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楼主: Mr.Vincent

[转贴]三国人物杂谈

[复制链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论江东四英杰之高下9 m$ M  E7 q8 o8 G  o: A
在《三国志》中,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传,而陆逊独分一传,其缘由并非陆逊能力大幅超过前三人,其原因如此:周瑜卒时三十六,鲁肃卒时四十六,吕蒙卒时四十二,平均仕官年龄不过二十年;而陆逊则二十一岁初仕,六十三岁死——活的长功绩自然也会呈几何趋势上升,而且他在世之时孙权称了帝,又当过一年左右丞相,传纪长些当然是应该的。而前三位英年早逝,着实让后人叹息!* |4 `- l: _& Q
在治政方面,似乎惟吕蒙不够高级,其为太守也不过是一个前沿统帅,虽然号称“已非吴下阿蒙”,也未曾有过任何卓越政绩,此人暂且不提了,以免伤脑子……周瑜在这方面也未曾有任何资料保存下来,看在他南郡太守当得不错的份上,也只能让他比吕蒙稍微高一点点了!陆逊鲁肃,可谓各有其妙:陆逊当过东西曹令史,又“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一系列的文官官职,他可说是个文官出身的人物。初为太守,便剿灭贼寇,开仓济粮,使人民安居乐业,也多次劝告孙权重视农业,孙权也就亲自下田去和农民一起耕种;孙权称帝,顾雍死后,还当了丞相,虽然过一年就被气死(也不知是真是假),亦可看出其忠心耿耿,直言不韪。鲁肃则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更能与刘氏集团同处共治荆州,对关羽可以“常以欢好抚之”,这种深谋远虑,其能力亦不言而喻。
( `) P/ `. Q3 W战略,这是极能拉差距的地方,吕蒙是个不识大局的猛将,计擒关羽,虽然迎合了孙权的野心,但对当时的局势,实在是有害无益,可以说,就是他害了孙刘二家!陆逊也不比他好多少,最后知错能改,却为时已晚,使人扼腕叹息,这两人颇听孙权号令,却不顾破坏在当时不可有任何纷争的孙刘联盟,鲁肃泉下有知,不知多难受!这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此二人稍次,可是讲到出兵什么地方了,某次攻击是否应该实行了这种问题,两者都是伺机而动、综观全局的大帅风度。而鲁肃与周瑜者,其战略方针基本走的是两条道:鲁肃从一开始就有榻上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局势,领先诸葛亮N年,同时劝孙权不若割据江东,因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他的话语在孙权心中留下一大半,始终影响着孙权的一生的意向和行为(单单孙刘联盟不可破这句,孙权没法放在心上,可叹!)。而周瑜曾在曹操以朝廷名义令孙权派“任子”去许昌的朝廷,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交由曹操处置,今后一有举动就会受到威胁时,劝孙权不谴,因为其结果有害无益,没有实质上的报酬,却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亲人的生命)。二人更鼎力支持赤壁抗曹,鲁肃备言抗曹之策(联刘),周瑜善析敌我长短,实在英豪。以对待刘备的问题来看,鲁肃之借荆州,确实是万全而无一失之计,但结果却养虎为患,形成三分天下之局,对东吴而言,亦利亦害,对于长远而言,是可施行之计,但在当时,似乎没有这个必要,鲁肃过于谨慎,与诸葛一样是一个靠吃存款利息、难得操操大盘的人。而周瑜之策,实是王霸之计:人不为我用则不可让其为他人所用,若真能得以消磨刘备大志,无论手下将领是否投吴,终是去一大患,加之取西川之略,成则南北对抗,败则别无出路,颇有三国时代大风险投资家的风度,不过他的实力资本是相当雄厚的。这二人实在是“正邪”两道中的高手啊,将其比之曹操之荀??凸?危?嗖晃????br /> 战术者,一则云战有奇谋,再则云治军有方。孙权评论前三人,颇贬鲁肃之才,这也难怪,鲁肃屯军之所恰在多事之荆州,若不想破坏他一手缔造的孙刘联盟,他就自然不会出兵去打关羽,可谓用心良苦,但这方面他似乎的确要名居最末了。而周公瑾克曹赤壁,陆伯言书生胜刘,吕子明白衣渡江,无不是上层的战略,他们每人又有一部绚烂多彩的战争时,都做到以最小的牺牲,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次次都能窥破敌军的弱点,从而一鼓作气破敌于刹那,此三人恐怕难分高下,真要讲起每个人的战功,恐怕几天几夜也完不了了!三国志偏颇于陆逊,我们也没法,不过他的战术保存如此完整,倒是难得的资料。
, E5 X, t2 A3 [& ~- m' r8 D武功么,四英杰的才能本不在此,自然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只是陆逊先闪一边儿去,然后周瑜鲁肃不能算太高,不过大战之际,周瑜可以冲锋陷阵,徐退之时,鲁肃可以箭穿盾牌,加之周瑜舞剑、鲁肃单刀,能够自保,也可用来吓人,更可激励士气。吕蒙则十五六岁就追击杀伤盗贼,演义中更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剑挡住了对杀的凌统与甘宁,不可谓不高,再说他怎么也是个当兵的出身,能够打仗N次不死最后被提拔,应该有两把刷子。其实最想不到的是……陆逊反而是这几个人中活得最长久的,很是千古难题啊?不过一个人能被气死,可见他的体质亦不怎么样,大概是从不站在阵前大喝冲杀的缘故吧!( P' T7 @0 q8 T- h/ j
人品方面,公瑾自不必多说,孙权初继位,其他将领不服,不待以君臣之礼,他就率先“尽敬,便执臣节。”而且把程普这种老油子感动,可谓高手。吕蒙亦是个不计仇的人,当初鲁肃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介武夫,他也不在意,反而为他画三策,最后与鲁肃相善,也不错了。陆逊为人对上过于刚直,不及顾雍之宛和,被气死也不知该对他说什么好,倒是对部下相当不错,他刚当太守时淳于式诽谤他,后来澄清事实,还重用了淳于式。鲁肃更是“善下不足”,看不起吕蒙(最后被感动不说了),真是不怎么样了,其攀龙附凤之心,也与前几位不同,真是可悲可叹啊!0 M, D: G" @2 y6 a6 ^+ f
这四位能力各有所长,都是一时的豪杰,史上本无什么先后的排名。各位硬要分个高下的话,我自然还是看好周瑜了……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排行榜之十大评语 〈转〉  
6 Y; V, c, l, J8 O3 v: W! W* N   定义:这里说的评语,其实是指对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评价。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的影响,对于人物刻画多以事件描写和当世之人的评语为主,其中大都是简洁而精辟的语言。因此对一个人的评价,评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家欣赏古典小说时所要注意的一点。《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小说的代表,其人物众多,个性张扬,性情迥异,因此上它的评语都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已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口头语。9 I2 j; I& J0 J' [# }
第十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c! q6 W5 ^; S8 F5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精辟指数:5.59 R$ ?7 c; ]0 }& {# r. C
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2 w1 i  z* ^# d2 t9 T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精辟指数:6: ^3 z# |' p, |4 @5 F! f( z
第八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r+ t0 n1 J5 l5 Z1 j! `*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精辟指数:6.5- g# B9 F' c9 H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5 C. o) U# {9 z" E" u8 U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精辟指数:76 P: u% S# V; A$ M& G, p0 B
第六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0 Z& u4 ?1 H9 G8 c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精辟指数:7.5
* U% x3 k- u7 Y: d5 u第五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 \6 c0 K% M( x% r! o/ ?( T& c2 k  J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辟指数:8
; G9 {, e9 {1 T7 H3 a7 Q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3 _# }* e. [' E1 ^+ T. z! ~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精辟指数:8.5
. Q; q& F, o2 f' Q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1 t  q6 B9 b' q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精辟指数:9
9 }  ?! {; \) Z% }& M# Y% o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z9 |$ B; U" E/ U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精辟指数:9.5
3 F2 v0 l4 n* S6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 s, A; H. {: j- F" A# J; X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精辟指数:10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排一下本国四大丑女的座次,不知诸葛亮的那位黄氏夫人能否忝列其中。大名人娶了个绝世的美人固然是千古流芳的佳话,殊不知若有个绝丑的太太也是可以作为谈资,名留诸帛的,例如东汉的梁鸿和妻子孟光。梁鸿的得意作品《五噫歌》早为后人所忘,自己却借了丑太太的光,和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等典故一起流传,尽管,对于孟光而言,这种贤惠的美谈未必真是一件好事,尤其在程朱理学奉为妇德的典范之后。虽然被推上了神坛,成为教化提倡的楷模,但她出现的姿态,依旧是梁鸿低眉顺眼、女奴一般的妻子。看她荆钗布裙,看她举案齐眉,看她唯诺而恭谨,而那个时候,她的丈夫梁鸿,不过是一个供人劳役的长工。孟光的悲哀尽在于此,即便她后来成了万万人的神。并且,随着这神的光环越耀眼,她的奴性也就越重。 ! H" t" O: S5 j5 b$ X
