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明生平三部曲
" Q! \" @3 j' O; Y0 A
7 J6 f* Z( w% u. }' B) z (一)前言' I9 P$ v% _, U# ~5 G3 F( q
( z4 ?. U' d+ m" m
蜀相治国为民,或是篡位争权,与其争论两种评价,不如认清生平史实。
$ d) c* q4 w8 a. X- R $ j2 Y" Z s3 O6 ^2 L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必有其前因与后果,时间顺序与来龙去脉。因此若要高谈「竖立神像」云云,最好把诸元详列,举凡何人立神、何时所立、何地竖神、历时多久以及众人赞成与反对等等,才能彻底明了。否则空谈不知何人所立何神,以及所产生的何时褒贬,宛如雾中看花,愈看愈花,得出来的结果当然是天马行空,不切边际。既云孔明篡位,最好把孔明何时罢免皇帝、登基称帝的时间找出来;强调孔明夺权,当然应该也能指出孔明夺走何人之权,否则难称孔明「篡位夺权」。5 R8 N' w! d+ S$ S9 p3 @
! M# L0 [( x. `+ v; g
依「疑罪从无」原则,没有证据就是不支持犯行。
3 U( Z D# s3 i9 N/ {; v % j/ Q, r# K4 U% v7 K/ {7 q
传统虽有儒教之名,却无宗教之实,高举神坛崇拜,反缺史实褒贬。因为儒家本非宗教,若抹黑儒教当成邪教,历代大儒所著古典文献不就全变成宗教书籍。仔细看清是谁「竖立起一座神像」,然后谁又「付出代价」,这个代价还要对得起「整个民族对历史的误会」,误会在何处等等。; E6 Z1 r/ n6 M: Q+ }) k
5 |9 g$ l/ g" G& g( p( ?1 d 评价基于事实,没有事实支持的评价,宛如无根浮萍,任人摆布皆可,与其争辩,不如认实。孔明生平从出仕、治国、到用兵,正是一生三大部曲。
: P4 ?" V) W$ k; R$ \
& k& y) O& m, ~ 一定讲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9 I$ U% A$ V. r! I( W; X9 k
(二)出仕 - y @+ A4 P% o8 C& z
* X$ F: C8 d3 N* l4 r
「自比管乐」与「不求闻达」非为心口不一的对立词。& |4 r1 i! h8 ~6 g" f/ K
. x7 T. ^8 G6 U7 x% |9 g5 r8 _ 因为前者乃为志向眼光,后者则为现况事实,一个是所思内心,一个是身处环境,身心当然不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所指孔明自认才学比得上管仲、乐毅,或是说孔明向管仲、乐毅学习等,本是向上看齐的心态。再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述则为孔明布衣躬耕,并无汲汲向诸侯求官有所闻达。
4 p& Y6 s1 {' G( |; V. K
. Y2 P& i' h! w' M; `' r 两句若要心口不一,不是说孔明「心向管乐之志」而「躬耕务农之实」不对,就是孔明「务农生活」而「心怀大志」不实。仍细思考,怀才未遇之人不逢富贵,并不意外;或是身处箪瓢屡空,却心有冲霄凌云之志,司空见惯。除非怀志者不能躬耕务农、务农者不能妄想出仕,才有地主的儿子一定得当地主,贫农的儿子一定得当贫农的这种封建思想。
9 _+ H+ E9 E7 A" d9 @ : D. z4 p* I T4 \3 U& h2 K
虽自比管乐而怀才未遇,故躬耕田亩;又因躬耕苟活,故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大志之人,所以才不甘寂莫于农耕;一人农耕,收获有限,不如从事治国辅政,造福更多的人。
e5 g, F% C, I& O8 {4 ] H
5 P/ r5 d _5 N8 W4 b2 ~; y 若是汲汲营营于名利,早在家乡转投陶谦或曹操,或于荆州投刘表,若无刘备三顾,孔明恐怕就得归隐终老。这正为孔明原本无人可依而不求闻达,淡泊名利之初;后逢刘备知遇之恩,因此鼎力相助。此时若反批孔明不肯改事孙权,就有点违反忠诚之忌。因为刘备三顾孔明在先,张昭替孙权拉拢孔明在后,若是孔明先归刘备不久就改节易主,另拜孙权为主,反倒有不忠之讥。而且孔明称孙权器度不大,也是颇有预知的道理,孙权能贤人而不能尽人,举凡周瑜、程普、鲁肃、吕蒙及陆逊皆然,这些江表诸公一生皆无法放开手脚,屡受节制或退用。要是孔明仕事江东,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还镇某地」、「留镇某城」或「还备某处」,寿命短一点的人,可能就未发挥长才郁郁而终;或者是像张昭这种重臣,「在里宅无事」而度过余生,寿命太长也无济于事。% I8 E. W0 ]5 P% s, L
