意志力。0 a9 i3 Z% ?4 E3 b, {
  
5 }# Z1 M5 \$ a1 p  保尔声称,献身革命根本不必有以苦行来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他并不想成为革命的禁欲主义者。但情爱必须归属革命,已具有革命意识的保尔对冬妮娅说:“你必须跟我们走同样的路。……我将是你的坏丈夫,假如你认为我首先应该是属于你的,然后才是属于党的。但在我这方面,第一是党,其次才是你和别的亲近的人们。”革命的“我们”成了保尔与冬妮娅个体间的我—你情爱的条件。只有为了党,夫妻情爱才是正当的。
) }8 _! a! B; ]7 y6 c  0 h1 o! }) T+ i0 @  {
  “冬妮娅悲伤地凝望着闪耀的碧蓝的河流,两眼饱含着泪水。”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妮娅的心肯定碎了,寒彻骨髓的毁灭感在亲切而又不可捉摸的幸福时刻突然触摸了她一下。
- c3 _) Q" W$ B( i$ E9 r  : O% e: s# ~# ]! Q) n' n. D7 N
  可是,多么可爱的冬妮姬!她没有接受自己所爱的人提出的爱的附加条件。她爱保尔“这一个”人,一旦保尔丢弃了自己,她的所爱就毁灭了。
; ?5 s/ u* U1 N. p, H0 \' M' r; b  3 h6 z0 R" j2 l* k$ {1 T
  我开始觉得,那些乘槎驭骏的革命者最好不要去打扰薄如蝉翼的爱欲。革命者其实应该是禁欲主义者,否则难免使执着于爱欲的“这一个”成为革命者的垫脚石。爱欲是纯然个体的事件,是“这一个”偶在的身体与另一“这一个”偶在个体相遇的魂牵梦萦的温存,而革命是集体性的事件。社会性的革命与个体性的爱欲各有自己的正当理由,两者并不相干。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开始懂得冬妮娅何以没有跟随保尔献身革命。她的生命所系固然没有保尔的生命献身伟大,她只知道单纯的绻绻相契的朝朝暮暮,以及由此呵护的质朴蕴藉的、不带有社会桂冠的家庭生活。保尔有什么权利说,这种生活目的如果不附丽于革命目的就卑鄙庸俗,并要求冬妮娅为此感到羞愧?在保尔忆苦追烦的革命自述中,难道没有流露出天地皆春而我独秋的怨恨?4 F1 Z5 G! g; q1 F5 B
  
  D& x0 {! E3 W# }. W7 U/ v% U, m$ W  在那革命年代,并不是有许多姑娘能拒绝保尔式的爱情附加条件。冬妮娅凭什么个体气质抵御了以情爱为筹码的献身交易?我想知道这一点。冬妮姬身上有一种由歌谣、祈祷、诗篇和小说营造的贵族气,她懂得属于自己的权利。有一次,面对保尔的粗鲁,冬妮娅说:“你凭什么权利跟我这样子说话?我从来就不曾问过你和谁交朋友,或者谁到你家里去。”革命不允许这样的个体权利意识,保尔的政治辅导员兼情人丽达和补偿保尔春情损失的达雅没有这种权利意识。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妮姬是“从一大堆读过的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古典小说的世界为她提供了绚丽而又质朴的生活理想。她想在自己个体的偶在身体位置上,拥有寻常的、纯然属于自己的生活。革命有千万种正当的理由(包括讴歌同志式革命情侣的理由),但没有理由剥夺私人性质的爱欲权利及其自体自根的价值目的。, i1 l4 ]* s% }8 _0 \- M) s
  
8 q1 Z0 D& S8 f/ ^4 f4 i  献身于偶在个体的爱欲的“酸臭”与献身于革命的粗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中发生了一场历史性遭遇,并以无产者气的粗鲁羞辱贵族气的“酸臭”告终。它是否暗示,那场被认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以灭除偶在个体的灵魂和身体用最微妙的温柔所要表达的朝朝暮暮为目的呢?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不安,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冬妮娅身上缭绕着蔚蓝色雾霭的贵族式气质,爱上了她构筑在古典小说呵护的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之上的个体生活理想,爱上了她在纯属自己的爱欲中尽管脆弱但无可掂量的奉献。她曾经爱过保尔“这一个”人,而保尔把自己并不打算拒绝爱欲的“这一个”抽身出来,投身“人民”的怀抱。这固然是保尔的个人自由,但他没有理由和权利粗鲁地轻薄冬妮娅仅央求相惜相携的平凡人生观。& B3 v- i! @' K8 ?" ?' x. W$ ~
  