相较而言,诸葛夫人则幸运地避免了这种尴尬。倒和春秋时期的著名丑女无盐有几分相似,无盐小姐凭着纵横捭阖的雄辩,嫁给了齐国的天子真龙;黄家小姐在传说中靠着过人的才思,嫁给了三国时期的卧龙。传说里,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的专利权本来是夫人的:他单身时去黄承彦家玩,看见黄家千金在后院呼喝木人木马作家务。想来诸葛那时定是个热爱科学的好青年,吃惊之下,立刻向黄老爷提了亲。但这种传说显然是不经的。诸葛亮本人和木牛流马之间尚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帐,而况他的夫人。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本着为了突出诸葛的完美,于是连带赞美“武侯夫人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这些我们大可以“小说毕竟是小说”轻松应付过去。而那本《三国志》里,陈寿本无知道黄夫人的存在,倒是南宋的裴松之在注释里引了《襄阳记》:“……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倘若卧龙先生用他最喜欢的《梁父吟》旋律把这两句话唱一唱,大概也可以算是自得其乐。)但其中也并未对黄氏的才能有任何评定。因此,关于黄夫人是不是大才女,本来是无从谈起的。后人出于对娶了丑妻的诸葛亮的同情——同时,这种同情又是出于对诸葛本人的尊崇,因为若是人民公敌曹孟德不幸和丑女结了婚,想必大家都要拍手称快的。——给诸葛夫人平白添加了许多美好品质,并且为了突出她是“诸葛夫人”的卓尔不群,特别有别于普通的三从四德,赋予她不寻常的智慧,使她成为了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女才子。(蔡文姬是能算是女作家)但是,如果诸葛夫人只是一个容貌平常的女子,这些附属品德是否也就根本不会出现?就像大家都很崇拜的关圣什么什么帝的夫人,完全成为了一个透明的影子。 0 R. ^0 p! [: r! z  J+ D/ B1 ?
于是,问题集中到了诸葛夫人的丑女说上。
& }4 f) g0 w& o7 Y1 u看看这种说法的本源,原来是黄承彦老太爷给诸葛的一封信:“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老太爷是当时的荆襄名士,想把女儿嫁给这个后起之秀,于是提了亲。那时候,竹林七贤还没出生,世风也并不尚任诞通脱,黄老太爷学的是陈藩、李膺这种“以天下名教为己任”的传统士族作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谦虚。黄小姐即使真长的和貂婵一样沉鱼落雁,作父亲的也不可能把自己女儿吹嘘的闭月羞花。而况,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原没如今开放,在魏晋风气极盛的时候,陈寿让丫鬟给父亲送药,走在路上让人看见了,立刻被弹劾罢官,何况是建安初年!作为名士的女儿,黄小姐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因此,南阳当地人看到黄小姐的可能性不大。唯一比较可信的是,当诸葛亮被问起他太太、或准太太的时候,秉着和岳父一样谦冲谨慎的态度——他在谦冲谨慎方面是很有名的——作了回答。因此那句“孔明择妇”的乡谚,就极可能是当时名士圈里的朋友听了答案,而后作歌调侃。一般老百姓不大可能用“择妇”这样还算雅驯的词进入俚歌,也不可能直接称呼与荆襄高层有密切联系的黄家翁婿为孔明和阿承。 . J- t6 @% B! [7 Y; o' X$ ^
根据黎东方老师的解释,这种谣言的另一可能性是“当时南阳的姑娘们见到黄小姐嫁了这么出色的小伙子,十分妒忌。于是毁谤之下出无盐。”说法虽然新奇,但未尝不可能。况且听得孔明的自谦,真以为是个丑八怪,益加愤愤然进行艺术创作了。
0 R$ H: p0 ?$ Y7 l% M6 r+ Z如果来看一下黄承彦的家族,就会发现他的夫人,也就是黄小姐的母亲是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后妻蔡夫人的亲妹妹。蔡夫人的美貌和手腕都是一样的厉害,不然刘表也不会对她千依百顺,以至变相放逐了自己的儿子,使得蔡氏一族的势力空前膨胀,从而很糟糕的在史书上留下个“溺于后妻”的考语。而既然蔡夫人是美人,嫡亲的妹子丑也丑不到哪里去。黄承彦得以娶到蔡家小姐,成为刘表的连襟,除了他本身的名士地位以外,容貌举止方面也决不该猥琐而粗鄙,反观同样是大名士的司马徽,因为其貌不扬,终究娶了个无名的太太。因此,有了父母双方的血统保证,黄小姐充其量姿色平平,只要不是基因突变,绝不可能貌如东施,丑陋无双。 ; _8 t! A: _1 y8 n' w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黄小姐真长的不堪入目,诸葛亮会不会娶她。由于历来的讨论都是揭露诸葛亮如何牺牲个人利益,娶了丑女太太,费尽心机拉裙带关系,从而乘机打入荆襄名士圈——当然,他的“好色莫如好德”可以让孔老圣人在天上很是欣慰一把。但是,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打入荆襄名士圈的必要呢?当时,他的大姊和二姊已经分别嫁给了当地的大士族:蒯、庞两家,这正是诸葛家族本身就属于这一阶层的证明。况且,如果诸葛亮真有心要跻身上流,士族门禁的森严远不是以其个人的力量能够突破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晋时期,司马炎为太子选妃,最终选择了门当户对的贾家又凶又丑的女儿;东晋时期,桓温的势力如日中天之际,向高第王家求婚,结果被蓝田令王述骂道:兵,哪得嫁女与之!中唐以前,宗族的力量异常强大,有时甚至能与皇权相抗衡,因此,士族之间无形的等第壁垒也就愈不可破。联姻,也许是加强与当地士族之间联系的手段,但决非是进入上层的突破口。诸葛亮一族原籍山东,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诸葛珪和叔父诸葛玄也都担任过一定官职。在琅邪当地,诸葛是一个相当大的氏族,从《三国志》、《晋书》,以及当时许多笔记资料中都能够看到诸葛世家的多人在军政舞台上的活动。而作为家族的一支,诸葛亮一家迁徙南阳,令誉和清名依然存在。并且,当时孔明的长兄诸葛瑾已赴东吴担任长史。如果说因为躲避战乱的流亡使这个家族的命运略显颓暗,那么诸葛瑾的出仕无疑又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因此,诸葛与蒯、庞两家的联姻才得以成功。诸葛亮若真如自己所谦为一介耕夫,这高高在上的门庭就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看来,作为相当的门户,诸葛和黄氏的婚姻是平等的。以诸葛亮容貌甚伟,才不可量又自许甚高的性格表现,也不可能纯粹出于门户的考虑,去和一个当地丑的出了名的女子许下婚约。因此,才自筹女这一说到底不攻自破。
5 V( h6 i/ S2 Y5 E一旦这样的说法被推翻,黄夫人可能感激我,但毕竟是十分煞风景的。名人配不了美女,那么丑女也是好的,不是流芳百世便是遗臭万年,最怕就是中庸,这是一切名人的致命伤。但由于美人和丑女永远都同样稀少,不比泛滥的名人,于是,后来的艺术创作加工者们也就义不容辞的为名人们分忧了。三国里最具才子色彩的两个代表:诸葛亮和周瑜分别被许了一个丑女和一个美女。——周瑜的婚姻也可视作当时东吴孙氏的新兴势力为巩固政权,与当地士族联姻的一个事例。并且由于他与非常要好的孙策分娶一对姐妹,这种带有一定戏剧化的传奇色彩显然很符合人们的心理。然而,尽管一个是“有国色”,另一个被认为是“阿丑”,这样的两个极端却也并未损害这两个女子和他们丈夫的形象。因为她们都非常严恪的遵循了德行的完美。而在历来的正统眼光中,德行无疑是一个妻子的本源,才、貌不过都是可以附送的。不过这附送也是占了名人的光,生怕一个平庸的老婆辱没了他。因此,若黄氏夫人当时嫁的不是卧龙,而是南阳的小地主,那么即使她真比诸葛亮聪明一万倍,陈裴两位大家也是断断不会写她入史的。当然,她若嫁给的是曹操,这又另当别论。由于名人的缘故,历来好事的谣言家们又可以大大的骚动一下了。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美男子(以三国志为准)
! {% U2 E0 r# Z& V, z魏国篇3 V. j% b2 R" I- d# a, E) C5 ^
魏明帝曹睿:「容止可观,望之俨然。」「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原?硎莻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八校尉,其实当年灵帝将死时,蹇硕就是八校尉之首的“上居校尉”,统管袁绍、曹操、冯芳等另外七名校尉。当时蹇硕受托立刘协为帝,却不知什么原因无法施行,反而被同一时期晋升为大将军的何进给砍了脑袋,一起死的还有骠骑将军董重。
, I1 k. T$ [; b' E  中平六年七月,何进向他的妹妹何太后要求罢免所有太监,结果何太后给了个不怎么样的理由拒绝了。结果何进这个傻冒居然叫董卓暗中造反,带重兵到洛阳吓吓何太后。结果嘛……董卓进洛时何进已经被干掉,洛阳乱糟糟的。于是董卓乘机捡了大便宜。! Y- D9 F5 Q$ i! _/ C( g; C
  中平六年八月,何进要求何太后杀光太监,结果事泄被杀。于是八校尉之一的中军校尉袁绍(好象开始是他提议何进杀光太监的)伙同河南尹何苗(何进的弟弟),加上原来何进的部下还有虎贲中郎将袁术,进宫搞大屠杀,结果何苗居然被自己人干掉了(大家看看乱成什么样子了)。
1 K' z& j/ M2 @9 z9 I9 R  陈留王刘协陪着少帝逃出宫外,一直跑到北芒镇。这时候,带领大批强劲凉州骑兵的董卓也随之而来并把两人带回洛阳。/ B1 s# ~3 {7 }
  董卓回到洛阳后干了三件重要事情:(1)引诱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进而收编并州骑兵。(2)要挟何太后夺取司空之职。(3)要求废少帝立刘协为帝。$ w- R+ y. O  k; ]6 G+ S6 T# k* r
  而其中的第三件事,恰恰得罪了太多人。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声望很高的卢植、袁绍等人。袁绍更是马上离开洛阳回到冀城。; ^! V% J. M, R# ^9 s! ]5 ?9 J
  董卓杀少帝和何太后以后,打算用高官来拉拢名士,其实效果还算是不错的。任命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另外还有蔡邕、刘表这些相当不错的人才。但是董卓同时犯了个极大的错误——授予袁绍渤海太守之位,结果被袁绍乘机利用,伪造文书发动诸侯反董……至于以后的事,就到了大家很熟悉的那段中国分裂时期了,也不必重复一次了。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战争年表[转帖]
0 C9 h! n: P5 K, u9 I3 T190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 8 u. u# C$ t0 O* }9 T& ?# o0 j0 y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 0 O. I! _8 |. r! v/ B
   孙坚鲁阳退敌