! R/ C" c( `: y ]5 E, r# X \8 ^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更是人往高处爬的理想,曹操不曾亲寻访才,孙权还派人录用孔明,只有刘备礼贤下士,因此面对盛情难却的要约,必有前途,正是从各种最有希望之中的最有利之抉择。曹操既不求人,孔明若投靠只是自行倒贴,但未必受欢迎;孙权用人只凭关系或介绍,孔明若不想依靠门路,毋须同流合污;刘备三顾茅芦,诚心用人,将来必有可为。孔明出仕,并不违反当初「不求闻达」的初衷,有大志之人,岂有一辈子默默无闻的道理。况且刘备的求才诚意感动孔明,得名主而共成大事,同秉复兴汉室大业,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Q, b: C; U& j' u1 w3 F' X
: W! N6 m- O2 p6 | 因此孔明虽曾一度「不求闻达」但基于传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实为执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怀才不遇并非「心口不一」,「绕树三匝,无树可依」时不必勉强委曲求全,得逢名主是以己达而达人。
U3 A) }6 d9 d+ V5 ^* `! ~1 t
5 o& x2 K; ^. o 再来是向刘备及刘禅夺权篡位之疑,但查刘备及刘禅未对孔明传位,孔明亦未称帝,因此篡位之诬,着无庸议。又如夺权法正、许靖、孙干、简雍、廖立、彭羡及李严等人之职,更不消多云,孔明丞相之位不由继位而来,前述蜀臣存亡与否,孔明仍能以相位领导百官。) E( q: v3 m0 A( [# Y" u
(三)严法治蜀
8 V( Q; K& U O) U0 b E! t1 L- ^ : E; f* ]2 D1 K" Y5 [* `) `
法家原出诸儒,著名的李斯及韩非皆出身于儒家荀子之门,在汉儒「以经解法」及「以经代法」的形态,儒经在秦汉本来就是执行法律的精神。因此以儒执法才符合传统,这里的「经」指儒家经书,而非法律典籍。% m3 p0 a; `/ G. b5 b' M# \
5 K' H! f+ X7 r; e2 T% \ 若把近代资本主义之法律,即欧陆文艺复兴以后的「法治」当成是唯一法律基础,不但错失自罗马法以来的宗教神权代理及立宪国家化,也误解海洋法系的不成文法,以今非古并不宜。当然对先秦两汉以来,断讼治吏却引经据典的情况,对所谓「法治」更是莫大的讽刺。儒法讲究的「法先王」与「法后王」差别很大,若与「法老王」相比,差别更大,这正是误解而失其意,「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虽以陪审团的人为合议方式判法,但不会有人说不列颠海洋帝国的法律就是人治或非法治,因为法律的精神基于人为而实现伟大,自古皆然。这也是以人实践法治的精神,孔明治蜀正属此类广披法律精神。' E, G' _) s. |3 w- n# j
; `4 }$ t6 ~3 }* a3 E) l* i1 h
益州五子共造《蜀科》,即孔明、法正、刘巴、李严及伊籍五人合订法律,是不是孔明专制独断,已经一目了然。又如《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法律,均以明令成文而约束官吏,而不是凭一己的喜恶而陟罚臧否。要人死,就处以犯兽绞死;要人活,虽杀人无罪。或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等虐暴。这才是典型的人治,而且苛政无法。
, I# y7 r t# a