" F& E( K, t7 j7 I/ ]  我用“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和对这场大事的私人了解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经历和了解是片面的,世上一定还存在着别一种不同的革命,只是我没有经历过。“史无前例”的事件以后,我没有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形象已经黯淡了,冬妮娅的形象却变得春雨般芬芳、细润,亮丽而又温柔地驻留心中,像翻耕过的准备受孕结果的泥土。我开始去找寻也许她读过的那“一大堆小说”:《悲惨世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带阁楼的房子》、《嘉尔曼》……: P$ |) g5 a2 j) w
  ( R- k* t  \" y( {
  这一私人事件发生在一九七五年秋天。前不久,我读到法国作曲家Ropartz的一句话:Quinous dira la raison de vivre?(谁会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这勾起我那珍藏在茫茫心界对冬妮娅被毁灭的爱满含怜惜的这段经历,我仍然可以感到心在随着冬妮娅飘忽的蓝色水兵衫的飘带颤动。我不敢想到她,一想到她,心就隐隐作痛……
. O! n# x" ?% Z( v+ _  
4 x, c- `8 f+ ]  一九九六年三月 香港9 p3 K# F* d% o" M* `( g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
* P+ N% t, p7 ~5 P 2 M+ U# n# y$ H& I- T& F2 c+ l
刘小枫9 W. K- j* r/ u  r. v
2 |3 g! b7 D! w' w( |% i, n4 H
  1 @* m9 a$ t+ s# p# r
  二十世纪的岁月已逝大半。那些随这个即将成为过去的世纪而逝去的老一辈学者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风尘身影呢?9 S+ F/ n" ?! V  O. W
  - y* U1 s1 \/ g
  如今,学术界已开始回顾那些与这个不那么称心如意的世纪同龄、从大灾大难中过来而又悄然逝去的一代汉语学者。这一代汉语知识分子被冠以“五四”一代的桂冠,由此标识出他们曾经有过的意义追寻。熊十力、金岳霖、陈寅恪、唐君毅、梁宗岱、朱光潜、宗白华……无数“五四”一代汉语知识分子,曾经以自己青春的激情,凭依学术研究的手段,反抗过在这个世纪中发生的意义毁灭和意义颠倒。对于半个多世纪以后出现的“四五”一代汉语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前辈——“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亲切的。然而,这两代知识分子毕竟是两代人。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有趣的、也是“四五”一代知识分子恐怕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现代汉语知识分子在反抗历史中的意义颠倒时,历史颠倒过他们没有呢?知识分子在精神上与历史这个恶魔的搏斗,究竟谁输谁赢?这一问题涉及到学术是否应该或必得屈从于历史,是否应该或必得把决定世界的意义形态的决定权拱手让给所谓的历史。这一问题当然也不能掩盖或取代另一问题:现代汉语学者在反抗意义颠倒的同时,他们自己是否曾颠倒过意义秩序。
5 o( V) O( o; H: m- [  - q' e% n( E5 K( i2 b: d
  这些都不过是些空话、大话,无聊得很的问题。区区一介书生,怎能与历史相提并论。他们的精神和人格至多不过是历史的点缀,历史自走自己的路。一介书生们的意义追求,历史自会有评价,尽管糊涂书生并不知道这历史为何许人也。据说,只有那些主宰过几代人的命运、制造过无数人的悲欢离合的人,历史赐给他的身影才最庞大。# d; b1 t  \# E9 M5 g: U) Q+ C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来,宗白华教授留下的身影过于淡薄,比起其他著作等身,有宏篇巨制留世的学者来,他的著述明显过于零散,没有一部部头稍大的作品传世。在书籍淹没人灵性的当今世界,可有诚挚、透明的心性一席之地?
3 M) L5 `8 Y" G4 p; Y  / @  h- y) G8 V9 |- y" {
  宗白华教授留下的身影不庞大,对我来说,却非常亲切。宗白华先生已逝去一年,他的风尘身影仍然时常倾近我,留伴在我身旁……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U3 o" Y9 Y; ]! V
  * _& r& d8 a1 G% K& g2 K' y+ P
  我刚进北大就听说,宗白华教授喜爱散步,尤其喜爱漫步于啸林湖畔和文物古迹之林。随着清丽飘洒的《美学散步》问世,这位美学大师作为散步者的形象更活龙活现了,仿佛宗白华教授真是清林高士一类人物。4 }2 t- w% M) D' ~$ p
  
* T( a, [- Q. {4 ?5 E  一天,我例行去见他,不巧未遇。宗师母告诉我,他上外面走走去了。我回转去,刚到未名湖,就看到宗老先生身着旧式对襟布衣,肩上搭着个小布袋,拐着手杖,正匆匆往家走,看上去,他显得十分疲累;尽管他对我说出去散了散步,可我却看不出一点散步者的心态。
( M; l0 ]8 }7 b8 C& {  
5 q1 F8 H* f$ J( s8 I, v  所谓“散步”,不管是从日常生活来讲,还是就隐喻而言,都具有清散悠闲的意味。无论如何,《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绝不是散步者的形象;游欧回国后的宗白华,也不是文物艺品之林的散步者。《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对儒道哲学的尖锐抨击,在宗白华成熟后的思想中虽已销声匿迹,此后看到的大多是对孔、庄人格的赞美,这并不意味着他已改宗“散步”哲学。明则“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隐则“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对生活的充实和深挚的巨大热情,依然不减当年。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本因坊秀策 发表于 2007-6-16 00: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晚年宗白华的形象是“散步者”形象,那么,这种形象是否真实;如果这位曾立下夙愿要“研究人类社会黑暗的方面”的诗人和学者,在晚年改宗了“散步”哲学,那么,这种情形是如何发生的,这些至今都仍是问题。, a) y: X& u6 G/ ?7 F' d" t# p
  7 r  J7 E1 N# ~+ E) ?# r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这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所不同。朱光潜乃是把艺术当作艺术问题来加以探究和处理,其早年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以及晚年代表作《西方美学史》——尤其是该书的基本着眼点和结束语,都充分表明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有渊博学识的文艺学家。但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朱光潜这两位现代中国的美学大师,早年都曾受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影响,由于个人气质上的差异,在朱光潜的学术思考中虽也涉及一些人生课题,但在学术研究的基本定向上,人生的艺术化问题在宗白华那里,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8-16 10:45 , Processed in 0.02293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