- z2 Z# Q% h* d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5 g+ A5 ?( T: p- P- u, ?% X; d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 , j1 P" c# F) N: t+ e) r: P2 Y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 4 p. _0 }# y! k- ]! b. U9 ~
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
- a$ O+ t$ u: x0 d' F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
" b0 R! y7 j; o% y' B8 g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 . u1 t3 y( r* H1 }4 U2 A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 " i7 y) h) s! K3 F6 S# j% I5 e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 2 t0 y/ |! K$ g% k: |+ C" D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
5 _7 C+ q; c* B; l* z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 ) U. R: k0 K0 m
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
0 L8 A  n' R7 o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 & O5 I1 b2 m5 ~, f$ D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 ! V( I2 q; W) ?  W* F& f# u6 O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 4 u# @/ G6 |6 V
   李傕等进犯长安之战 & L5 G! |+ s/ _- T& m- W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
# G9 z& K& E0 S' b: ]. P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 k$ ^7 e0 ^8 `! Y3 E* Y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 W4 e6 I: I6 Q5 ^; i0 |6 o4 T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 E* }. B- Y( ^, V; g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0 O6 W+ m$ _' q1 Z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 H' u. Y( r' D3 w3 W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
/ R8 X% T5 g2 \( O8 Q" o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 J, s9 Q8 g- l7 K+ U0 _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 4 x" r) c7 g+ ~! z2 y! m
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 W2 y. O3 t7 e0 \/ g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
; I& j+ g* _  q7 n& T; g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8 n1 M, T9 e- q+ v   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 F1 s8 i- \' |" o% o7 q
   李傕、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 }! R$ X4 F8 G. [3 R' Y! A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 G" _' S/ a& R, x- u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
8 K% E% o  g2 {3 g3 m) N. B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 N% L$ \: M$ n, p, ~: L- T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3 ^6 r# O5 h  @& a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 9 R; o" O  O; e+ n0 m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 ; M: R1 N- J# l1 ]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2 o3 L: J6 ?& Q8 D+ O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 X' i: u$ f9 W197年 曹操攻张绣淯水之战 % x, ^; |1 m" g: q/ x) O% Y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 Q5 U3 k9 p7 K- S9 p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1 A1 |. G/ r. `& J+ e0 p) ]   吕范、徐逸攻陈瑀海西之战 ( M* ?3 [7 ^1 i1 x* ~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 5 n7 }/ H3 [2 |3 Y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2 \! F5 }( d7 w% W, t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
) v! O, }7 \+ ~( x, X198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 x4 _) m, |3 @$ p2 X5 Z
   段煨灭李傕关中之战
: u) Z, E) p+ }" ]; b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4 p* E6 g- n+ j2 w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 l8 F4 e7 ]# x) q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 |0 O5 P1 k5 C7 [5 Q) B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
+ r, |& l/ j! E/ U  d( R3 T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 Q$ n# t) U5 V# H0 j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 v- S' G: A' p: c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3 z+ |' n+ o0 }: Q* j; `0 ]  ~% }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3 z5 J- a: q3 e' \4 [9 Y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7 p. e. {: l4 D; G5 F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2 F+ O- n/ D6 c( ~1 N
   张鲁据汉中之战
7 ?# y3 @9 r$ A, j/ i4 U- C9 F% @   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 P* [) m) L2 G9 h3 q5 q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 8 p; j( u6 V; Q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 Y) E0 P' v! B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 V* y+ w9 W7 U5 p! ?  w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 y( k! }% |& _* S% _* |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5 l: u- ]  P) I& _5 {' T( l5 g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3 }+ y$ p( U* L5 l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 m3 V6 V4 C: y. Z/ |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6 J3 u" V2 y8 e0 R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5 u: M$ z4 S8 _! y, d   袁谭与袁尚之战 & q/ O& L7 S) o- T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 p% O) _0 {* c5 t& A! g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 `; _0 J5 V+ R  N# P9 x" ?( {; N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 y( {$ p6 s' n5 W$ U: v0 h2 ?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 T/ }" q  H4 o! X! u) `
   孙权平山越之战