. R" o1 K. U. R& k" i 豪强没有特别于平民,因此没有法律豁免。门阀世族不过是比小康之家多了几口人、家产多了几块田,没有理由被视为精英而不比照平民纳税服役。原先刘璋统治下益州豪强(包括江东士族门阀也一样),「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这当然要下猛药以行公平,「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故以「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这正是法律上的公开、公平及公正。「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见于当时的《律》《科》,但却有实际法治的效果,如果这就叫「人治」,为何江东「王与马,共天下」的人治,却没有造成「法治」呢?东吴孙权严刑之酷,可谓厉行峻法苛刑,但东吴反有暴政之称,同样是人治法律,为何蜀汉美其名为法治,而东吴恶其实为暴政呢?曹魏历代修订法律,同样落实执法,曹魏亦有法治之名。魏蜀吴三国同为以人治国,为何魏蜀同享法治之名,吴却有暴政之恶呢?区别不在以人而为,而在法治之精神。
" Z& s4 @0 M( X& r1 y O o4 S+ S
# k- \( F7 D8 i( `: s2 g& ~4 w" h 因为「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此类见于儒经之民本,正是造就法治的基。养民牧民,孳生自强不息,胜过掠民捕捉「以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因为竭泽而渔无异于杀鸡取卵,法治之目的在造福人民,而非逼迫人民以实现严刑峻法,这才是严打的精神,目的证明手段正确,而非削足适履本末倒置,法治为民而非逼民守法。
0 h8 a5 N F# }# W1 I " b* S$ ?0 h7 B8 e$ F* R! J7 l
李严不被孔明在《出师表》提起,这很正常,如果有读过《出师表》就知道,孔明北伐出师,上表刘禅「亲贤臣而远小人」,因此希望刘禅亲信「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贞良死节之臣」,或是将军向宠「晓畅军事」等,没有必要提起远镇永安的李严,难道刘禅有事还得亲自到永安向李严咨询吗?除非把李严从永安调回成都,刘禅才方便宣召李严进宫,这样孔明就可在《出师表》记上一笔,让刘禅接见李严,不过这样又会有人说是剥夺李严兵权。2 Z- Z5 c) X3 Y, d- p7 m: m2 S( E4 Q
. d \2 {: V( z8 g6 x1 Z 从「部分如流、趋舍罔置,正方性也」到「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事。」两种评价,真正反复的人是李严本人,而非所称道的孔明前后言辞不一。道理很简单,李严没犯错时,当然获得佳评,李严犯罪时,当然饱受批评,这不是评价前恭后倨而言辞不一,而是当事人的行为判若两人,从无辜到犯罪。
6 X0 _+ Q) W- P! I4 q6 S% a" h
" S# f9 c' e% e9 n& e 从李严、廖立及彭羡等人,犯罪被罚,可说罪有应得。毁谤先帝、阴谋造反、扣粮谎报,并非小罪:按《汉律》毁先帝属「不道」,判罪最重可夷三族;叛逆未遂及造反,亦是诛族连坐之重罪;担误运粮假报军情,属汉律「不敬」,判罪最重可夷三族。孔明未从重量刑,已开仁慈之门。廖立若为孔明政敌,骂骂孔明也就算了,非议到刘备头上,当然找死;彭羡动不动就想造反,古代叛变可是抄灭族的重罪,忠臣能不慎言吗?李严误粮不肯承认,还上旨欺君,下场不死也得被黜。此三人若真犯行无辜,也太不识轻重,要是落在江东校事(即现今之特务)吕壹的手上,早就三家血腥。而且依法判刑,罪有应得。
( u/ L9 |8 y+ U4 c; b' |8 ?. ?
0 _' y" I7 [ f5 w; S 孔明说要严法,实际用法重刑,表里一致。
" W$ U8 Y( R: X4 v- v7 G7 n. o(四)出师陈表 % C# `0 d) t* |9 i1 Q/ ^! p9 J+ f
; y# p% \9 f% J7 v2 D2 Y 孔明用兵南征北伐洋洋洒洒,这里仅就北伐上表讨论。/ }! T' @, w2 I; d# N4 {; J9 R
6 h2 V2 U( m4 L5 S0 h 统计字数,不过就是文字出现的次数,不代表全篇意旨。若是「先帝」出现十三次,就是全表具有「老子」的高姿态;那孔明称「臣」出现十五次,不就全表显示「臣属」的卑屈?「宜」与「不宜」才各出现三次,就变成「爸爸教训儿子」,而「陛下」出现七次,是不是又代表「君权至上」呢?
7 m# ]' t& h7 U2 e ' r: g+ V1 v6 A# l
「先帝」十三次就叫多,称「臣」十五次不就更多;「宜」与「不宜」合计六次,还不如「陆下」出现七次。十三比十五多还是少?六比七多还是少?简单算术问题数不懂,若因此看成「咄咄怪事」而「终日书空」也不奇怪。& Y$ y0 D/ R. ^) l C* j4 g7 B
* a& e% h1 R6 j, B+ U,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若批评成「霸道的言辞」,或称之「破坏朝廷正常礼仪和官场秩序」,以及「公私不分」等,把原本「执法公正」,把外朝及内朝的大臣公平对待,赏善罚恶,不宜偏私,不可使内外异法等,反变成无限上纲的无穷延伸。汉廷本为中央集权,而非诸番联邦或各国联盟,周室封建的「亲亲」,早被秦朝的「贤贤」取代,因此秦朝两汉的郡县天下,则是地方都得服从中央,而且同律同刑,若有不奉中央正朔,则视为叛逆。孔明建立法制,正是希望「大公无私」的法治精神得以飘扬。若是刘禅宫中不遵国法,若有藏私包庇,枉法贪渎等情事,也不应网开一面。
& C- c; }- q; L5 A" u( Q# N X ) P* @3 C2 G' ]( R; J
「亲贤臣、远小人」正是全表要旨,本来是很理直气壮的为臣表达忠君爱国之心,但若臆度成篡逆权臣安插亲信以控制皇帝,未免太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或者是借上表昭告群臣,孔明已经控制刘禅之类。事实上出师陈表,读表所见不过皇帝一人,又不是孔明传檄昭告众臣。" E% C' U0 o5 t2 n% O3 M# }+ `1 s# E
4 H2 ?+ t" b3 r' B, y8 x. d' P8 p
若是朝中尽是孔明人马,孔明又何需上表表态呢?若是朝中均无孔明人马,孔明上表也无济于事,因为蜀汉诸臣难以接受孔明上表,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其中一种文体才叫表,孔明若有僭臣之心,谁敢接受孔明陈表?孔明与李严不过互书,除了皇帝外,还有谁能让丞相孔明陈表呢?既然群臣当时看不到孔明陈表,诸如此类臆度安插亲信控制皇帝的表态,想象力极为丰富。( K/ j1 v- s. J4 D6 k0 H
Z! D1 P9 T) R# K$ V: s 再说孔明此次出师,军屯汉中后,再也没有回来,命丧五丈原,连尸体都没运回成都。1 m9 _7 T6 M: w; u
6 R4 {+ R% d6 H; w 从「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把孔明心怀刘备感遇之恩,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篇出师上表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孔明以相父今后离开,望君珍重的感情,交代刘禅好自为之,本来字义如此简单。最后追述三顾殊遇,表明北伐本意,反复叮咛刘备察纳雅言,访求治道,既有君臣之义,亦父子之情。因为刘备临终曾托孤孔明,使刘禅视孔明为相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把临终托孤看成骂街之想当老子的臭咒,又是以小人之心而忘却史实,刘备临终托孤遗嘱孔明。
7 E" t2 M4 U3 Z! { ) I% s- }& ?9 o: Q) c4 {
若反认为其中必有阴谋,不妨就针对史实与言论作一比较:
# ^2 j% a3 N& s4 F8 B1 Q+ B
; ~5 @* V8 s3 S 一、孔明上表说要北伐;实际上也真去北伐,一共有六次大规模用兵。
/ |. {3 p1 W3 {1 R" d4 P O # v3 B/ U( _, }. v. ~# c5 C! e
二、孔明建立法治,希望刘禅「亲贤臣,而远小人」;刘禅后来先用蒋琬、后用费袆,几乎悉数任用孔明的用人安排。, {/ o$ U; p5 o7 M8 b f/ G0 q
. N0 p: K4 W' g/ ]8 A' S F 三、若反说孔明安排亲信,控制刘禅;刘禅仍在成都称帝,倒低有无被挟胁,又被谁挟天子以诸侯,耐人寻味。
3 ^9 D1 }6 R5 R7 p5 J
% i4 b+ O6 b9 G$ d& N* J 四、再反说孔明陈表昭告诸臣,文宣掌控;此时李严人尚在永安,彭羡已被诛杀,廖立已被废为平民而徙放汶山郡,均无机会见表,还有何人反对孔明而有机会接受孔明陈表?