% Q) X/ I# v. P4 p: W! G# _1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 0 G+ n" t0 e& p0 x6 M3 Q8 k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7 d* I! x: l& f* j9 w+ V/ T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G1 t& h1 v% v2 B- V1 a6 _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 U# u1 s0 Z$ [! o# h
   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 6 d& y- z) D6 ]! y: A5 G9 r8 q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3 Q1 h& C% D  O' x- u# _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 ]5 k8 e3 A3 {" N) m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 Z: A1 l2 h4 H8 z& V) s# s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 ]6 |  {6 b7 }& _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5 y& m& ?7 {" C( L) V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 M& y0 {; Y7 {$ r+ E
   赤壁之战 ; Y/ _3 Y: w1 c7 P$ Y" [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9 w! Q6 N; `' L0 Y+ u* z; ^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 l, j+ P4 R8 O8 m$ H: `- z& a3 f   张昭攻当涂之战 " C2 T" n% c6 |/ B* {- h9 j$ Z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 ]) `4 _) v. T, k3 C+ w& K5 o/ Y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 J* t8 U' p; H' {9 i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0 D/ e# b0 Y& r7 V3 }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4 D- S% k' b2 m) z# X8 p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1 }5 K! P8 `/ O6 q5 N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5 z2 P6 i* v% t5 i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2 j0 f  d1 V9 }4 ^# ~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  U8 I7 d/ r( @* E4 @- T8 _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L( ^6 N' S& n2 c) l5 Z8 a   诸葛亮入川之战
/ R6 X8 [. ?# b" Q; B: M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 v7 n' `! |1 n7 q2 v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1 N5 V! N2 b; P. t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9 d! @7 X2 f, a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 U; Q& W) m5 V6 _5 q8 B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9 }: B" f: |2 w! F5 h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4 }7 L8 j0 q0 M, _' p5 P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 S: \3 q; v9 L0 m9 I( O5 Y/ w5 E; [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1 m  U) G4 t; T/ x2 ^
   孙权围合肥之战 $ |0 q  X/ @; ~8 o+ q' H0 `) G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5 r+ t7 c9 n' ]5 k0 O+ B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6 S+ o. p; x/ G' E% B* I7 f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 }6 {  _- B- U  j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 ~- i" f' z3 ^# l4 J6 N: P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 l$ A$ U7 \- ~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 \% P4 y4 b5 g9 D1 @2 I- e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 E" o) x2 N7 o9 Z* D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 k: |, W1 T! W0 F6 V* k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 G0 J' p$ u: ?0 Z& X% J# E
   樊城之战 9 W" ]( H8 H' u& p7 o" S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 Q9 q( K9 X. B- |. p0 t0 m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j5 A. ]# {" `7 e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 s6 ]; B- L9 V6 ?# I7 o- e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 L4 B2 F3 ~0 ^% d1 ?0 I/ f- C  n
222年 夷陵之战 8 E9 q1 o: o1 U% `1 b; P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 r% H. x7 q& c; ^% l/ o' m1 D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9 d2 ?: a7 r& }7 l% o0 y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 G0 P' F. i4 e" t1 _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7 \4 H) b3 z& A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1 U0 m2 t$ [) v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 m7 p4 n/ C6 S0 b  d# l
   贺齐取蕲春之战 ! Z2 E* c2 v% L4 f/ x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 [5 K! ^8 o" n% s7 D1 l   曹丕攻广陵之战
! A. X, l% [& J5 W: n% O- i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2 v) X9 F) h0 T. ]/ }' |/ o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 Q" n3 B2 f5 E, M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 e: l) f7 k0 ]* U1 _6 r  s3 O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 q1 x4 E( g# q5 {
   孙权攻魏之战
: I$ `6 S% n( S* Q& a0 i: A  D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 {1 Z6 e% \1 k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 O& t% R6 o- d9 D& w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 e2 I, P" r8 W2 ~  V7 t) |/ f+ r   孟达反魏之战 ( V7 i% v$ L6 h" c- t( R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1 C8 y: n0 f$ p/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7 M4 V/ h* H0 u& X' Q% ?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 C" w6 J' B: n) A2 F
   魏与吴石亭之战 ; G8 I9 i  o2 Z. p6 Q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 G. ^3 R5 o7 D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 [3 ~4 G  x' D1 T   满宠守合肥之战
& h3 g0 \" d- O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M, {$ ~- Q+ G' C; R5 i/ z' o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8 G# {2 d4 N* `: P' O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9 p9 J: ~9 Z/ O3 r
   魏与吴庐江之战
# A1 D% k: F9 n0 [1 S9 j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5 Y$ ~! u3 j  P8 x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Q3 }* N( n9 p  Y% w& n/ u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 n/ N1 j2 r2 g4 J( ?6 I& F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 A/ x! m" I+ p2 {0 k* l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3 e8 ~1 b1 Z6 A+ \" F/ n" v( F  @
   杨仪杀魏延之战
4 N# W. Y4 X6 D6 C   诸葛恪平山越
. l# M6 b: O! D9 W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 ~' k* e+ L3 U& s# b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 g% R# ~( U3 U; S% r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3 o! r  `# a- N" O; r+ A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I6 W6 o9 L! A& h- B" T$ X8 a3 m. h% B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 T+ K8 O. z+ V9 O  ^( H"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2 G2 q* g  B8 n4 n5 I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 g/ G6 r5 C7 j& s7 c5 }5 B240年 张嶷平越雋之战 , U+ U' I" ~$ I1 x; b! b- W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x  F& F4 k8 k- @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 g0 s+ D+ I' t, \8 @5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 c8 q1 K' j, {7 N% \246年 吴攻魏柤中之战 ) t6 [+ @5 }" h" T/ \3 t* ?
   毋丘俭攻高句丽之战   w- C! ]' x# a) s: j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x) [3 `$ g( n6 b8 w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4 M& X4 {! a; M3 R# p7 t: J- D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 x6 v( Z0 X0 U! w  H" n. x1 G  o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 S$ x! l) C& M2 f; }$ v" }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 B! V/ ?/ j; R7 O. ]% M" V   姜维攻西平之战 % N4 i' j' w  _+ j/ _  |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 C6 K4 h* V+ A7 o9 v9 N   吴败文钦之战
+ t; [5 n( U4 c, a4 w% t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 v2 }$ k# H( T3 ~  i8 K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4 M' R1 J1 Q7 g4 v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 E3 r- ~: G+ I8 I- g# n' A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f7 Y8 f$ l4 W+ _7 `7 B# P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7 `$ J1 a2 M) Y& L4 d$ t# i2 @   孙峻攻寿春之战
) w& M8 }% c! ^' _9 ?9 |( }   姜维攻狄道之战
, T7 ^+ a5 F5 L& {- r' m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 Y4 x9 T+ c$ {/ J3 i. h7 i6 {   姜维攻段谷之战 - ]& h( g) O& o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 Q+ u3 O: }  h3 z% |& Y& [: j( o  H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 J3 d# n7 K( R0 b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3 b; A* \8 Y! e2 R, x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 m% p! |; X. d/ I  @0 _  R' h
260年 成济杀魏曹髦之战 2 ~5 R6 n$ N6 S/ Q2 B0 Q! f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
& `2 G  P8 N* ?6 Q& i. |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 & N0 A6 Z- L" b) U+ o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
' `6 D2 d* Q7 m8 g0 n( B& ^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 v7 Y" B& p& K2 G' G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 U3 b7 Y: P7 M0 ?0 S8 E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1 r, K" s7 Y/ B2 i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 h' l; U, B0 \/ k5 w: |.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 J5 C) V+ ?& H, n: J! a: y9 E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 ~; V/ q+ d7 A7 [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 U  k% O! |7 }; p' f1 J0 s
   晋与吴合肥之战 : r2 b" Q( h5 n! }% |3 e5 p$ C3 g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 `/ u& C# z3 j, K9 {+ P9 j8 W
   吴晋涡口之战
, d/ |7 z' k9 I  I6 A9 R/ k271年 青山之战 ( f; W! v6 M( g3 r$ ~+ |3 e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 `2 T0 u( c+ {6 r5 O- U4 e- {( U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 c) S) n. V- V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 g4 r% T) B$ C% u
   陆抗平西陵之战 0 A. H: u, j6 m9 N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 S/ F1 a4 a. r
   杨欣讨宋质之战
+ C! R+ j# B, N5 K6 w# J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 b3 ~8 i$ [9 _. T  @% d: L5 X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5 d) Y, F( X" R& M% x7 A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 ^6 M+ R9 c2 P( W3 P
   晋攻吴枳里之战
! R* G# a9 ^* |) t( z* q7 s   吴攻晋江夏之战 $ m: E0 I" N! M' o5 d" h, e
275年 晋攻鲜卑之战 9 w4 L% _( G. E+ M% H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3 E' Q4 }  ?3 x+ S/ I7 T: |5 Q   晋攻鲜卑之战
3 `% X' x) A/ P# |, b% S   鲜卑攻晋边之战
7 }% o7 f1 S( d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 A  ?/ b- b6 e% x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 / {, T! u# u' o4 m, r* n
   吴晋江夏之战 7 D$ B3 k3 \- ~; ~, N7 a" Q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 I, H4 ?7 U) l2 q4 y% x* N) S
   晋吴皖城之战 ! C3 L& T2 f2 ^
   晋吴西陵之战