, t. m9 ^1 V0 [6 K3 _
0 p5 v0 [* a0 b, C 孔明出师陈表,故长征而去,名符其实;又不是《受禅书》,强逼刘禅下台,或是叫刘禅出师打仗送死,临前出师上表,难道刘禅就因此被此一表所控制?孔明上《出师表》后出发长征,「心口合一」相符,又不是上表拒不出发。
( I& V8 |+ C$ _4 ] 7 w. _$ r0 N5 u1 O3 g8 A K
事实向来胜于雄辩,没有根据的狡辩,抵不过简单的事实。8 U- d0 d+ A1 \: E0 o2 A! j
(五)检讨后语
^% }% f! B9 A9 H. c
# G& a( ?* F9 q0 |: L5 i 还是看不出来孔明何时被拱上神坛,或立为神像,倒底是孔明生前被神化,还是孔明死后被神化,究竟是谁主导神化?有何任何政治利益或是对人民洗脑之类。因此倒底有没有人要出来「付出代价」,这也很纳闷,而且整个民族还要对历史造成误会等。用不确定的猜疑,凭籍不确定的事据,居然得出斩钉截铁确定的结果,这才奇怪。
" V# H* i# M" r1 X4 ]2 p
, C8 V @7 t* O8 { 若说孔明的心口不一,从出仕、法治到出师上表,就会被拱上神坛,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或是敢不敢「正视历史」之类。因为孔明就算「心口不一」,这与「登上神坛」,一点也没关系:任何人不会因为掩盖罪恶,而被封神;不过是就仕、治国、出征陈表的简单史实,也难以评价神化。事实只有一种,评价却纷杂多变,而且远离事实的评价,必然不实。& h, X2 @' o$ }* x! V( U+ B
2 `6 @, L9 s- e5 \$ g 务农而有大志,若当真为「心口不一」,可能是暗示种田的人一辈子都得种田,居然妄想飞黄腾达,好像人不能往高处爬,否则就是「心口不一」。乱世本用重典,因此宣传法治,实际厉行治国,这种言行相符之事实,若此行反称「心口不一」,不知是否暗指实际施法不严,就算从李严、廖立、彭羡被罚,更可看出贯彻严法,难道被杀、被贬、被下放还不够严法吗?法既严,刑必行,表里合一。至于《出师表》有无心口不一,用字数的统计只不过以偏盖全,文章不仅看字,更要看句成文。「亲贤臣、远小人」更是一般性原则,孔明劝谏刘禅任用贤臣,而实际上刘禅用不用贤臣则在于刘禅,就算刘禅大用小人,有违孔明《出师表》的初衷,这也不能怪孔明「心口不一」,盖国之用人,定夺在君,为臣辅佐,仅能建议。皇帝用人根本毋须陈报丞相核准,因此刘禅亲不亲贤臣,近不近小人,完全不是远离皇宫的丞相所能控制。
; M0 N7 {0 R. E$ z& Z / k/ }# a( Q4 I7 D7 c7 Y
孔明生前的最高职称是「丞相」,不是「神」;孔明死后有没有登基「神坛」,或是摇身变「神」,「或是替天行道,代替月亮惩罚你之类...」,此点含糊;但是批斗孔明甚至要「拉下神坛」,最好先把孔明神化的过程交待清楚,否则都是捕风捉影,一味疑鬼疑神。孔明生平无法自行封神,孔明也无控制后人造神,因此神化孔明与否,与孔明本人无关。. i5 E3 m7 D0 n% x' _' X. z
. V Q5 u& V5 H0 g1 O& `1 p T 因为「心口不一」不是神化的必要条件,而且孔明非以出仕与否、严法松法及出师上表等事就能升格为神。如果诬指「心口不一」与「拉下神坛」之间没有关系,在「心口不一」打转,对「神化」与否并无影响。「心口不一」事宜都搞不清楚,当然「拉下神坛」之类也就说不明白。
# `' [) f E" Y9 a; A: ?/ W 8 `+ g* y6 s' G9 V# |
自己竖立草人,再对草人猛批,不如当初不设草人即可,狂揍草人只不过是推翻当初所立草人不正确。就拿盛传「曹操是女人」来批「性格猜疑」一样:前提为人不论男女,早已与性格无关,女人固然善疑多忌,男人常猜亦很平常;至于曹操男女之辨,更与性格无关,因为是男或女都不能影响性格猜不猜疑;最重要的是谣言没有根据,并无曹操属女的凭据,前提既错在先,推论又错在后,结论当然导错,错上加错只是错错错。; Z% `2 F* G1 _1 d$ ~# b- [
6 J) a C, p( s, p! P) i) w E
同一件事情,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评价,与其周旋于各种评价之间,不如简单返扑归真,端视事实与评价的差距。各种谣言可以没有事实根据,但同一事实却可以产生各种谣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