  [- X  k" }. o( k1 l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 G! J9 y' V: q: ]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 K0 }( \" [( P$ M5 ~" v280年 晋灭吴之战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史》陆逊之死 # H5 \3 |7 t' V5 L* P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吴王,立长子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登为皇太子。太子官属有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宾客有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于是东宫号为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未见于史册。孙权所爱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孙权赤乌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权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权之爱霸,更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和、霸不睦,大臣也分为二部,比较正派的大臣如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屈晃、滕胤、施绩、丁密等维护太子,公主鲁班(孙权宠姬步夫人所生的长女,嫁给全琮)、全琮子寄、杨竺、吴安、孙奇等则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霸而“谮毁太子”。一次,权得疾,遣太子到长沙桓王孙策庙祈祷,太子妃叔父家离庙很近,乃把太子请到家中。公主鲁班闻知,乃向孙权进谗,言太子不去庙祷告,却往妃家计议,于是和宠益衰,两派大臣的争斗也更厉害。孙权认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乃废太子和,赐鲁王霸死。另立所爱潘夫人幼子孙亮为太子。
9 `9 t( e& ^/ ?6 N. B% I  以上的事,不只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是孙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复杂的反映。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可以拿陆逊同孙权的关系来说明。前已叙及,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动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8 I3 X  n. o5 D+ P$ `
  孙权所以逼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O* a% R" j: s* h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r* B- Q: {' {& Q2 {0 O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濬、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己确定,枚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4 M- k( V1 l7 f8 m! o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 |) l3 l- b7 J& ?& {0 m8 n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孙和为太子,又给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权之猜防逊,不会与逊为策婿毫无关联。陈寿拿权与句践相比,正是他识见高超之处。非深知权之为人,固不能道此。
  |0 O# J) y6 N( v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孙权与陆逊两人的矛盾乃是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吴国的衰落。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官职一览表 6 i! B& d: v0 D( X
--------------------------------------------------------------------------------
* c. e4 Y  x' g" }' H% {7 I: I+ D2 u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⒔??热私晕?蠼???. o$ n: u, P8 Y1 R- e1 L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1 y* g7 k' _: F; X: x: h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 f# {$ C( T0 E" j& C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3 {: }: D) a  D# X  n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 H- s6 j1 q" Q: I+ _) d' ?  i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 C6 C$ K) a3 v0 L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8 K' Q; Y' `0 H! \4 H& @* }
& b8 g* B7 m3 Q/ j( l- ?' G5 p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3 m) I2 C' ?# S! @; G. ]  A9 z1 M) u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 k# E, B! w1 D, z, S; z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 z' M  y7 K6 q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 l+ U' s7 Y, q% M) Q: e2 a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 w9 f1 C! ]+ C( ]2 p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 E+ j$ R9 z" c- ]* R. Z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 d/ e2 w5 ^, q4 X" x! f+ ~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3 \0 T9 t! l; ?7 D9 H: W% \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 {8 z6 R, I$ q' a  X9 B; L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6 A, C5 o7 ~/ i: ?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 `% _& Z! s& d( g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2 o; S- {* q2 U- }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 B% O5 c9 }: G! e% Q+ J& n& }  u+ w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 y0 @* |* ]! [+ h1 G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 y7 h( S& [0 U9 `7 r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 ~3 h' {) C: f: [# r2 _2 t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 {3 g: I3 H. V2 D9 H- m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 |. l: f3 i1 v5 j% q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4 `* K3 f- ]5 M! ^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2 g- D) M7 [6 S  w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 d( [9 ^  I) ]! `8 L; m; O- [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 C! ~- j5 `2 j* P" e
* s" ]1 k3 G9 q9 F5 A# p% Q% m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 a  [: g. m# [/ u1 j; b! |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 r8 v3 x  r3 V' `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0 g& S* J3 h* l4 _1 l% \' ]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0 f/ _, _, X; a8 s# x6 U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5 T9 X& K5 _, p5 T0 N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q/ f# D/ ]9 f7 U: U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 F" ^$ L4 z3 I. V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7 d: n& Q  Q/ K% L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6 {" Y% b. I/ U1 {2 k- g8 P  `  e2 G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 d! J0 A2 _/ J3 ^/ o1 C9 F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0 D6 m* W8 V9 u" y4 E4 `6 t  g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 B# H  T& O( q8 j4 a( D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 A1 z9 H4 Z6 S6 G9 K3 P  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2 g  _7 L( f$ N! N( r, f$ [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7 y# q* ?: R2 m! W8 {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 `6 ]$ Y* _& w6 U" D; i" a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 _1 [9 X! f- Q( i4 o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0 y+ v7 Y, Q. Q# N' ^: E5 O  相国:即丞相。 + q4 l$ U* F5 e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 f7 s/ F: r" a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 s. `- ~+ o& L2 T  t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 Z' @/ C# L; W" Q( K3 @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 k# g/ ]  D. }7 h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 D1 K( S& C$ }9 q, @1 v5 R" B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2 X$ Z4 k) @+ f# w' Y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 Z0 b2 q5 o. o5 U* ]+ k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 P7 n7 ?& z* ~( {* C1 ^* w7 e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 m0 ?8 l. u# l: f. s8 ]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_+ U& {; `+ O9 L) e9 v- {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氏五常”及其联想' f8 P, f9 }, n- c% ]4 z+ G( F2 e
三国中,我们常提到的“马家军”是指凉州的马氏军团——马腾和他的子侄马超、马休、马铁和马岱以及韩遂所领的军队,在三国志九中还包括光荣变态产物马云绿(马超的妹子赵云的老婆)。这马家军在诸侯中雄霸西北威镇一方,而游戏中他们的骑兵可说是横扫千军攻无不克。到了马家军入川时,却只剩下马超和马岱。巧的是刘备有两个不错的幕僚也姓马,乃马良马谡两兄弟。如果那俩马武将和这俩马文官能一同带兵,也可组成新的马家军,可能攻击力没有原来那么强,但现在既有将军也有参谋,这更像一支正规军队。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怪怪的。
2 M' M/ |9 r3 a! G) |) |% t说到马良季常,记得最清楚的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褒奖他的话,乃刘备领荆州时跟随刘备并为其效力。刘备进取西蜀,马良被任为左将军掾,辅助关羽驻守荆州。后出使吴国,为孙权所敬重。刘备东伐时,以侍中身份招纳了武陵五溪少数民族。先主兵败彝陵,“良亦遇害”,估计和张南、傅彤等一样死于战场上,死时三十六岁。(题外话:我的签名为“龙凤正庶季,羽翼超云汉”,可见我很喜欢他,死的好早哦!) 8 M: _6 c! c2 y( R
马良和诸葛亮交往甚厚,两人关系亲密,斐松之还推测他俩可能是结拜兄弟。 4 u4 c$ m0 E& m
马谡字幼常,和其兄一起从事刘备,虽得诸葛亮赏识,刘备却不怎么欣赏他,谓之“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孔明南征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以心服人,几番放了孟获以服南蛮。但是在第一次北伐中,马谡初上战场推测失误,导致街亭兵败,回蜀后被处死,年三十九。
1 m, g7 r( p/ g" d  f7 q先不论马谡街亭之败,他起码是“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对于马良,陈寿评曰“马良贞实,称为令士”。两兄弟皆有过人之才,更何况有言“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说的就是马家五兄弟。
( q  i9 @9 g9 ], n每次读到《三国演义》中的“马氏五常”时,都希望马氏五人能出场,毕竟非常想看到更多的能人展露锋芒。可是,大家都知道只有俩人跟了刘备,其他三人为什么不出仕呢?是要养老,或者是像徐庶那三位整天吃喝玩乐的酸“名士”一样没有抱负,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个无从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五人皆非凡才,但是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记载其他三人的名字,更别说他们的事迹了。不知道别的史书上有没有记载。
) h# r/ S6 {8 U. L; ?+ L" [0 l' W5 q关于“马氏五常”,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常”是什么意思。我原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不明白,今日突然想通了,这还和其他三人有关,并且可以推知其他三人的字。 ; P8 `# Y" U1 \2 F: x' N
马家乃五兄弟,马谡是最小的,但马良排第几,书中没有提到。
! ~% U& s/ L$ l古代有“伯(孟)仲叔季”的排序,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的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胞族),商朝的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老大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老三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而且古人常以“伯(孟)仲叔季”取名和字,如孔子,字仲尼;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
9 ~% |' c, n1 d# u0 h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那么按照“伯(孟)仲叔季”的顺序,可以知道马良排第四。在“伯(孟)仲叔季”中没有第五个,而排第五的马谡字幼常,这因为他是最小的,既“幼”意为“最小的”。
. M  M' M( W0 s: W+ e5 n8 u一个季常,一个幼常,都有“常”,原来“马氏五常”的“常”是这个意思!那么马老大字伯(孟)常,马老二字仲常,马老三字叔常。马氏五常,真是名副其实。 ! R5 q0 V" B1 W; h  n" s
想通了字,可名是推不出来的。如果让我来取名的话,干脆叫:马玄伯常、马康仲常、马津叔常,游戏里登录武将也这样。哈哈,我叫伊玄康津嘛。
& f0 G& k4 J' w( Z- m  Q$ m% E这么一想,才发现原来三国里很多武将的字都是如此取得。
# j5 j  C# M7 D9 F- k7 a# I" b& v* r孙策伯符,孙权仲谋,孙翊叔弼,孙匡季佐,老大、老二一看便知。
- E, e& F; Q8 z曹操孟德,姜维伯约,陆逊伯言,公孙瓒伯圭,郭淮伯济,是老大吧。
) _, _- G! n0 R还有司马懿仲达,羊祜叔子,刘璋季玉等等也是这样取字的吧。
( e4 N/ f  v' p. f' \( Q马超孟起,如果“孟”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可以给马休、马铁分别取字为仲起、叔起(应该是仲X、叔X,X未知),那光荣就可以给他们加上字了。玩笑而已
( z4 e( K/ y. D4 ]0 ^另外,从“幼”意为“最小的”,可说明古代取字时,往往最小的一个取为“幼”。比如孙坚文台,孙静幼台。又如陆逊两个儿子,长子夭折,次子陆抗字幼节。 5 Y+ O% E6 g% S0 c0 Z. W
还有,关于著名金石艺术家童大年的《童子雕瑑》中:“宗自高祖。世代单传。至先考松君。府君生五子。长昂。字伯英。号鹤霄。次昹。字仲文。号漱霞。三晏。字叔平。号剑波。四昇。字季泰。号旭沧。俱已去世。五暠。字幼来。号心龛。即小子。更名大年者也。世籍崇明。崇之乡有金鳌十二峰者。实培塿。而以峰名著。数典而不忘祖。复寓登高自卑之意云尔。甲戌春日。童大年记。”其中有“五暠。字幼来。号心龛。即小子。”幼即是最小的意思。
+ k8 s( Z  L  e" w* ?( g
. l2 L. A& J, }$ p  _注:加引号的句子(不包括字词),若没有说明出处,皆出自《三国志》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r.Vincent 发表于 2005-10-9 21: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暗流汹涌——也谈费文伟
# R, D& d1 C) e: `2 P' I; w5 F! m6 U! y/ i
  魏延之死是蜀汉一大冤案,其人无造反之意,却因此全家遭戮,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动手的是马岱,主谋的是杨仪。马岱执行军令无可厚非,而枉作小人的杨仪却因此为世人所唾弃,他自己最后也落个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个结局也总算使得同情魏延的朋友出了一口恶气。杨仪之罪本来已经是盖棺定论了,不过在下最近在整理这段旧案的时候却整理出一些蹊跷,于是顺手写成此文欲与大家共同分析一番。 ; v# O1 p9 E/ P
  按照现代的说法,蓄意谋杀必有其杀人动机,这一点与魏延交恶的杨仪无疑是完全具备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魏延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却并不是杨仪,这一点就比较奇怪了,难道杨仪纯粹是为了私仇而令马岱杀死魏延的嘛?如果是这样,他为什要后来又“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杀了魏延他应该感到高兴啊?史书上解释是因为他领了个中军师的闲职,结果自己成了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的闲人,原本认为自己会成为孔明继承人的他被架空,因此不乐意自然要大发怨言。如果这样说,倒也是情有可原,但仔细想想,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嘛,他难道不知道不打仗的话自己这个\"营运高手\"一无所用嘛,有什么好抱怨的!
: t) v9 y% i; T4 P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孔明和魏延一死,蜀汉最大的主战派阵营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姜维算一个,可那时的姜维论资排辈差太远了,赶不上趟。杨仪不是笨蛋,这一点他也应该早就预料到,作为在战时最能发挥自己营运规划能力的杨仪在离开了北伐这个舞台,政治生命也就算完结了,等待他的肯定是被处以闲职。如果杨仪还算是个聪明人的话,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和魏延和解共同支撑起北伐大业,以便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依然不顾一切杀死了魏延,而杀死魏延意味着北伐事业的终结,杨仪难道蠢到想让自己待业下岗嘛? 2 e: A; ?, H0 k( n
  孔明留遗嘱的时候,杨仪应该也在场,他不可能不知道孔明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既然选择了处死虽然和自己不和却同是主战派阵线的魏延,他自然是有所依持,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经得到了什么保证,这个保证足以兑现他的前程从而可以让他放手一报私仇。私仇尽管报了,但是事后的发展显然并不如他所愿,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证,他成了一个被置于最高权力之外的“闲人”,所以他有怨气,他自然要发泄,不过他发泄却找错了对象。最后终于无所适从而选择了自杀身亡,一年之内,蜀汉北伐的“军中二宝”相继不正常死亡,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其中让人感到实在是疑云重重。
; t! [9 I- c* B- Y7 T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破案的必备条件。魏延死于军变,杨仪死于自杀,这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细对照却发现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两人的死前活动都曾和一个人有所接触,这个人就是费袆。在此之前,费袆在魏延和杨仪之间一直是扮演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三国志》里说他“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而我的理解是,孔明在世时,费袆扮演了一个很讨巧的形象,使得孔明认为只要有费袆在,就能保证魏延和杨仪两人各尽其用。这一形象为费袆作为孔明的指定接班人加了很大一块砝码。费袆真的是想要尽力开解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怨嘛?当然不是,仔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杨仪之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罢了。
) b. B/ s- E! q  先看魏延这边,孔明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孔明一死,杨仪就让费袆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袆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袆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
1 t" q  F; F4 l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如果费袆确实是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无需怀疑费袆的能力,面对“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的诸葛恪、羊誖,他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对于说服眼前对自己还较为信赖的魏延应该还不是问题。但是这时费袆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袆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袆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袆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因为假设当初费袆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后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理智了,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当初在营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写下联名公告的费袆。
- [; A* ~: b& a' ]: \# g  费袆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袆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袆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袆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三国志》里记载“祎密表其言”,我当初看到这句话就冒冷汗(身边有这种朋友倒霉啊),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 4 H0 F( r+ W& z( u$ I0 p: m. X3 I
  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袆,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给他承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袆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2 j; q& E& R6 a9 V! Q: @
  随着北伐军中“二宝”的陨落,军方的最高权力形成真空,而最后被瓜分的这份权力落到三个人身上:蒋琬,费袆和王平。军政两道的大部分权力统统落入了蜀汉的保守派阵营,而在此后整整将近十四年里面,蜀汉除了打了一场防御战以外,几乎成了三国的看客,东线的东吴独自承受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而东吴也一度怀疑起蜀吴同盟的可靠性。从蒋琬到费袆虽然都是孔明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是思想却是和孔明完全背道而驰的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满足于镇守汉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孔明死后的权力,真正的得益者显然已经暴露无遗了。 + d% P" ?# Z( }+ y8 n/ Y" L
  现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从魏延让费袆写联名公告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阴谋就开始酝酿了,为了激怒魏延,费袆撒了个大谎,而在魏延率军追赶的时候,他又策动杨仪和王平,许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之后,又将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对手的杨仪逼入绝地,最后迫使杨仪自杀,自此不动一兵一卒,将蜀汉的主战派一网打尽,灭尽朝敌,并于蒋琬死后如愿的当上了蜀汉的军政一把手。 ( J7 b! Q5 `0 a. @1 i* Y/ i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轻轻移动历史的天平,而陷自己的对手于死地,如此看来费袆实在是三国时期一流的阴谋家。
& H: q5 g% s( O  尽管花了如此大的功夫去论证,尽管我自己认为逻辑上的证明已经很完整了,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以上推理的正确性。而唯一还称得上线索的是那个后来刺杀费袆的魏国降人郭循,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不去刺杀孔明,蒋琬,姜维而单单选择对魏国最没有攻击性的费袆。这也不太像魏国官方的作风,因此不排除私人仇怨。或许是为魏延报仇,也或许是为杨仪报仇,总之这已经是个谜了,如果要论证的话恐怕又是另一个命题了。 ( u, x: [! h; A: R
  当然,戏还未落幕…… & C0 v% x8 B5 z
  若干年后,平定了西羌回来的姜维意气风发地向费袆请示出兵北伐,望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却显得更有朝气的男人,费袆似乎看见了若干年前那对一直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身影……\"哼,骁勇的魏延死了,好胜的杨仪也死了,就凭你的能力也想北伐,等我死了再说吧\"当时的费袆心中当时掠过这一念头。
& _& Y5 Y' p0 ]- M: C  他淡淡地对姜维说:“以丞相的才能,都不能完成北伐的事业,何况我们,不如安守国土,不要把成败寄托在北伐的一举成功上,如果失败了,谁来负责?到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吧.....”说到丞相似乎刺中了姜维的心病,姜维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
6 d+ p% a8 `0 z  丞相,丞相也不过是个将生命付诸与失败的人罢了,我为蜀汉选择的未来才是正确的……”想到这,费袆将目光移向了别处,只不过怎么看四周的景象都似乎有些模糊…… + h) I1 ?# _) C' p/ q' S% B( j/ I6 {
后记:
. J& N2 u/ x) g  题材很老,一点也不新鲜。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心愿而写下这篇文章。魏延,杨仪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有关北伐的情结。孔明要北伐,前线离不开魏延,营运离不开杨仪,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彼此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帮助孔明维持着蜀汉帝国的尊严。本来是很理想的搭配,却因为性格上的不合,最终兵戎相见,而悲惨的是最后的命运却是殊途同归。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在老练的蒋琬和费袆面前,他们幼稚地像两个孩子,人注定要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付出代价,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们的生命。
  ?6 ?- y4 \7 L+ C2 u3 X5 ]  魏延,杨仪和刘封,彭恙,廖立,李严,刘琰他们七个被归为一传。从能力上看,无一不是出色的人。但是却终就因为各自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陈寿评价他们“招祸自咎,无不自己”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3 r1 B) X; b4 F: y4 |# e
  一位古代的哲人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性矜高”的魏延和“性狷狭”的杨仪他们的结局无不应验这句话,如何改变自己的性格,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或许这就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宣传/支持龙江曦月.龙江曦月需要理解,适宜长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龙江曦月 ( 闽ICP备05009150号-1 )闽公安网备35060202000316

GMT+8, 2025-8-14 03:23 , Processed in 0.04681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